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亞 鄧彬
脊柱外傷是因高空墜落、車禍、運動等直接和(或)間接暴力,導致脊柱過度屈曲、伸展或旋轉等造成的損傷,常以壓縮性骨折為主要表現。脊柱外傷類型較多,不同損傷的治療方案有所差異[1]。由于脊柱解剖結構復雜,骨折后脊柱周圍組織將受到影響,且會引起永久性的神經退化[2]。因此骨折患者通常合并損傷,損傷情況有所差異則患者治療方案不同,需通過檢查明確脊柱損傷情況,依據實際進行個體化治療[3]。影像學檢查可顯示損傷的病理形態,能夠為脊柱外傷的診斷提供參考意見。通過診斷明確損傷類型,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治療措施有利于患者脊柱外傷的恢復。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脊柱外傷診斷中引用廣泛,本研究對患者予以CT與MRI檢查,總結兩種方式的診斷效果,旨在為脊柱外傷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210 例脊柱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5 例,女85 例;年齡21~76 歲,平均年齡(42.39±11.21)歲;車禍78 例、重物砸傷40 例、高空墜傷37 例、跌倒55 例。入組患者均為脊柱外傷,排除凝血系統異常、精神異常、重要器官嚴重功能不全。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CT 檢查。本院使用儀器為GE LightSpeed 64 排 VCT?;颊呷⊙雠P位,將病變脊椎作為中心,對其進行螺旋掃描,參數設置:矩陣512×512,層厚1.25 mm,層距1.25 mm,電流220 mA,電壓120 kV,掃描骨質、軟組織、關節間隙,掃描結束后重建圖像數據,整理結果。所有患者進行MRI 檢查。本院使用儀器為GE Signa HDe 1.5T MR。進行常規矢狀位、軸位掃描,部分加冠狀位掃描,參數設置:矩陣256×256,層厚4.0 mm,層距1.0 mm;序列包括STIR序列(短反轉時間反轉恢復序列)T2WI、FSE 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參數:T1WI[重復時間(TR) 375 ms、回波時間(TE) 20 ms],T2WI(TR 2500 ms、TE 120 ms)。所有患者均由3 名有豐富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共同閱片,經討論后作出評價。
1.3 觀察指標 收集兩組影像學表現結果,除外脊髓損傷,計算同類型損傷檢出率,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檢出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像學表現
2.1.1 CT 影 像 學 表 現 在210 例 患 者 中181 例(86.19%)為脊椎骨折,影像提示椎體楔狀壓縮、為椎體變形。在MRI 檢查中4 例患者無明顯骨折征象,CT顯示壓縮骨折3 例,胸2、3 椎體骨挫傷1 例。1 例患者頸椎6 滑脫,在 CT 影像檢查中共檢出276 塊碎骨片,其中椎體前占66.30%(183 塊),剩余碎骨塊為椎體后1/3。經 CT 影像檢查檢出90 例(42.86%)椎體椎管容積改變,其中多數椎管被碎骨片占據。經 CT 影像檢查30 例(14.29%)患者為神經根損傷,其中22 例為椎體后碎骨片擠壓神經根后引起,8 例為附件骨折碎骨片擠壓神經根引起。經 CT 影像檢查118 例(56.19%)患者為韌帶損傷,其主要為前縱韌帶增厚,部分病例為后縱韌帶增厚,在檢查中CT未能清晰顯示韌帶是否斷裂。經 CT 影像檢查137 例(65.24%)患者為軟組織損傷,影像學提示為椎旁軟組織腫脹。
2.1.2 MRI 影像學表現 在210 例患者中165 例(78.57%)患者為脊椎骨折。影像學提示椎體內為T1WI低信號,T2WI 高信號,STIR 高信號,椎管內存在碎骨片。其中有4 例患者無明顯骨折征象。CT 檢查出的1 例頸椎6 滑脫患者,MRI 提示重度滑脫。經MRI 檢查共檢出133 塊碎骨片。經MRI 影像檢查同樣檢出90 例(42.86%)椎體椎管容積改變,影像結果提示為椎管被碎骨片占據以及椎管狹窄。經MRI 影像檢出42 例(20.00%)神經根信號異常,影像學結果提示39 例為碎骨片壓迫引起的神經根損傷,共15 處損傷,3 例為腫脹周邊軟組織受到擠壓而引起的神經根損傷,共2 處損傷。經MRI 影像檢出171 例(81.43%)韌帶損傷,提示T2WI 及STIR 條狀高信號,T1WI 間斷低信號,且高信號位置與周邊組織無清晰邊界。經MRI 影像檢出169 例(80.48%)軟組織損傷,椎旁軟組織腫脹位置表現為T2WI 及STIR 斑片狀高信號、T1WI 低信號。
