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輝 宋倩


摘要:梳理當前設計類專業跨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尋新文科戰略下我國高校設計學類專業跨學科教學實踐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新文科戰略提出的背景及其主要內涵,指出跨學科教學在新文科內涵中的重要意義。從教學體系、師資隊伍、培養模式等方面總結了當前設計專業跨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此尋求新文科背景下我國設計學類跨學科教學開展的思路,最后以《服務設計》課程為例進行論述。提出設計學類專業跨學科教學的主要途徑。構建了“新定位——新知識——新教師——新模式——新能力”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系統化跨學科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文科 設計學類專業 跨學科 教學模式 服務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4-0087-03
引言
2019年,教育部聯合13部門共同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推進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新工科建設實施戰略的要求。新文科作為“四新”建設重要內容之一,也由此從理論層面正式進入我國高等教育的實踐。
新文科戰略的啟動,是我國為適應新時期文科發展所面臨的新環境、新挑戰以及新機遇而做出的調整與完善,其目的在于積極利用新時期的各類科技成果,結合產業特征及需求,進一步推進高校人才培育體制創新,增強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能力。
一、新文科提出的背景與內涵
(一)新文科提出的背景
從產生背景看,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1.新科技成果井噴式的涌現,促使文科教學研究的工具、方法大幅改善。如文獻資料的數字化,使得互聯網檢索在文科研究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而削弱了紙質文獻查閱的復雜性;此外,慕課等一批網絡教學方式也促進了文科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2.新時期產業需求的升級。技術的變化還推動了產業人才需求呈現出新特征。傳統技能崗位不斷地讓位于能夠掌握新工具、新媒介、新交流方式以及具有新思維的新型人才,以往文科教育模式受到極大沖擊。如數字媒體逐漸取代了紙媒,使得廣告業對從業人員在互聯網媒介創意表現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文科體系自我創新的必然。隨著社會發展,文科自身的內容體系也發生著變化。如智能產品的出現使得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并由此給設計學、倫理學、藝術學、心理學等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智能化發展使得設計學逐漸滲入到醫療行業,成為影響用戶就診體驗、優化就診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時新興的VR技術還對老年人娛樂產品的設計帶來變革。新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也驅動著新文科理念的出現。
(二)新文科的主要內涵
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國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提出,該校指出新文科注重打破文科教育中的專業壁壘,通過專業重組實現對學生的跨學科培養。我國有學者認為,相較于“舊文科”下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孤立與排斥,新文科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它鼓勵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以包容的思想推進文科專業的協同發展,培育高水平、綜合性的現代文科人才。由此可見,跨專業、跨學科的培育方式是新文科教育理念的重要內涵之一。
二、當前設計學新文科跨專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課程體系陳舊,知識內容封閉,與當前產業對復合型設計人才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如就我國工業設計專業而言,近些年教育部對其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將其分為兩類:一部分依托于機械工程學科之下,稱為工業設計專業;另一部分則多設置在藝術學院或設計學院內,稱為產品設計專業。雖然二者隸屬于兩個不同的大類,但其課程體系幾乎沒有任何實質差異,都遵循著“設計表現與基礎理論—造型基礎訓練—設計實踐”這一基本脈絡。盡管許多學校對各階段的課程設置會定期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調整,但大多數課程只是名稱的變換,其授課內容并無根本性改變,學生所學的內容仍局限在傳統的設計方法理論框架內。在設計實踐中,學生最終提交的設計方案多停留在創意性和表現效果層面,而對產品落地所依賴的技術原理、材料特性、結構特征等考慮較少。另外,雖然多數學校在其課程體系中也設置了一些諸如“材料學”、“力學”、“電子電工”(如電子電工原理知識在3C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等)、“心理學(如馬斯洛需求理論在生態家居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等)”等“外來”課程,但這類課程主要由設計學科之外的其他專業教師進行授課,授課過程中缺乏從設計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導致其對后期學生設計實踐環節的幫助甚微。封閉陳舊的傳統課程體系,限制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因此也難以滿足當前產業界對復合型設計人才的需求。
