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麗 鄧毅 唐正榮 謝勇 莫林榮
新生兒由于出生后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使得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增高,引起黏膜、鞏膜及皮膚出現黃染現象,從而表現為高膽紅素血癥,加上新生兒血腦屏障未發育完全,無法有效結合膽紅素,使得體內膽紅素水平過高,當經過血腦屏障時易誘發腦損傷并發癥,直接危害患兒生命安全[1]。血液凈化技術屬于急救手段,目前也被臨床用于各種危重病救治中,獲得了良好效果。為此,本次研究對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開展樹脂吸附血液灌流治療展開相應的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8 月~2019 年8 月本院接收的40 例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中男12 例,女8 例;日齡1~26 d,平均日齡(12.3±4.6)d。對照組中男11 例,女9 例;日齡1~26 d,平均日齡(12.4±4.6)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換血治療:①患兒入院后需給予輸注人血白蛋白與光療,并在家屬溝通同意后簽署換血同意書,之后在3 h 內開展換血術治療;②準備血源:采用新鮮AB 型血漿或O 型濃縮紅細胞作為血源,并預熱血液在37℃左右;③換血操作:妥善安放患兒在遠紅外搶救臺上,在此前禁食1 次,換血量保持150~180 ml/kg,速度維持在每小時50 ml,按照患兒表現逐漸加大速度,但需每小時≤300 ml,每次換出血液100 ml 后,則加以10%1~2 ml 葡萄糖酸鈣補液處理,同時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呼吸及皮膚顏色等情況。
觀察組接受樹脂吸附血液灌流治療:①常規治療及灌流準備:在灌流前給予禁食,使用10~15 mg/kg 苯巴比妥靜脈注射鎮靜處理、碳酸氫鈉3~5 ml 堿化血液;②器械及藥物準備:30 個50 ml 注射器、2 個三通活塞管、3 個留置針、100 ml 肝素氯化鈉等滲鹽水、6.5Fr雙腔管兒童型管路、樹脂血液灌流器(由珠海麗珠醫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產,HA230 型)等;③血液灌流:在患兒出生后2~15 d 內進行灌注。安放患兒在患兒遠紅外搶救臺上保持仰臥位,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選擇頸靜脈或股靜脈插管,將血管回路、血泵及血液灌流器連接好,預沖洗血管回路與灌流器,先試用500 ml 5%葡萄糖溶液沖洗處理,之后采用2000 ml 肝素鹽水反復進行沖洗處理,直到排空氣泡為止;術前肝素化處理,起始用量為計量0.5~0.8 mg/kg,術中每半小時加量4~5 mg 肝素,血流速度維持在每小時80~100 ml,治療時間保持在2~3 h,灌流完成后需給予1∶1 魚精蛋白與肝素量中和。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兒黃疸消退時間與住院時間;②膽紅素變化:檢測并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治療后24 h)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水平變化情況。③氧化應激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后(治療后24 h)對兩組患兒的MDA、SOD 水平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相關時間比較 觀察組黃疸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SOD、MD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OD 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MDA水平均均較治療前有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SOD、MDA 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U/m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U/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新生兒是高膽紅素血癥的高發群體,主要是由于新生兒在出生后對外界適應能力較弱,且消化系統未發育成熟,導致體內膽紅素明顯升高,引起高膽紅素血癥發生,而膽紅素神經毒性較強,當發展成重度高膽紅素血癥后會影響細胞代謝,對神經、皮膚造成刺激,阻礙心臟傳導系統,并且容易形成腎小管膽栓,引起腎功能障礙,嚴重危害到生命安全[2]。因此,對于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積極采取有效治療及干預對于患兒預后而言尤為關鍵。
目前臨床對于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治療以換血療法、血液灌流應用較頻繁,換血療法效率較高,但對于心肺功能不穩定、血壓波動過大者耐受程度較低,還易造成血流動力學異常;同時換血療法需要大量血液維持治療,而該病是危急重癥,需緊急換血,部分基層醫院實現全血換血較為困難[3]。血液灌注屬于血液凈化技術之一,已有研究證實[4],可清除機體內結合血漿蛋白大分子物質、內源性毒素等,并且能夠特異性清楚內毒素、炎性因子、膽紅素等毒性物質,暫替肝臟代謝解毒功能,改善機體循環功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黃疸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劉娟娟等[5]研究結果類似,表明樹脂吸附血液灌流可有效改善患兒黃疸癥狀,降低機體膽紅素水平,繼而改善預后。樹脂吸附血液灌流主要具備吸附作用,可吸附患兒血液中炎性介質,同時還能清除短鏈脂肪酸膽紅素、芳香族氨基酚與氨基酸等,其具有吸附效率快、容量大及生物相容性佳等優點[6]。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均有改善,主要是通過大孔樹脂吸附血液灌流,可有效且快速的將血液中膽紅素等毒性物質清除,減少對機體造成的毒性作用,遏制惡性循環發生,不會過多的影響到血流動力學與電解質,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安全性較高,進而快速改善患兒預后效果[7]。
綜上所述,針對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實施樹脂吸附血液灌流治療方案效果明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