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
目前,我國肺癌發病率越來越高。肺癌是呼吸系統的一種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之首。非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總數的80%~85%。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失去了手術機會,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單純放療是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但這種治療方法存在一些缺點,患者5 年后生存率低,預后差。隨著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放療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同步放化療加鞏固化療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放化療的臨床療效雖高于單純治療,但效果仍不理想,毒副反應也有所增加。如何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正確使用放化療,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率,確保延長生存時間,已成為該領域的重點研究課題。本研究入組本院科室收治的50 例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序貫放化療,觀察組患者給予同步放化療。比較兩組生存時間、治療前后外周T 淋巴細胞免疫指標、治療效果、毒副反應發生率,分析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對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本院科室收治的50 例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5∶10;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5.19±4.27)歲;鱗癌12 例,腺癌8 例,大細胞癌3 例,未分化癌2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2∶13;年齡63~77 歲,平均年齡(65.82±4.12)歲;鱗癌12 例,腺癌8 例,大細胞癌4 例,未分化癌1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序貫放化療,先用紫杉醇-順鉑方案化療,然后再放療。觀察組給予同步放化療。放療開始后1 周接受紫杉醇-順鉑方案化療,3 周為1 個療程。①放療:患者采用仰臥位,CT 掃描層厚3 mm,從腎上腺至環狀軟骨,用三維放射治療系統制定計劃,勾勒腫瘤靶區(GTV),勾勒出心、脊髓、肺等重要器官,根據上述器官的最大降溫,心臟V40%,肺V20≤25%,脊髓≤45 Gy。計劃靶區(PTV):覆蓋90%等劑量曲線,即VTV 照射外擴5~10 mm,CTV 為GTV 照射外擴10 mm。GTV 包括原發性中央癌和縱隔轉移淋巴結。采用6 MV X 線,常規分割,2.0 Gy/d,5 次/周,總劑量60~66 Gy。②化療:采用紫杉醇聯合順鉑。紫杉醇135 mg/m2靜脈滴注第1 天,順鉑20 mg/m2靜脈滴注第1~4 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外周T 淋巴細胞免疫指標及生存時間、治療效果、毒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和進展。進展:靶病灶直徑增加≥增加20%,或增加≥5 mm;穩定:靶病灶直徑減少或增加<20%;部分緩解:靶病灶直徑減少≥20%;完全緩解:靶病灶消失[1]。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存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存時間(24.12±1.21)個月長于對照組的(18.51±2.21)個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T 淋巴細胞免疫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CD4+/CD8+、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4+/CD8+、CD8+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T 淋巴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T 淋巴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完全緩解5 例,部分緩解10 例,穩定7 例,進展3 例,總有效率為88.00%。對照組患者完全緩解2 例,部分緩解7 例,穩定6 例,進展10 例,總有效率為60.0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生食管放射性損傷3 例(12.00%),胃腸道反應3 例(12.00%);對照組患者發生食管放射性損傷9 例(36.00%),胃腸道反應9 例(36.00%)。觀察組患者食管放射性損傷、胃腸道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空氣質量的下降,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非小細胞肺癌作為較常見的肺癌之一,其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大多數患者在出現癥狀或診斷時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期,死亡率很高。正因為如此,放療和化療成為首選的治療方法。以往單純采用放療或化療治療效果不理想,易發生轉移。如今,全國吸煙人數呈下降趨勢,但在一些較為偏遠落后的地區仍在逐步增加。全國吸煙者高達3.01 億人,已成為人群中肺癌的最高危險因素和惡性腫瘤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非小細胞肺癌是其中的一種。患者就診時大多已發展到中晚期,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患有慢性內科疾病,身體難以承受高強度放化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既能提高治療效果,又能耐受老年患者是臨床實踐中討論的重要問題。在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中,放化療相結合可以避免疾病復發或轉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并能有效去除病灶,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和治療質量。
放化療聯合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有效的,但最佳方案仍有爭議。放療在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單純使用放療有一定的弊端,患者5 年后生存率低,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步放療逐漸引入臨床,可以有效控制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病情,有助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這種治療方法有很多優點,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步放療不僅提高了藥物的敏感性,而且有助于實現有毒細胞的清除。此外,對于全身轉移性病變的患者這種治療更具優勢,因此,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將同步放化療引入老年晚期局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中,可加強對患者范圍外臨床病灶的控制[2,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生存時間(24.12±1.21)個月長于對照組的(18.51±2.21)個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4+/CD8+、CD8+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88.00%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食管放射性損傷、胃腸道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醫治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存在差異,其中同步放化療效果更好,主要是因為同步放化療可以提高治療強度,充分發揮放化療的協同效應,對縮短總治療時間、提高中位生存率起到積極作用[4]。將同步放化療應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中,可以充分發揮放化療的協同效應,降低腫瘤細胞的耐藥性,有效殺傷腫瘤細胞,有效控制腫瘤的擴散和轉移,從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與序貫放化療相比,同步放化療對患者生存率的影響更大,因為同步放化療可以通過同步放化療的協同作用增強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對血腦屏障系統起到弱化作用,有利于發揮藥物的作用,縮短治療時間[5-7]。同步放化療期間,消化道毒性反應和骨髓抑制反應多集中在1、2 級,經臨床治療后均可恢復,治療無中斷。但在臨床實踐中作者發現,在制定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方案時應進行個體化分析,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尋求更合理的治療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8-10]。
綜上所述,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對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存在差異,其中同步放化療效果更好,對免疫功能的損害更小,毒副反應更少,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預后,延長生存時間,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