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育為國際化辦學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學校在加強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國際化辦學。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這一有效方式,學生在學習其他國家文化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化特別是本土民族民間文化傳遞出去。這是大學英語教育為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應有之責。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民族民間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何小雪(1980.03-),女,苗族,貴州思南人,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國際教育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12年,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易名升格以來,緊抓升格發展機遇,在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學校國際化辦學。學校以“千人海外留學計劃”為主線,立足地方和學校優勢,主導“走出去” 與“引進來”的有機結合,積極選派學生赴海外短期交流學習和組織開展國(境)外學生來學校交換學習。2014年,學校推選6名學生和2名老師前往泰國斯巴頓大學(Sripatum University)進行為期2個月的學習。結合老師和同學們學成回來給出的反饋和建議,學校針對英語教學的短板,加強和拓寬了大學英語的教學力度,對英語教師的教學方式做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其具體措施為:1.改進大學英語的普通教學模式,重視聽、說能力的訓練;2.在授課的過程中除了教授其他國家的傳統習俗、地理風光、人文景觀外,還重點加強了對我國本土文化特別是民族民間文化的發揚光大;3.規范了大學英語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對譯標準和技巧培訓,讓學生外出學習其他國家文化的同時也自覺地傳播我們的本土文化,特別是民族民間文化。2015年,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迎來了首批外國學生的為期一周的短暫交流學習,他們由泰國天素諦皇家大學的3名教師和20多名學生組成。這是學校第一次接待外國學生,也是我們的學生第一次與他國學生交流接觸。2018年9月,學校擴大招生規模,面向其他國家招生,錄取了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兩個國家的學生共計53人。為了讓這53名留學生學好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專門成立了“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協會”,協會成員是品學兼優的志愿者。2019年,學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面向俄羅斯、越南、哈薩克斯坦等9個國家招生共計63人。通過老師們的悉心輔導和中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志愿者一對一的幫扶,42名留學生順利通過了HSK漢語等級考試。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實施情況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有5個學院,共有學生10053人,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兩年(其中有極少部分初中起點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四年)。大學英語課開設時間為一學年,且學時少。根據學校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指導意見,老師們采取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水平。課外補充內容與大學英語教材相結合設計英語教學方案,每個單元的教學設計包括聽力、口語、閱讀(補充文化習俗)、語法和翻譯。在教學過程中,每一部分的教學方式側重點不一樣,教師利用教學軟件上傳學習資料、發布任務和線上檢查或檢測。線下再次強調重難點和解決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基礎推薦不同的學習軟件,督促和監督學生自學。在翻譯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模式運用和實踐運用,特別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互譯。肖唐金教授認為,在貴州本土文化英漢互譯教學中,要視情況而使用“高語境”和“低語境”。 “高語境”指的是有些話不用說,在語境中去理解。“低語境” 要把話說清楚,需要補償手段,需要把翻譯詳實化。如:土家擺手舞譯為Hands-moving Dance in Tujia People's Style,土家花燈譯為Lantern Show in Tujia People's Style,金錢桿譯為Copper Coin-decorated Bamboo Club Dance in Tujia People's Style。此翻譯法注重模式運用,這是翻譯研究和實踐文化轉向的重要特征。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特別注重實踐和運用,旅游和酒店專業的學生在見習期間老師會帶領同學們關注景點和酒店的sign translation,要求同學們把觀察到的和聽到的學以致用,大膽的和外國人交流,比如利用所學寫英文導游詞。
為了鼓勵和幫助同學們更好地使用英語,國際教育學院每學期都開展英語比賽活動:英語配音、英語故事、英語課本劇、英語演講、英語寫作和外文歌曲比賽等。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選擇參賽項目,他們在比賽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從校賽到省賽,甚至國賽,同學們收獲頗豐,指導老師也從無經驗到有經驗。英語A1519班龍麗娟同學在2017年銅仁市第六屆職業院校師生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獲得赴加拿大公派留學項目,赴加拿大Canadore College學習;并在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高教社”杯英語口語(英語專業組)比賽中榮獲個人三等獎。同學們的巨大進步和可喜的成績大大鼓勵了老師們,除了盡心輔導學生之外,教師們也通過參加比賽來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教學能力比賽,通過校賽的成績篩選部分老師參加省賽,以此來提升老師們的教學能力。
三、民族民間文化傳播
