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蘭
摘 ?要: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是學前教育的基本立足點,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但實踐中家園社區協同共育存在著缺乏協同共育的意識、協同共育模式有缺陷等問題。應樹立家、園、社區協同共育的幼兒教育理念及構建合作共育的新模式,形成“三位一體共育”的格局,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協同共育;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4-0001-02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o-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Family and Community
LI Miaolan??(Guangdong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in Maoming,China)
【Abstract】Kindergarten,family and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 is the basic foothold of preschool education,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However,in practice,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home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such as lack of awareness of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defects in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 model and so on.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ncept of cooperative co education among family,garden and community,and build a new model of cooperative co education,so as to form a pattern of "Trinity co education"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words】Co-education;Problem;Strategy
幼兒園、家庭、社區三種教育力量必須彼此協作、相互配合,形成“三位一體共育”的格局,才能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發展。
1.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協同共育的意義
(1)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協同共育是學前教育的基本立足點
早在1927年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提出,“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在西方發達國家,針對幼兒的協調教育理論與實踐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積累。例如,意大利瑞吉歐,實行“幼兒、家庭、學校以及社區相互協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美國、日本等國家也在其頒布的相關文件中強調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資源對兒童進行教育。
幼兒園、家庭與社區協同共育已經成為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對學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強,幼兒園與家庭、社區三方攜手合作共育作為幼兒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2)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協同共育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家庭、幼兒園、社區各有優勢,而且各自的作用都是他方不可替代的。家庭為幼兒的成長提供了最基礎的物質保障,并通過陪伴、摟抱等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幼兒園以其專業性對兒童實施科學合理、系統的教育,對兒童產生主導性的影響;社區則以豐富的教育資源使幼兒獲得教育空間的擴展??梢姡彝?、幼兒園、社區共育,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有效地發揮幼兒園、家庭、社區各自的教育優勢,而且可以使這三面的經驗“更具一致性、連續性和互補性”,從而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2.家園社區協同共育的問題
基于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意義,幼兒園、家庭與社區之間必須緊密聯系,相互配合,共同為幼兒的發展而努力。但在實踐中,家園社區三者之間在合作共育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造成了家園社區共育的低效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家、園、社區缺乏合作共育的意識
首先,在家園共育方面,部分家長在思想上存在“教”“養”分離的觀念,認為家長僅負責“養”,而“教”則是學校的事情。因此孩子上幼兒園后,家長就認為幼兒園要為孩子的教育負全責。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部分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家庭在幼兒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也使部分家長不主動甚至拒絕參與幼兒園組織的教育活動,從而無法實現有效的家園合作共育。
其次,在園區共育方面,我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等文件反復強調學前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但現今,“社區教育”在我國大部分民眾中依然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相關調查發現,大部分民眾對什么是“社區教育”,如何與社區合作,怎么開發、利用社區資源等知之甚少。甚至連部分幼兒教師在開展家園社區合作上都不懂如何操作,其原因是各高校的學前教育課程設置中沒有“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合作”這門專業課程,只是在基礎理論課程的某章節呈現,而且教師在授課時也多數是對其
概念、特點進行講解,沒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導致學生走上教師崗位后在實踐中不知如何開展家園社區合作。同時,大部分社區部門也普遍認為教育是學?;蛴變簣@的事情,與社區無關。于是,在對待家、園、社區合作共育上,多數幼兒園或教師或出于招生需要,或為了應付上級評估,或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等考慮,才不得不與社區互動,而各社區組織也因種種原因被動應對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要求。
