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宇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間協同的合作和發展日益重要,并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我國的京津冀協同合作與發展的想法已經存在很多年,在2014 年2 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并將這個政策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上,這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來說是極具有標志性的一年,本文也將2014 年作為政策實施年。本文基于面板數據的雙重差分模型,利用stata 軟件進行實證分析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其研究和理解不斷深入,區域協同發展一詞應運而生。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重視區域間的合作和協同發展,這在當今經濟環境下是必不可少的。區域協同發展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概念,區域協同的本質是共同受益,共同進步。區域協同發展政策是一個長期性戰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是在承認地區差異的基礎上,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進行分工合作,促進區域內的經濟與環境、人口、資源相適應,使得協同發展后的經濟出現1+1 大于2 的結果。
從2014 年政策實施之后,三地的協同發展工作不斷推進,各級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加強三地的產業升級、人才交流、交通合作,政府之間的合作互惠,以及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實質性支持協作,在中央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推進下,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取得了實質性發展。
本文在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研究中,運用雙重差分法。雙重差分法是近幾年普遍運用的分析政策效果的方法。將相關的樣本數據分為實驗組(受到政策影響)和控制組(未收到政策影響),并且在政策實施之前,實驗組和控制組地區的GDP 沒有顯著差異,那么我們就可以將控制組在政策發生前后地區的GDP 的變化看作實驗組未受政策影響時的情況。通過比較實驗組地區的GDP的變化(Δ1)以及控制組地區的GDP 的變化(Δ2),我們就可以得到政策影響的實際效果(ΔΔ=Δ1-Δ2),如圖1所示。
圖1 雙重差分原理圖
本文選擇國內生產總值、產業結構、政府規模、城鎮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資、人力資本水平與教育狀況六大指標,對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現狀進行詳細全面分析。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最普遍的反應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產業結構則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狀況。政府規模反映了國家對當地的財政預算投入程度。外商直接投資額則直接反映了京津冀地區吸引外資的能力,同時也能反映出當地對外開放的發展程度。人力資本水平與教育狀況也可以反映出京津冀地區整體的科學技術發展實力與人力資本的狀況。
本文將北京天津河北作為實驗組,將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福建,山東,河南,廣東,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這十五個省作為控制組,利用2005-2020 年的數據分為不同的組別,即2014 年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提出之前的實驗組,2014 年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提出之后的實驗組、2014 年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提出之前的控制組和2014 年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提出之后的控制組。本文設置DIDit=treati*postt,若是京津冀地區,那么treati=1,其他地區等于0;若t ≥2014,那么postt=1,否則等于0。
本文選擇2005-2020 年18 個省份的宏觀數據作為樣本對京津冀協同政策的影響進行分析。數據大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在控制組實驗組時間區間選擇上,原因之一是數據的完整性,2005 年之前的個別控制變量的指標有所缺失,影響實證分析。另一個原因選擇2005-2020 是因為政策實施是在2014 年,那么我們如果要評價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的有效性,時間區間必須包含政策實施之前與政策實施之后,若沒有政策實施前的年份,那么我們無法說明在政策實施之前實驗組和控制組經濟趨勢沒有顯著差異的問題。除了研究控制變量DID,本文還有其他變量,這些變量的選擇主要考慮了該變量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GDP 的對數,表示區域發展水平。控制變量有五個,分別為政府規模Govit,產業結構ISit,城鎮化率Urbanit,人力資本HCit,外商直接投資FDIit。具體計算公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主要變量及其計算方法
被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
根據雙重差分模型要求外部調節變量隨機性的特點,需檢驗在政策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個體被解釋變量是否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本文利用的雙重差分的一個基本假設前提就是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政策實施前發展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只有滿足了這個前提,才能利用雙重差分法分析政策的有效性,如果這個假設前提無法滿足或者滿足程度不好的化,會影響實證結果的可靠性,因此,做回歸分析之前要進行這一步驟。根據stata 分析,2014年政策實施之前的五年,d_5,d_4,d_3,d_2,d_1 的結果都是不顯著的,因此平行趨勢假設是成立的,可以使用雙重差分法分析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本文以GDP 的對數,作為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使用 stata 進行固定效應的OLS 回歸,如表3所示。
表3 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在使用 OLS 回歸的基礎上,采用控制個體固定效應用來消除難以觀測變量導致的遺漏變量問題。如上表所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作用是積極的,且P 值0.003,在5%的水平下顯著。說明政府在2014 年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正確的,并且取得了正向積極的作用。其次,結合其他變量,控制變量中的政府規模Gov,城鎮化率Urban,人力資本HC 對被解釋變量來說都是顯著的。其中,政府規模的回歸系數為1.73,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實施,地方政府之間增進交流與合作,當政府規模增加時,刺激區域經濟發展;城鎮化率Urban 的回歸系數為4.318,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的實施,目的之一就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這表明城鎮化率越高,城鄉一體化加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人力資本HC 的回歸系數為0.026,北京由于有先天的歷史條件、政治條件和地理條件,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創新人才、高素質人才匯聚于此,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的實施,也吸引了人才向河北天津流動,天津濱海新區的設立,吸引了大量優質的的企業和人才,這表明人力資本提高,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使得京津冀共同發展。同時由上表結果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和外商直接投資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但總體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政府規模,城鎮化水平和人力資本的提高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不同的變量的作用方向不同,結果和效應也不盡相同。
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各城市職能還有待合理細化,各區域的分工有待于合理化。在政策指導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京津冀區域內部能實現科學化的分工合作,提高資源配置。使每個區域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共同提高效率,加強專業化水平,最后實現互利共贏。同時,在產業升級上,政府也要積極發揮作用,地方政府要以發展市場經濟為引導,減少并降低區域間的要素流動的門檻,尤其是城鄉之間,必須要加強聯系,減少歧視,打破傳統的二元結構,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對于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河北省。京津冀內部也應該加強科技交流,促進人才流動和交流,北京的高校教授可以多去河北省和天津市的高校學習交流,帶動人才發展。鼓勵區域內不斷實現科技創新,同時要全面實行京津冀區域內的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由于天津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港口的存在,更加促進了對外開放腳步,這有利于全面推動京津冀區域內國際貿易水平。同時,吸引外資,也應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創造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給予高校科研人員優質的財政支持和鼓勵。
引用
[1]白英晨.京津冀協同政策對經濟影響的評價研究[D].導師:張慧穎.天津大學,2018.
[2]馬錦怡.京津冀一體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
[3]郭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評價——基于面板數據的雙重差分模型[J].經濟研究導刊,2021,(18):33-35.
[4]張滿銀,全榮.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評估[J].統計與決策,2020,36(04):72-76.
[5]方創琳.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與規律性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01):15-24.
[6]崔俊輝,趙紅芳,徐全洪,田鳳雅,王瑞君.京津冀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研究[J].科技智囊,2021,(06):60-64.
[7]王郁,趙一航.區域協同發展政策能否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08):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