2.2 兩種診斷方法的檢查結果對比 MRI 對韌帶損傷檢出率81.43%、軟組織損傷檢出率80.48%均高于CT檢測的56.19%、65.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 對骨折線檢出率86.67%、脊椎骨折檢出率86.19%、椎弓骨折檢出率86.19% 均高于MRI 的71.90%、78.57%、7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法的檢查結果對比[n(%)]
早期X 線攝片在診斷中應用廣泛,但該技術對椎體后柱成分骨折顯示不清,診斷胸椎骨折效果欠佳,在部分病例中患者骨折線加寬或有明顯崩裂骨折時X 線才能清晰顯示。因此這一技術漏診問題較為突出,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MRI 以及CT 在脊柱外傷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CT 通過X 線束對受檢部位進行掃描,人體組織的成分、密度存在差異,對X 線束吸收能力不同,X 線束穿透人體體層內器官或組織衰減后探測器接收光信號,再將其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經放大、轉換為數字信號,最后由計算機處理重建圖像。CT 技術與傳統X 線檢查的區別在于前者X光探測系統通常為晶體探測器,更為敏感。且該項技術可區別差異極小的X 光吸收值,區分密度范圍能夠達到2000 級以上,提高了對軟組織、脂肪等的鑒別能力。MRI 的磁場、無線電波能夠與人體內質子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信號,信號經由處理后形成圖像。氫原子可視為磁性物質,正常情況下氫原子隨機排列,在MRI檢查時氫原子受外界磁場影響,其磁場方向將于外界磁場方向對齊。MRI 技術正是通過發射固定頻率的脈沖激發氫原子從而產生共振,氫原子被激發后將釋放吸收的能量,接收線圈接收能量。MRI 通過梯度線圈改變身體中不同組織的場強,為此不同組織的共振不同,依據頻率最終形成影像。
在本次研究中,MRI 對韌帶損傷檢出率81.43%、軟組織損傷檢出率80.48%均高于CT 檢測的56.19%、65.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 對骨折線檢出率86.67%、脊椎骨折檢出率86.19%、椎弓骨折檢出率86.19%均高于MRI 的71.90%、78.57%、7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了這兩種檢查技術在脊柱外傷診斷中各具優勢,兩種技術能夠互補,對可能合并多種損傷患者進行全面診斷。石毅[4]的研究中CT 對骨性組織鑒別效果好,而MRI對軟組織分辨效果好,兩種技術檢查結果差異顯著,認為MRI 以及CT 對不同組織的分辨能力存在差異,利用其對不同組織分辨率的優勢可有效診斷出損傷類型。其研究與本結果一致。莫群力[5]表示MRI 與CT 檢查各具優勢,前者在軟組織損傷鑒別中較為理想,后者對椎體及附件骨折線檢出率明顯較高。骨折型脊柱外傷患者傷情較復雜,往往伴有軟組織傷。在莫群力研究結果中韌帶損傷、軟組織損傷、骨折線、脊髓損傷、椎弓損傷檢查結果均有明顯差異。為此莫群力表示在脊柱外傷診斷中可聯合MRI 與CT 優勢進行檢查,確?;颊咚蓄愋蛽p傷能夠被檢出。這兩種檢查技術的診斷結果差異與其檢查原理有關,CT 對脊椎外傷性骨折的診斷效果較好,且能夠顯示骨折類型、骨折片移位程度、骨碎片等,進行矢狀面及冠狀面重建能夠直觀地顯示骨折情況[6,7]。CT 檢查原理為X 線吸收、穿透能力的差異性,X 線對不同組織的敏感度存在差異,X 線能夠良好的反映骨折線、骨折碎片等,對骨折的鑒別以及分型更具有優勢。骨骼吸收X 線更多,能夠形成灰白色高密度影,而軟組織對其吸收較少,形成灰黑色低密度影,因此CT 對軟組織損傷易誤診漏診。MRI 通過射頻脈沖激勵機體氫質子產生磁共振反應進行檢查,多數研究證實該技術是軟組織成像的標準診斷方式。CT 對有密度差的組織辨別能力較好,軟組織分辨力不強。MRI 支持不同層面掃描,避免了檢查過程中的偽影干擾,此外該項技術無 X 線輻射,對機體的影響較?。?]。脊柱外傷患者通常合并多種損傷,聯合運用可以提高檢查的敏感性,例如對骨折懷疑合并軟組織損傷者,經CT 檢查存在骨折后應聯合MRI 檢出軟組織損傷情況。
總之,在脊柱外傷不同種類損傷診斷中CT 與MRI各具優勢,CT 對骨折檢出率較高,MRI 對軟組織損傷檢出率較高,需聯合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