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從研學旅行的內涵分析,分析研學旅行活動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施策略,通過充分調研,定制個性化課程方案的前期準備策略;精心打造研學內容,“游、學、行、思”相得益彰的過程指導策略以及重視評價機制的構建的后期總結策略,為研學旅行的質量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研學旅行;課程方案;實施策略
一、研學旅行的內涵分析
研學旅行,從國家政策來看,首先是教育教學活動。是由學校組織,通過集中旅行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游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研學旅行的活動特點是研究性、教育性、體驗性、趣味性和創新性相結合,以教育性、普及性、公益性、實踐性和安全性為基本原則。參與的形式是由學校組織,集體參與,親身體驗,多方關注。研學旅行的意義是培養學生的核心要素,使中小學生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推動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研學旅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通過研學旅行的發展,對旅行社等相關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形成研學+生態圈。
二、研學旅行活動發展現狀
(一)發展現狀
研學旅行自2013年通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文件進入大眾視野,在2016 年 11 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文件后,呈井噴式發展。研學旅行是教育融入旅游要素,是以教育為主體的一種實踐教學活動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在我國,研學旅行作為實踐教學的創新形式,對中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研學旅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創新和補充形式,已被大眾認可接受。
(二)存在問題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仍出現“只游不學”、“只學不游”的現象,“游”與“學”的比例失調,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關于研學旅行活動的評價機制還未成熟。在國家政策上,頂層設計亟待完善,具體表現在關于研學旅行產品設計、研學旅行的開展與實施等沒有細節性的相關規定。目前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方案(也可稱為教育線路)系統性不強,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市面上的研學活動方案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知識轉化率不高。研學旅行方案沒有體現個性化,出現很多“一刀切”的課程,沒有體現中小學生年齡階段、心理特點的差異,設計方案大同小異。很多方案在設計時并沒有進行充分市場調研,需要深挖學情生情,根據教育線路篩選出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程資源,保證供需平衡。
三、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施策略
(一)前期準備策略
1.充分調研,定制個性化課程方案
研學旅行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及其重要。充分的市場調研,了解參加研學旅行的學校文化、學情生情,制定個性化活動課程方案,才能保證活動順利開展。比如小學階段課程方案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出發,重點引導小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與自然,觀察體驗,主動思考,提出想法,遵守公共場所基本行為規范等。初中階段課程方案也根據年級不同,重點加大研學主體的參與度,從而保證研學課程方案的延續性;高中階段則更加注重課程目標和研學成果內涵的要求,過程中自主化程度加大等。制定好方案后要及時與學校溝通,征集教師團隊和學生家長的意見,及時修改調整反饋,做到“溝通有效、反饋及時”。方案通過招標后,仍需進一步修改,保證方案能夠達到“以研促學”的教育目的,成為一門真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2.做好宣傳動員工作,正面引領輿論導向
研學旅行近幾年才有一定規模,很多學生家長并不能真正理解研學旅行的內涵,做好宣傳動員,讓家長理解研學旅行課程的價值,介紹課程的特點和實施方法,讓家長如何配合學校和承辦方開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在社會上起到正面的輿論導向作用,從而推進研學旅行的發展。同時,對學校教師和研學導師進行培訓,保證教師能夠在研學導師的崗位上正確旅行職責,使課程實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3.制定研學旅行預案,保證學生安全
研學旅行安全性是活動最基本的原則。制定完善的研學旅行預案,保證學生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安全是活動方案的重中之重。在預案中要考慮到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國家規定活動現場必須配備1名醫生以保證隨時處理突發醫療狀況。因此,政府的的引導和參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可與學校共同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建議可由政府牽頭組織成立相關機構對研學活動進行管理、監督。
(二)過程指導策略
1.精心打造研學內容,“游、學、行、思”相得益彰
研學旅行不同于傳統課程,不再是單純課堂上的理論學習,二是做到“游、學、行、思”,達到知行合一。在研學旅行中獲得實地體驗,在實踐中學到理論知識,帶著問題在實踐中驗證,相互探討,尋找真知。從方案設計開始,遵循著過程指導原則,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探究,過程中培養合作交流、探索創新的能力,打破思維定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
2.根據活動主題的不同,采取不同指導策略
如果是主題教育活動模式,則要側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判斷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參與研學旅行主題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各種表現作為學習階段性考核與評價依據,從而推動研學旅行主題教育的有效開展。如果是研究性的研學旅行活動,則是側重培養學生知識掌握、領悟力、發散性思維,能夠對學科課程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總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研學旅行中,學會合作與分享,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個人擔當。
(三)后期總結策略
1.重視評價機制的構建,多種評價相結合
研學旅行活動過程和結束后,應采取各種方式的評價。可以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相結合的過程性評價方式。如表1的針對研學旅行主題“繼承革命傳統,做忠誠愛國者”的過程性評價表包含評價項目,社會參與、合作能力、問題研究和實地考察四項,能夠涵蓋研學旅行全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評價。自我評價可以通過個人總結提升個人內驅力,從而提升對自我的要求。他人評價可以客觀的反映本次研學活動的表現。評價設置優秀、良好、加油三個級別,避免破壞學生的自信心。
2.制定行后課程方案,重視課程總結交流
研學旅行結束后,及時制定行后課程方案,主要包括課程成果匯報交流、成果展示評比表彰、評價結果的認定等內容。同時,承辦方重點總結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找出課程設計的優點和不足,對課程設計方案或研學手冊進行及時修訂。結合教學評價,對課程評價體系進行優化和調整。最后是對各供應方的工作情況進行總結,例如對地接工作、景點或營地、酒店、交通及保險公司的情況進行評價,為后續是否繼續合作提供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嚴鈺帆,楊崝源,馬倩怡.文旅融合時代下我國研學旅行的發展和展望——以上海市為例[J].地理教學,2020(11).
[2]李靜娟.淺談特色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與設計[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08).
[3]曾素林,葉再嬌.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實施機制的構建[J]. 教學與管理,2020(08).
[4]彭其斌.研學旅行工作實務100問[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9(09).
[5]王嵩濤.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指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08).
基金項目:山東旅游職業學院2019年度重點科研立項項目“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方案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主持人:溫靜,項目編號:LY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