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春
非遺文化博大精深,深入學習并領悟其文化內涵與情感價值,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體系,增進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按教育部要求,非遺文化應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因此,如何以美術教材為依托,構建中華非遺文化資源與教材體系有機結合,將非遺文化內容引入小學美術課堂,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精彩活動,促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悟與認同,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提升師生美術素養,更好地留住鄉愁,是值得廣大美術教師深思并踐行的。本文就如何通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更好地落實美育,用好美術教材提出探討,以期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培育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一、讓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意義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現階段,人們十分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發展,因此,眾多學校紛紛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以期更好地弘揚和傳承非遺文化。筆者經過實踐總結,將非遺文化入校園、進課堂的意義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營造良好的文化藝術情境。美術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是繪畫技巧的傳授,還應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文化共鳴與情感認同,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從而更好地傳承、發展與創新非遺文化。
第二,充實美術課堂教學素材。美術教學并不能生搬硬套抄教材,而是應以啟發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審美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等內容為目的,才能全面提升其美術素養。非遺文化具有自身底蘊濃厚且風格獨特的優勢,可以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充實美術教材內容,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拓展學生美術學習空間。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綜合性學習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趨勢。在美術教學中融入非遺文化,有利于打破傳統美術教學弊端,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之處,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二、小學美術課程中非遺文化的傳承現狀
現階段,小學美術所教授的教材和課程標準都是在國家課程方案指導下進行編寫的。雖然不同的地區美術課程可能稍有差異,但國家整體教育方針是統一且明確的。例如,在上海出版社編寫的美術教材中,非遺文化內容占比13.2%;湖南美術出版社編寫的美術教材,非遺文化占比13.4%。由此可見,非遺文化正在不同地區以獨特的課程形式傳承著,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另外,除國家統一規定的美術課程以外,教育部還發起“蒲公英行動計劃”等活動,大力支持非遺文化走進校園,進入課堂。因此,思考非遺文化在美術課程中的教學路徑是至今都值得我們思考的重要課題。
三、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傳承非遺文化的路徑
(一)尋求非遺資源與美術教材體系的契合點
小學美術教材體系中雖然編排了大量的非遺文化內容,諸如戲曲臉譜、剪紙、瓦當紋樣設計、窗花印染、年畫拓印、扎染、皮影戲、編織草帽(花籃)、服飾盤扣、刺繡織錦、泥塑(面塑)、吹糖人等,但這些內容在教材編排上相對分散,很難與本地區非遺文化密切結合,給老師在教學內容的搜集與選取、整理與設計,課堂的組織實施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學生在課堂學習理解上有迷茫和意猶未盡的感覺。要突破這種困局,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美術教材體系編寫意圖,深入挖掘本地區非遺文化與美術教材內容的契合點,將本地區零碎模糊的戲曲表演藝術、節慶禮儀、傳統手工藝、美術書法等素材加以搜集整理提煉,使其條理更加清晰,更好地融入美術課堂教學,為課堂教學注入源頭活水。
(二)挖掘非遺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以教材內容為引領,本地非遺文化資源為土壤,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本地區非遺文化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體會人們的鄉土情感和自豪感,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選材體現本土特色
蘊含本土特色的教學資源,因具有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優勢成為踐行美術課程教學和目標的重要資源,因此,如何挖掘和整理極具本土特色的美術教學資源至關重要。如在教學《雕塑之美》時,引入本地資源《馬踏飛燕》《陶馬》《陶灶臺》《陶屋》《陶俑》等,讓學生在初步了解雕塑藝術語言、材料分類等基礎上,掌握鑒賞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并能感知本地雕塑所反映出的特點,用歷史的、藝術的眼光欣賞各具美感的雕塑藝術,提高美術鑒賞能力。在教學《刻印瓦當》時,應帶領學生去尋訪當地古建筑所呈現的藝術特色,深入了解版畫、年畫、皮影子、窗花雕刻、套色拓印的制作工藝,感受非遺藝術的魅力。在學習《戲曲臉譜》的同時引入戲曲服飾、頭飾、古裝盤扣等藝術賞析,有利于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選材應有新穎性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智慧結晶,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體現,并非傳統文化的削足適履。在選材上應該立足于本地區獨特文化,根據學生認知結構特點,著眼于本地區急需保護的優秀非遺文化內容。例如將編織、剪紙等精美的美術作品納入課程教學之中,沖擊學生的視覺感官,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根植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意識到非遺文化保護的重要性,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3.選材要有創新性
非遺文化選材要在有利于拓展教育素材、豐富課程內容、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綜合素養的同時,加深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深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要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審美鑒賞能力與藝術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使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更具有實質性目標。
(三)開展非遺實踐活動,提升思想教育效果
1.組織參觀、研學游,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非遺文化核心是道德教育,這就要求有效銜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學生全面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興趣取向,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如剪紙、戲曲臉譜服飾設計、扎染、篆刻、版畫拓印、編織等展評活動。另外,還可組織學生參觀非遺文化博物館、歷史遺跡等地,實地了解非遺文化保護狀況,或者開展研學游拜訪非遺人物,學做傳統工藝品、實地尋訪文物雕塑等,建立起非遺文化教育的社會支撐系統,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有效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
2.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培育學校特色
利用網絡收集整理本土非遺文化資源,在班級學習園地、校園櫥窗、宣傳欄、美術教室展出,讓師生隨處可見可學,使非遺文化入腦入心。挖掘校外課程資源,邀請家長、社區以及當地文化單位等參與學生美術教學之中,進一步拓展非遺文化傳承范圍,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最大限度發揮非遺文化對學生價值引領的積極作用。同時,還可邀請當地非遺民間藝人、專家等在校園召開專題講座或是走進課堂傳經送寶,分享感悟。為非遺文化傳承搭建校級平臺,培育學校特色。成立雕塑泥塑社團、剪紙社團、繪畫社團、非遺文化整理社團等,讓更多的學生積極投身非遺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過程之中,讓非遺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通過開展非遺文化進教材、進校園活動,讓根植于本地區的民族民間藝術走進校園,融入課堂,展示本土非遺產文化保護的最新成果,讓廣大師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匯交流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讓學生在感知體驗中了解本地歷史文化,激發他們的愛國愛家鄉的熱情。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為全面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奠定基礎。在非遺文化的滋養中,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和美育育人的內涵,有效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師生非遺文化保護意識,營造全員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文化自覺作出積極的貢獻。
綜上所述,非遺文化是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不僅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情境、充實課堂教學素材,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認同,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教師應努力尋求非遺文化與美術教材的契合點,使非遺文化更好地融入美術課堂;充分挖掘非遺文化資源,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開展非遺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自豪感,從而逐步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