(二)教師團隊專業知識單一,缺乏跨學科教師之間的協作
目前,我國設計專業的教學任務主要由該專業內的教師獨立完成。不同課程在授課過程中相互獨立,極少吸納其他相關專業教師參與。如隨著設計對象從傳統物質設計向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的轉變,企業管理學知識在課程中不斷滲入,但專業的管理學教師卻極少出現在相關設計課程教學中。這種相互孤立的教師團隊關系,不利于學生對各門課程知識的整合,也難以形成系統設計理論體系。另外,與其他專業教師溝通的缺乏,阻礙了由“外來”專業知識所激發的學生多樣化的創意靈感,如新材料對產品更多形態、質感、甚至功能實現的可能性等。同時,部分設計專業教師,長時間不對授課內容進行及時更新升級,不僅阻礙了自身的知識創新,也難以給學生傳授先進的設計資訊,限制了學生對新興設計理論、案例感悟能力的培養。
(三)專業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對能夠激發學生主動“跨界”教學模式的探索
在授課方式上,當前高校設計專業仍多集中于“課堂講授+設計方案提交”的模式。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多側重于設計流程、方法等內容,并附以方案的講評等形式,這種方法造成了學生僅僅是在教師的帶動下,按照特定的設計流程和方法逐步推進設計進度。因此,它難以激發學生對設計過程中邊界知識的探索能力,也限制了學生對其他學科相關研究方法的借鑒。如定量化研究在本科設計實踐中的應用嚴重不足,而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論等更是少有學生了解。單一的培養模式,不僅使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重要性認知不足,也難以引導其發掘哪些知識需要自己去主動跨界學習,從而導致其跨學科學習的主動性降低,自主學習能力不高。
三、設計專業跨學科教學的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的設計專業跨學科教育應從培養目標、授課教師、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等多個層面系統切入。因此,本文提出“新定位——新知識——新教師——新模式——新能力”的設計學跨學科教學改革思路,如圖1。
(一)新定位
主要指專業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即重新審視專業培養目標與當前社會發展的契合性、與產業需求的協調性以及與技術變革的同步性。新文科下的設計專業跨學科不能僅僅停留在組織或形式上的簡單相加或拼湊,而應是通過多學科的協作,培養能夠突破現有專業隔閡、打破專業局限的綜合能力強、創新視野廣的新型人才。因此,新培養目標的制定應圍繞培養能突破傳統單一設計學科思維模式、具有多學科知識交叉背景、滿足新時期產業需求、注重推進新技術成果的融合應用、從產業設計適應向產業新領域設計引領轉變的復合型人才等層面展開,以此實現對“上得去”和“下得來”兩類人才的培養。所謂“上得去”,即培養設計研究型人才;而“下得來”,則指培養能夠融合各類跨學科知識的設計實踐應用型人才,
(二)新知識
主要指設計學科授課內容的更新升級,從傳統單一的設計理論知識轉變為以設計理論為主、多學科研究方法滲入、相關領域知識支撐的新教學內容體系。從專業性質上看,設計學自身帶有藝術與技術相整合的功能,因此跨學科教學對設計學尤其重要。傳統學科專業劃分方法限制了設計專業授課內容的延伸性,導致教師在專業授課過程中過度將課堂時間分配在設計方案講評上,以至于理論知識講述過少,或者過于局限在對單一設計流程、方法的講述上,造成不同課程的知識重復性高等問題。設計學跨學科知識體系的更新,需要站在設計實踐角度,立足于創意方案的落地性,注重市場用戶分析、企業生產運營實際、技術的可實現性、結構的穩定性等,幫助學生擺脫單一的設計思維,而以一種產品系統化創新的全局性視角推進新產品的設計研發。在新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基于設計方案的實用性與時效性,形成以設計理論為主導,多學科知識自然銜接融合、相互牽引的系統化內容體系。
(三)新教師
主要指教師團隊的更新,包括兩個層面:
一是建立教師自身知識內容更新升級的常態化,打造一支設計理念時刻與先進的設計潮流、資訊、方法等保持一致的理論知識前衛型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同時,鼓勵設計專業教師主動接觸和學習相關跨學科知識,將自身塑造為具有較強知識整合能力與系統觀念的專業引導者;
二是在本專業教師團隊中,以開放性的態度積極吸納其他相關專業教師或者產業設計人員加入教學團隊,如材料、結構、編程、管理等方向的專業人員。通過該類人員與設計教師之間頻繁的磨合溝通,形成默契的教學協作關系,并由此發揮各自專業特長,促進學生系統化知識體系的形成。
(四)新模式
主要指授課模式的更新,從傳統固定的專業課程理論知識講授演變為多學科融合的多模式授課方式。如積極探索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共同承擔同一門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任務,即一門課程由多個專業背景的多個老師共同授課、共同指導設計創意的構思以及評價等。另外,努力探索由學生自主選擇其他相關專業教師嵌入課程教學的新模式,以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對特定“外來”專業知識的吸收。同時,探索打破同一設計專業教師常年教授同一門專業課程的慣例,推進教師授課課程的互換,以更好地激發其對不同設計知識的整合應用,促進知識的碰撞并激發新知識的出現,由此帶給學生更加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最后,嘗試設置具有較強跨學科性質的專業課程,引導和激發學生對跨學科知識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五)新能力
