李昂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教育體系中,不僅屬于學生發展基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更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于此,文章以時代發展脈絡為依據,以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互聯網因素優勢為切入點,分析現代信息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
關鍵詞:大學;思政教育;互聯網;優勢;路徑
在現代互聯網信息的深度刺激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得到了進一步拓展,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現代化發展注入了鮮明活力[1]。即通過互聯網思政教育措施,能讓大學生以更佳觀念看待自身發展,能讓其以更佳狀態面向自身技能素養體系的塑造。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互聯網因素優勢
教育實踐證明,大學生思政教育同互聯網擁有較高的契合度,一方面結合兩者發展優勢,可深化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實現思政教育的“提質增效”,一方面兩者的融合發展,可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未來性”發展奠定一定基礎,即可助力相關人員理清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路徑。具體而言:首先,可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即通過互聯網的催化作用,可突破思政內容地域的局限性,可提升思政教育的更新速度,進而讓匯集的思政教育內容“多、深、廣、新”;其次,可深化學生的思政知識。即通過互聯網空間和時間屬性,能為學生立體展示思政知識的同時,降低思政知識的理解難度,讓其對知識擁有自身的認知和理解;其三,可優化學生學習方式和過程。即通過互聯思政教育路徑,可提升學生思政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及合作性的思維,讓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預期的情感體系成長;其四,可完善教育教學路徑。即教師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視野過程中,合理使用互聯網教育措施,除了能培養學生智力能力,還實現學生創新、實踐、素養等能力培養的期望。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再發展路徑分析
由于互聯網本身具有一定特異性,其屬于一種動態工具,因此挖掘互聯網大學生思政教育價值時,應不斷完善其應用路徑,甚至在特定社會教育環境下,還應重構其發展路徑框架,具體而言:
(一)依托互聯網發展趨勢,優化教育形式和內容
由于思政教育形勢和內容需要依托互聯網發展趨勢,因此要以大學生為中心,以互聯網為基礎,進行適應性調整[2]。首先,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屬性,同步發展思政教育內容。即利用互聯網多維度信息匯集方式和信息更新模式,串聯現代與傳統思政教育內容,并重點凸顯思政內容的時代感,提升思政內容感染力,提升思政內容等的鮮活性。需注意,思政內容的更新應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同步發展思政教育內容時,應充分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思想,以顯示思政教育的真實價值。同時,還應充分結合互聯網“真實”數據作用,糾正學生部分“新”錯誤觀念;其次,豐富互聯網思政教育內涵,以新形式培養學生正向特異屬性。即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方向,對教育形式進行“互聯網”方式改革,以提升形式和內容的針對性,強化其吸引力和親和力。比如圍繞“學生思想素養+”的雨課堂、微課等價形式,均屬于教育目標和特征的互聯網的產物。特別是這些方式均遵循了學生中心規律,為學生搭建適應的知識經驗和課堂感知的環境,從教學方式和內容上拉近學生同思政內容之間的距離。
(二)圍繞互聯網基礎屬性,搭建大學生現代思政教育校園環境
作為校園的隱形教學資源,校園環境可對學生產生顯形和隱形的影響[3]。因此,應理清互聯網、校園環境及學生思政素養之間的關系,以達到“教書育人”的初始目的。首先,搭建環境框架,賦能校園環境思政素養。即圍繞原校園網絡,在不影響學生學習和生活情況下,打造思政網絡環境前沿陣地,構建網絡互聯網學習基地。需注意,在建設校園網絡基點時,應更新搭建思路。即轉變大學生角色地位,賦予其建設者和開發者的身份,提升學生參與興趣和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方式,能保障網站建設內容更加符合大學生全體的偏好,降低內容枯燥性,提升內容吸引力;其次,需動態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盡管互聯網思政內容屬于“被動學習”模式,但仍應以學生適應方式,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從而提升其實際教育意義、指引作用。例如,以思政教育和互聯網為依托,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各類思政活動,讓其定位自身缺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三)以教師為核心,強化思政教育內容效果
互聯網思政教育路徑,改變了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轉教學觀念,完善自身教學技能體系,優化學生課堂成長環境,提升自身職業技能素養,并充分挖掘互聯網應用模式,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同學生思政成長需求者之間的契合度,以實現現代大學生責任意識、公民意識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等的培養。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教學方向,即由原有單向教學模式轉變為“師生間的雙循環通道”。同時,教師在滲透思政教育內容時,應強化學生的思政精神的認同。比如,目前部分學生雖身在校內,卻也“心系天下事”,其愛國信念較為強烈但認知不清晰,愛國較為“盲目”,對此教師可基于學生日常生活中觀看“愛國”相關的文章、視頻,進行知識的提煉分析,同時讓學生盡情發言,唯有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想法,教師才能更為準確地了解其認知層面,繼而針對性進行引導,使得學生更為正確地認識''理性愛國”。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學生的思路,做好學生的伙伴。在此基礎上,把握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規律,開展知識競賽、朗誦,以滲透思政教育的精神實質。
三、結語
綜上,互聯網對大學思政教育有直接的現實價值,應對其予以相應重視。當然,該項工具的應用還應遵循相關原則,如學生中心原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原則等,以為學生營造更佳成長環境。于此,筆者在自身學習和工作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三個方面建議,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慶松,姚晶晶,劉海彬,盧瑤.互聯網背景下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時間管理的改善效果[J].數碼世界,2021(03):148-149.
[2]于佩.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21,35(01):64-67+72.
[3]劉闖.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宿舍思政育人工作的研究[J].才智,2019(3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