最后,家、園、社區對三方協同共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未認識到家庭、幼兒園、社區三大環境必須構成一體化的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同時未充分認識到家、園、社區協同共育是一個合作共贏的過程,對各方都大有裨益,而最大的好處就是達成共同的目標——社區里的所有學前兒童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2)落實家、園、社區協同共育模式過程中的問題
第一,合作共育工作開展缺乏科學的計劃。一是合作共育管理機構不健全。大多幼兒園和社區沒有把合作共育工作列入其工作計劃,沒有專門負責該項工作的管理機構,或雖有機構,但在人員的配備、人員的培訓及配合他方教育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合作共育缺乏系統設計。例如,有的幼兒園合作共育的開展僅是在開學初期和末期等階段才進行,缺乏持續性。有的社區缺乏整體的設計,如上次活動與本次的相關性、本次活動和預計下次參與活動的關聯性等都并非是有計劃、有目的的長遠考量,主要以零碎的片段式互動活動為主,追求資料和工作業績的積累,缺乏長期的規劃和設計,也無具體的制度化安排,缺少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效果有限。還有的社區沒有專門針對幼兒園的資源,所有資源都是面向社區群眾的,如公園的設計是不分年齡階段的。這都造成家、園、社區在合作共育的過程中不能有效發揮自己的教育優勢,其教育影響大打折扣,不利于兒童的健康發展。
第二,幼兒園、家庭與社區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導致家園社區間溝通不暢。幼兒園認為家長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方法而要求家長必須服從其安排,把社區看作幼兒園行動的“輔助者”。此情況下的家園社區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幼兒園主導的單向性行為,不僅忽視了家長、社區各界人士的教育訴求,始終將家長視為缺乏能力的行動者,將社區看作活動的被動執行者,而且沒有調動家長和社區各界人士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試圖以自身的專業來統攝對幼兒的教育。并且還會因為三者之間地位的不平等而在合作時產生心理的疏離感,導致家長和社區處于被動局面,出現了消極甚至抵觸的情緒,從而導致家園社區間溝通不暢,最終使教育對兒童健康成長的積極作用受到影響,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第三,合作共育活動形式單一、落后。合作共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然而,現狀是合作共育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如家園聯系多是采用家長會、聯系本等傳統的形式,幼兒園與社區也通常只是在重大節日才采用演出、宣傳等形式合作,缺乏創新,且許多活動只是表面工程,對幼兒的教育毫無實際意義,導致家庭、社區資源的潛力以及各主體的積極性未被充分激發。
3.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協同共育的策略
有效的家園社區合作關系必須突破傳統家園社區關系中單純以幼兒園為主導的束縛,以新時代的嶄新視角去把握幼兒園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園、家與社區三方將對幼兒的教育置于一種關系網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通過家園社區的合作來達成教育的目標。
(1)樹立家、園、社區協同共育的幼兒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幼兒園、家庭、社區只有在思想上樹立起協同共育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行動上通力合作,構成兒童成長的一體化教育環境,這就要求幼兒園應首先樹立大教育觀念,克服關起門辦教育的傾向,樹立為家長、為社區服務的意識,發揮幼兒園的輻射作用,將家庭、幼兒園、社區這三方共育的理念傳達給家長及社區,讓家長與社區人員也達成共識,認同協同共育的理念,充分發揮學前教育的整體功能,形成正向的互動關系,共促幼兒健康成長。
(2)構建協同共育的新模式
第一,精心規劃協同共育工作。幼兒園和社區應把三方共育工作納入工作的重要議事議程,并成立管理機構,從人員、資金、制度等方面加以保障。尤其是幼兒園,應主動了解、研究家庭與社區,定期開會討論研究合作共育問題,并由專人負責與家庭、社區聯系。社區也應有專人與幼兒園保持聯系。家庭、幼兒園、社區三方共同規劃合作共育的目標、內容、形式等,以加強合作共育的持續性和系統性。
第二,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激發家園社區的主體意識。幼兒園、家庭和社區的有效合作互動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幼兒園教育作為主導責任體,要承擔起營造寬松、融洽的合作氣氛的責任,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礎上,主動與家長、社區溝通與交流,改變傳統家園社區關系中幼兒園對家長和社區單向支配的態度和行為,耐心聽取家長、社區的要求、意見和建議,深入了解研究家庭及社區的情況,挖掘可利用的資源,做到真誠合作。只有這樣,幼兒園才能獲得家長和社區的支持配合,激發家庭和社區的主體意識,實現多邊互動,共同探索、開發和創造更多適宜幼兒發展的新資源。
第三,豐富、創新協同共育的形式。家、園及社區協同共育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拓展并創新合作形式。其中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家園社區合作也應與時俱進,善于運用新媒體作為溝通及協同工作的常規形式,以提升合作的效率和質量。社區可以采用建立社區資源網站、設立資源庫等手段為幼兒園和家長使用社區豐富的資源提供便利。幼兒園可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手段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與家長交流幼兒的學習特點,及時把握幼兒的園外發展動態。而家長也可以QQ、微信等方式與幼兒園進行溝通和協商,讓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家長的訴求。
總之,學校、家庭、社區三種教育力量必須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溝通,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前提,以社區教育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格局,三方攜手互助,發揮共同的教育力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健成.學前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張蘭珍.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協同育人模式的思考[J].新課程,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