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 曹俊杰 韓世東
(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淄博 255012)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大學生村官作為一支農村優秀人才隊伍將在新時期鄉村振興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鑒于目前我國大學生村官選拔培養制度不完善,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盡快形成相關選拔培養制度體系意義重大,本文將從大學生村官的選拔培養現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進行討論。
大學生村官工作是黨的十七大以來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但是大學生村官制度在此之前各地就已經開始探索。大學生村官工作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如表1所示。

表1 大學生村官工作發展歷程
自1995年開始,經過10a多的扎實推進,大學生村官工作已取得巨大進展。高校大學生的規模在逐步擴大,截至2013年底,有意向參加大學生村官選拔的高校大學畢業生累計達到近300萬名,其中通過選拔并聘任41萬人。截至2013年底,全國在崗任職的村官數量有22.1萬人;截至2014年底,全國在崗任職的村官數量有18.1萬人;截至2015年底,全國在崗任職的村官數量有13.7萬人;截至2016年底,全國任職的村官數量有10.2萬人;截至2017年底,全國任職的村官數量有6.6萬人;截至2018年底,全國任職的村官數量有4.7萬人。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選聘的大學生村官總人數呈逐年遞減趨勢,見圖1。

圖1 2012—2019年我國大學生村官數量變化趨勢
通過有關學者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村官對村級集體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村落自身資源條件優越、人口相對較少和村干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村莊,大學生村官的經濟溢出作用更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在發展特色農業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等方面,大學生村官能夠對惠農政策有更加深入和透徹的理解,更能爭取到公共資金的支持,為村級集體經濟爭取到更加有力的外部條件[1]。另外,大學生村官通過促進“產業發展”、“公共設施建設”以及“集體經濟”增長的方式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但大學生村官在鄉村振興中對集體經濟的發展也有其不足之處,即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環境保護的問題[2]。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片面地追求經濟的發展對于鄉村振興而言只是一種短期的貢獻,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金山銀山才是長久之道。
宋全云等學者曾利用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使用線性模型和PSM方法進行時政分析,研究發現,大學生村官顯著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因為大學生村官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識和互聯網技能,不僅可以幫助農戶拓寬獲取信息的渠道,更能拓寬農戶的創收思路,既可以增加農戶的農業收入,也可以增加農戶的非農收入[3]。筆者認為,大學生村官給農戶提供的不僅限于渠道和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給農戶提供了發展的新理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思路打開了,才能一通百通,農民增收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爭取,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主力軍還是農民。
2020年末我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但是部分地區的相對貧困問題仍然存在,相對貧困是指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時維持的社會生活狀況。大學生村官作為社會精英群體,能夠作為一種嵌入式支援,為農村地區的扶貧工作提供重要的幫助,因為其具有更強的理想信念,比農戶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服務能力,在解讀國家政策方面有更好的理解能力[4]。大學生村官的出身來源比較廣泛,有來自于農村的,也有來自于城市的,還有很多大學生來源于偏遠地區,其對農村發展的痛點更加了解,因此對于扶貧工作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不僅有利于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促進“三農”更好發展,對于大學生村官自身而言也有許多好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工作能夠比深入基層更加鍛煉人,大學生村官在基層既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農民服務,更能在工作中錘煉自己的工作能力,使在學校所學轉變為真正實用的本領。
從1995年至今,大學生村官已經是農村社會工作的新生力量,備受廣大人民的關注,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內容越發顯得重要。目前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內容結構已經大大豐富,不僅僅是帶領農民致富創業和政策宣傳執行,法律宣傳、社會保障、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也成為大學生村官的重要工作內容[5]。同時,大學生村官是“現實的社會工作者”,將其融入農村基層更能使其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并為大學生村官可持續發展提供平臺[6]。大學生村官工作內容結構的豐富有利于打破其傳統的單一工作維度,多維度的工作結構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現和大學生村官的自身發展都有著積極意義。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一方面,要發揮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夯實基層黨組織基礎,通過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農村工作隊等形式筑牢基層黨組織。”這些重要論述為完善大學生村官選拔培養制度體系指明了方向。解決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先解決其與農民相處之間的問題,最主要的是需要大學生村官正視自己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大學生村官的政策旨在解決農民的發展問題,而不應該將重點放在自身的晉升方面,應該加強自身的覺悟,端正工作態度,轉變工作方式。
