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玲,鄭功澤
濮陽市中醫醫院,河南 濮陽 457003
反流性食管炎是臨床常見的胃食管反流病,主要因胃腸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而引發食管黏膜炎癥[1]。目前,西醫治療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選擇質子泵抑制劑、消化道促動力劑等進行對癥治療,但治愈率難以令人滿意,停藥后病情容易反復,且長期用藥容易產生依賴性,不良反應也較多[2]。因此,如何提升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幾年,中醫藥在消化系疾病的治療中逐漸顯示出良好的增效減毒作用[3]。本院針對反流性食管炎肝胃失和、郁久化熱的病因病機[4],選擇疏肝理氣解毒方配合耳穴壓豆進行辨治,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肝胃郁熱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0~68(45.15±6.83)歲;病程 3~36(21.47±6.88)個月;胃鏡檢查分級:A級28例、B級7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0~69(45.38±6.91)歲;病程 3~36(21.35±6.79)個月;胃鏡檢查分級:A級27例、B級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發布的《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5]中反流性食管炎的西醫診斷標準,經胃鏡檢查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發布的《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中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熱型中醫診斷標準,主癥:反酸、胃灼熱,次癥:心煩易怒、胃脘灼痛、兩脅脹滿、噯氣反食,舌脈:舌紅、苔黃、脈弦;入組前2周內無抑酸藥物或精神類藥物用藥史;意識清晰、無認知功能或交流障礙;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狹窄、幽門梗阻者;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消化系手術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對本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者;因自身因素退出本次研究或中途失訪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泮托拉唑腸溶片(沈陽圣元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7169),每次1片,每日1次,早餐前30 min空腹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 Co.,Ltd.,批號:國藥準字J20140149),每次1片,每日3次,三餐前30 min空腹口服。連續治療8周。治療期間遵醫囑禁食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疏肝理氣解毒方口服聯合耳穴壓豆治療。①疏肝理氣解毒方具體藥物組成:柴胡、陳皮、白芍各15 g,川芎、枳殼、香附、黃連各10 g,甘草5 g,吳茱萸3 g。反酸甚者加煅瓦楞子15 g,浙貝母12 g,烏賊骨15 g;腹脹甚者加木香 6 g,厚樸12 g;納差甚者加山楂30 g,陳皮12 g,麥芽6 g;噯氣甚者加旋復花15 g,代赭石12 g。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煎至藥汁剩余150 mL,兩次混勻后分早、晚餐后30 min口服。②耳穴壓豆治療,耳穴選擇肝、脾、胃、交感、神門,使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貼(河北賀氏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貼于雙側耳穴,每日1次,每次6 h。連續治療8周。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證候積分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對患者反酸、胃灼熱等主癥按照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計分,心煩易怒、胃脘灼痛、兩脅脹滿、噯氣反食等次癥按照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計分。
1.5.2 血清胃腸激素水平 ELISA法進行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動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變化情況,試劑盒購自美國sigma公司,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6 療效判定標準
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城陽區鄉村旅游者大部分來自市區,達到147人,占57%;次之來自城郊,占20%;來自周邊沿海城市及省內其他地區的分別為10%和8%;省外鄉村旅游者更少,僅為8%。由此,本文認為城陽區鄉村旅游可考慮開發中遠程鄉村旅游市場,尤其是周邊沿海城市。
1.6.1 中醫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75%;有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40%~75%;無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40%。
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6.2 胃鏡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洛杉磯分類(LA分類)法》[8]:顯效:胃鏡下食管黏膜恢復正常或食管黏膜表現改善≥2級;有效:胃鏡下食管黏膜表現改善1級;無效:胃鏡下食管黏膜表現未改善。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醫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97.14%,對照組有效率為80.0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醫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鏡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88.57%,對照組有效率為68.57%,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鏡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4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MTL、GAS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質子泵抑制劑是西醫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選藥物,在抑制胃酸分泌、減輕臨床癥狀方面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療效不明顯,且存在長期藥物依賴和不良反應等問題[9]。近幾年,中醫藥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中逐漸顯示出標本兼治之優勢,研究該病的中西醫結合療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反流性食管炎屬中醫學“嘈雜”“反酸”“胃痞”等范疇,該病病位在食管和胃,與肝、膽、脾、胃密切相關,主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犯食管,肝胃郁久化熱,從而形成肝胃郁熱癥[10]。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情志不調,肝氣怫郁,久郁化熱,因此肝氣郁熱應治以疏肝理氣,源潔流自清;胃氣不和,氣郁不降,郁而化熱,所謂“土壅則木郁”,應以和胃降逆為治療原則,使胃氣順行[11-12]。本研究中所用疏肝理氣解毒方為經驗方,方中柴胡為君藥,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川芎、香附為臣藥,二者行氣開郁,可增強柴胡疏肝解郁、條達肝氣的效果;其余為佐使藥,陳皮理氣健脾,白芍調肝脾、和營血,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吳茱萸降逆止嘔,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13]。諸藥配伍,共奏疏肝理氣解毒之功效,對肝氣不疏、脾胃郁熱有標本兼治的作用。
耳穴壓豆是一種傳統的中醫外治法,通過將藥豆粘貼于耳穴處產生刺激作用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該方法用途較廣,具有良好的降血壓、安眠、抗焦慮抑郁、促進胃動力等作用[14]。本研究中在肝、脾、胃、交感、神門等耳穴上使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壓,刺激肝、脾、胃三穴可健脾和胃、調節中焦氣機,有利于改善胃腸功能;刺激交感穴則有利于改善胃腸痙攣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調節胃腸功能;刺激神門穴則可調理神志,改善睡眠[15]。諸穴同用,能夠調節臟腑氣血、疏理氣機,具有疏肝健脾、調理情志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醫療效、內鏡療效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反酸、胃灼熱、心煩易怒、胃脘灼痛、兩脅脹滿、噯氣反食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疏肝理氣解毒方聯合耳穴壓豆對肝胃郁熱型反流性食管炎有標本兼治的臨床優勢,能夠與西藥產生良好的協同作用,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食管黏膜修復。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疏肝理氣解毒方中諸多提取物,如皂苷類、黃酮類、酚酸類及萜類成分有不同程度的促進胃腸動力、改善消化不良以及抑制炎癥等作用[16]。劉錫堅[17]在研究中指出,耳穴壓豆法刺激相應耳穴能夠改善胃腸動力,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也有良好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TL、GAS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可見采取疏肝理氣解毒方聯合耳穴壓豆療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胃腸動力,減輕消化不良狀況,促進反流性食管炎康復。
綜上所述,疏肝理氣解毒方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肝胃郁熱型反流性食管炎,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胃腸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