主要指學生能力結構培育目標的變化,從以往單一專業設計能力向專業設計能力與設計問題發掘能力、跨學科知識自主搜尋與學習能力、新技術整合能力等綜合能力方向轉變。新文科背景下的設計專業教育應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不僅訓練其專業設計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掘設計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對設計過程中潛在問題的挖掘,并通過多學科專業知識的自主學習尋求問題的解決途徑。另外,新文科教學,還應培養學生對于設計時尚、風格變遷趨勢的把握與預測能力,積極將最新的技術成果與新產品融合在一起,以此致力于對產品未來發展潮流的塑造與引領。
四、以《服務設計》課程為例談設計專業跨學科教學實踐
近些年,信息數據技術的快速變革將設計對象從三維物質的產品擴展到非物質化的服務層面,《服務設計》課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步在我國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和工業設計專業中設立的。它主要探討以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用戶服務體驗方式的優化創新,是與我國新文科戰略高度一致的,并且跨學科知識的滲入也是該課程的一大特征。在“新定位——新知識——新教師——新模式——新能力”的教學改革模式中,該課程可以從以下方面逐步切入(如表1所示)。
在教學目標定位方面,《服務設計》與傳統的產品設計類課程具有較大的不同,其設計的對象擺脫了傳統產品的物化形式,而更加注重企業所提供給用戶的服務模式的創新。因此,學生在該門課程中的學習目標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即并不強調學生對三維形態的設計能力,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借助新的信息技術成果,通過對系統化服務模式的創新設計以滿足當前用戶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所出現的各類新需求的能力。它既強調對學生在新社會環境下所出現的各類設計問題的研究,也注重其對該問題的實踐解決能力,即“上得去”、“下得來”兩種能力的培養。
在新知識、新教師與新模式方面,服務設計更強調平臺模式,因此具有更強的系統性與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性。如餓了么點餐服務模式的設計,它不僅需要探討用戶平臺使用過程中的舒適性和愉悅性,以提升其服務體驗,而且該平臺模式還需要分析賣家、外賣員、平臺、買家等多方的貨幣流動形式、服務傳遞流程、品質監督措施、技術實現的可能性及其對創新方案的滿足度等,由此該服務模式涉及到用戶心理知識、管理學知識、信息數據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服務設計》課程授課知識應進一步在單一設計理論的基礎上嘗試納入該類相關內容,如通過課程大綱的設置,分配一定比例的學時進行平臺管理、商業模式運營、用戶服務心理、平臺信息技術實現等相關知識的引導與介紹,使學生對服務設計方案的落地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在教師團隊配備方面,可以選擇邀請專業人員進入課堂,分配其一定數量的教學課時,亦或提供專業人員的郵箱等聯系方式供學生根據自身需要自主聯系相關人員進行課下的交流與學習。另外,在促進學生與其他學科教師積極對接的同時,也鼓勵設計專業教師不斷自我充實和學習,了解并掌握更多的跨學科知識,以盡可能地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自由地在不同學科知識之間自然地銜接過渡。另外,在服務設計方案的篩選和講評過程中,進一步增加對方案可實現性的評價權重,以盡可能提升學生設計方案的成熟度,強化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能力。
在新能力方面,相較于以往的其他設計專業課程,《服務設計》并不過于集中于對學生在設計表現、產品創意等層面的考核,而是更注重學生對新社會環境下的問題挖掘力與解決能力的培養。其中,問題解決能力不是單一的方案表述與呈現,而是對方案實現背后所需的技術、資本、數據、商業運營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因此該課程以學生的系統化創新能力為主要培養目標。另外,在相關知識的獲取途徑中,強調專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配以跨專業教師輔助的形式,以激發學生對跨學科知識自主探索與學習的能力,并通過方案可實現性的考核,訓練其對技術等“外來”知識的整合應用能力。
結語
新文科戰略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設計學專業作為文科專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其自身也帶有顯著的跨學科性質,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設計專業的跨學科教學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義。從當前設計學教學的現狀來看,要實現真正意義的多學科知識的嵌入,不僅需要從培養目標、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等多方面對其進行變革,更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多學科專業背景、溝通順暢、協作高效且對社會發展、技術變革具有高度敏銳性的師資隊伍,由此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跨學科知識的嵌入,進而促進學生系統化設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