學校每年定期舉辦一年一度的“武陵之春·魅力幼專”文化藝術節和“武陵金秋·激情幼專”體育節。隨著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不斷深入發展,學校特別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及體育教育,全校學生在開幕式上分批表演擺手舞、金錢桿、功夫扇、花鼓舞、土家花燈、蕭笛演奏等。其中蕭笛、剪紙、土家花燈、擺手舞等民間工藝和民間舞蹈在學校得到很好傳承。出去留學的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特長準備道具,在迎新晚會上表演擺手舞、金錢桿、土家花燈等民族民間舞蹈。2016年,由中國僑聯、貴州省僑聯、銅仁僑聯組辦的“親情中華多彩貴州”,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體學院的學生代表銅仁首次赴美參加了華文教育民族民間文化展演。學校借助銅仁市和美國蒙特利公園市友好城市平臺,充分利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和銅仁市國際交流活動平臺,把學校國際化的優質教育、研究資源、民族民間文化輻射到東盟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2015年至今,學校在舉辦短期海外交換生項目和海外華裔“尋根之旅”冬夏令營基礎之上,先后成立了太極拳、蕭笛、剪紙、書法、茶藝、舞蹈等教學團隊,同時積極籌備各類文化活動。截至2019年,學校赴國(境)外短期交流的學生達300余人,覆蓋學校全部專業學生。
2016年1月,作者和丁德勝老師帶隊前往泰國斯巴頓大學(Sripatum University)和天素諦皇家大學(Thepsatri Rajabhat University)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習。我們為即將見面的老師和同學準備了自己家鄉的特色禮物,他們準備的禮物很有地方文化特色。有的學生選擇家鄉的刺繡錢包作為禮物,也有的學生選擇了有地方特色的扇子,問其原因,同學們開玩笑說:“泰國那么熱,用我們的扇子給老師們扇涼快。”最特別的禮物是由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制作的紫袍玉帶石手鏈和玉屏蕭笛。泰國的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來自中國的禮物,而且對中國的文化很感興趣,師生之間相互加了微信或face book。兩所大學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優質的服務,為了更好地幫助同學們,也為了更好地提高泰國學生的實踐能力,天素諦皇家大學安排了英語專業的學生和漢語專業的學生幫助同學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在學習期間泰國同學知道了有中國學生和老師在學校學習,他們會主動地和我們打招呼并加微信保持聯系。從他們身上我們了解了學校的歷史和他們家鄉的習俗,還相互傳授了家鄉的美食制作秘訣。大年三十我們在天素諦皇家大學的食堂里包餃子、做家鄉菜,給我們授課的老師和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學習期間同學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和才藝,本校三名體育專業的學生在一年一度的華府里那萊皇宮慶祝活動中,表演了中國功夫和太極扇,當國旗在屏幕上升起的時候,我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掉了下來,同學們的表演獲得了當地居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評,并收獲了紀念品。
四、有朋自遠方來
2015年5月,來自泰國天素諦皇家大學的20多名學生在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進行為期一周的參觀學習。國際教育學院安排了一些學生當導游,這次陪同加翻譯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第一次開口和外國學生說英語,同學們在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引起了老師們的深思,并積極探討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注重哪些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學校針對這一情況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特別是對大學英語教學加強了督導和指導。學校對這一周的參觀學習進行了緊湊的安排,天素諦皇家大學的師生對學校的服務及教學安排非常滿意,他們此行收獲頗豐,并且給予學校很高的評價。至今,國(境)外師生來校短期交流學習150余人,我校已和國(境)外15所高校和地方政府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8年9月,學校招收第一批來自巴基斯坦和越南的學生,共計53人。根據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學習中國文化、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著力提升留學生的漢語水平(HSK標準),同時訓練留學生在華交流的技能,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課程開設方面,特設了中國功夫、中國蕭笛、中國剪紙和中國茶藝等課程。為了更好地幫助留學生,負責外事工作的譚衛斌老師組建了“中外學生交流協會”,面向全校學生招募品學兼優的志愿者,由國際教育學院的學生陳厚瑤擔任協會會長,成員共計62人。其中53名同學對留學生進行一幫一的輔導。為了創造一個更好地文化交流機會,協會舉辦了國際學生“迎新晚會”和“中外學生聯誼晚會”,節目類型有留學生家鄉的舞蹈、漢服時裝秀、中國武術、越南民族文化講解及歌舞等。通過老師們的盡心輔導和志愿者的幫扶,42名留學生通過了HSK漢語等級考試:其中五級5人,四級34人,三級3人。自2018年學校正式招收國際學生以來,國際學生總人數達到100多人次,達9個國別。
五、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育幫助同學們掌握了英語語言、文學和文化等基礎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我國國情和國際發展動態。它為國際化辦學提供了更好的服務,特別是對本地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同學們的英語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學校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播作出自己的貢獻。玉屏蕭笛、思南花燈、土家擺手舞、土家金錢桿、松桃苗族花鼓舞等在同學們的大力宣傳下,讓更多的人,更多國家了解了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陳學飛,王禎,蔣凱.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陳學飛教授專訪[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7(04):1-7.
[2]劉利民.跨文化交際的哲學理解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授[J].語言教育,2016,4(01):2-7.
[3]肖唐金.基于貴州本土文化的漢譯英模式與實踐[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8.
[4]靖東閣.“一帶一路”倡議下地方大學定位調整面臨困境與推進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20(02):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