要想讓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廣闊天地建功立業和有所作為,必須培養其愛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情懷,否則就會一事無成或者做做“花架子”撈取點所謂的“政治資本”。大學生村官應當走出辦公室,真正地深入農村生活,走進田間地頭,走進農民的生活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農民生活的實際需要,將農民的滿意度作為自己工作的標尺,將全部心思都放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章雪就曾指出,要實現這一問題,應當提升大學生村官的職業榮譽感;激發大學生村官的職業認同感;培育大學生村官的職業歸屬感;催生大學生村官的職業自我效能感[7]。只有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與農民交流溝通,了解農民,才能真正找到農村工作的重點,對大學生村官來說,基層的經驗是在辦公室里永遠學不到的寶貴知識。大學生村官只有將農民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去追求、去維護,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出真正利民的具體措施,農民的利益得到提高,才會真正地與大學生村官融于一體,讓農民知道,大學生村官是農民的好干部,是農民的好幫手,這樣不僅有利于農民生活的改善,也能改變大學生村官在農民心中的印象。
部分大學生村官之所以難以融入農村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將這一政策當作了以后步入仕途的跳板,將在農村的工作經歷當成了墊腳石。因此,應切實端正大學生村官的思想態度,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敢于服務農民,愿意幫助農民,扎根基層,真正成為一個農民心中的好干部。不僅要從職業道德上要求大學生村官扎實肯干,更要通過制度對其進行嚴管,不能只攢夠工作時間就可以享受相關的政策優惠,更要公平公正地對其進行考核,實行“末尾淘汰制”,對于任期內沒有任何工作成績的人,由組織出面對其進行誡勉,誡勉沒有效果的可以直接淘汰。這不僅是對農民的負責,更是對那些老實肯干的大學生村官的一種鼓勵。上級政府應當拓寬優秀政績的大學生村官的晉升渠道,這不僅可以體現公平的原則,更能激勵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積極性。
嵌入性視角下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國家邏輯”和“鄉村邏輯”是不一致的,因此應當在實踐過程中找到“國家邏輯”和“鄉土邏輯”之間可以貫通乃至融合的地方,推動大學生村官能夠嵌入鄉村中去,既能做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者,又能真正地為農民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做一些實事。因此,在制度政策設定上,可以適當延長大學生村官的任期時間,完善并落實大學生村官的各項保障措施,讓大學生村官沒有后顧之憂,使其真正在鄉村中多干幾年工作和多出一些成績,為“三農”多作一些貢獻。
大學生村官既要貫徹執行好國家交給的任務,又要深入農村基層,走進千家萬戶和田間地頭,俯下身子、捋起袖子、脫下鞋子、撩起褲子,讓農民相信其扎根農村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心想為改善農民的生活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注重加強農民與大學生村官的溝通交流,使農民積極配合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讓大學生村官能夠體驗到歸屬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愿意為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對大學生村官制度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在管理上并沒有將過于重要的工作交給大學生村官,地方政府的政策上也沒有過于重視其待遇體系,導致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起來[8]。筆者認為,有些地方政府簡單地把大學生村官制度解讀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政策,并沒有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將大學生村官納入到正常的工作體系中,這會挫傷其工作積極性,也不利于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
地方鄉鎮干部應當把握好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抓準對其工作的目標定位,讓其在農村工作中磨煉意志,體會到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把以上級政府考核大學生村官政績為主的考核制度轉變為以農民滿意度為主、以上級政府考核為輔的考核制度,這樣才能激勵大學生村官切實把心思放到本職工作上,把心思真正放在農村和農民身上。應當著力培養大學生村官的奉獻精神和擔當精神,摒棄那些只為自身晉升而不服務農民的錯誤思想,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抓住在基層工作的機會磨煉意志,把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深深地刻在心上。
只有讓大學生村官真正在工作中發揮出自己的能量,才能讓各級政府和農民看到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必要性。只有這樣,各級政府才會正視其存在的必要性,才會在財政政策和用人政策上向大學生村官傾斜,不僅其待遇體系會有明顯改善,而且在以后的創業及晉升體系上也有政策保證,整個社會也會意識到大學生村官制度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
中央對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各方面工作都僅僅是給各地政府下發了一些指導性意見,并沒有出臺配套的相關制度化、科學化的政策法規,缺乏相關的法律保障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積極性。因此,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法律法規對大學生村官進行明確的工作和目標定位,會使大學生村官成為農村工作的“邊緣人”,表面上看似是農村工作的管理者,實際上并沒有法律賦予的權力來真正管理農村工作。導致大學生村官在學校學到的很多對鄉村振興的好想法和措施無法落到實處,這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由于各省市政府對于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執行力度大小不一,因此以國家層面出臺一項明確規定大學生村官工作體系、待遇體系及培養體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已經是下一步工作的必要舉措。
由于大學生所學的專業及出身不同,因此在工作中自己所擅長的工作也不盡相同,有的大學生擅長管理,有的大學生擅長研究,有的大學生出身于農村,知道如何與農民更好地相處,有的大學生出身于城市,對互聯網了解更加深入一些。因此,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互動交流平臺,在平臺上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經驗,用自己所擅長的專業知識在解決自己所在地區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替其它地區的同行們解決問題,當某個人所學專業不能解決本地的問題時,還可以在互動交流平臺上求助其他大學生村官,群策群力永遠比單槍匹馬有效率。
大學生村官在互動交流平臺上除了進行經驗交流以外,還可以進行資源互換,由于各地的情況與面臨的問題不同,如有的農民生產的瓜果蔬菜質量好但沒有銷路,而有的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原因瓜果蔬菜的產量小或者不能自給,但是這個地區的農產品豐富。此時二者就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資源互換,緩解2個地區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供需不平衡問題,這種互補型的資源互換對于2個地區來說可以實現互補和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