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摘 要:文章結合“停課不停學”階段的幾次線上班會課的開展情況,對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線上德育教學實踐進行探討。要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為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疫情;思想道德教育;線上教學;責任;生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3-0022-02
疫情是一本教科書,人生處處是課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一名班主任,要不忘初心,守護好自己的教育事業,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把“疫情”當教材,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培養他們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一個有大愛、有大義、有專業、有責任感的中國人,為教育事業竭盡全力,積極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下面結合“停課不停學”階段的幾次線上班會課的開展情況,對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線上德育教學實踐進行探討。
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大國安泰,小家安康。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面前,筆者認為最需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于是,筆者組織了一次題為“青春告白祖國”的特殊的線上班會,拉開線上教學序幕。班會開始,筆者和學生隔著屏幕一起觀看視頻We are all fighters,視頻中質樸而有力的聲音傳遞著信心和希望,筆者和學生們聽到了中國人民不屈的斗志和必勝的決心:We are going to win this war in the end.看完視頻,筆者適時引導學生談一談此刻的感受。孫同學說:我們都是中國人,只有國家安康,我們才能幸福。李同學說:國家有難,我們也不能獨善其身,我們要盡自己的能力參與防疫抗疫行動。萬同學說:我們要待在家里盡量不出門,不去人多的地方,不聚集,出門要戴口罩,勤洗手。同學們在討論區爭相發言,通過互動交流認識到:這個國家是我的國家,我要盡自己的努力讓她變成一個世界一流、文明現代的國家。她是我的母親,是我血脈相連的根。家是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
班會結束之際,筆者總結道:面對疫情,我們要自律,律行律言,于己擔責、于國擔當,嚴格服從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部署,并力所能及地參與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普及工作。要遵守各項規定,“盡量不出門,出門戴口罩”“不聚集,不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保護好自己就是愛國的表現。最后,引導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面對疫情,有舍棄小家冒著生命危險逆行的專家和醫護人員,有義無反顧去做志愿者的普通人,有建設雷神山火神山的普通工人,也有倒賣假冒偽劣口罩的人,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呢?可見,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刻不容緩。于是,筆者組織題為“疫情考初心,責任激擔當”的線上班會,為班級同學指引人生方向。筆者和學生隔著屏幕一起觀看了疫情發生之后的一些視頻和圖片,比如84歲的鐘南山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不顧高齡帶領團隊前往一線,還有病毒專家陳薇院士和鄭楊醫生等一批專家和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在國家危難之時舍小家為大家,毅然逆行前往武漢,還有那些堅守在各個卡口檢查的公安民警,還有那些普通基建工人熱火朝天搶建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等等,大家的眼眶一次又一次濕潤。筆者在評論區看到學生們的留言:“鐘南山,我們學習的榜樣!”“鐘爺爺,保重身體,您辛苦了!”“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從學生的眼里、話語中,筆者看到了他們心里正在生長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
一場疫情,一次班會。通過班會課學生認識到:一個人如果沒有擔當精神,就沒有骨頭,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承擔責任,就永遠不會長大。
三、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
敬畏生命,感恩自然。生命的意義在哪里?我們該如何生活?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更幸福、更安全、更有價值?這些學生平時很少思考的問題被來勢洶洶的疫情帶到面前。因此,開展生命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為此,筆者組織了一次題為“敬畏生命,感恩自然”的班會。筆者利用每日通報的疫情數據,每天新增的疑似和確診病人人數,每天因為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來告訴學生生命很寶貴,要懂得珍愛生命。在抗疫一線,多少醫務人員不顧危險不顧勞累在和時間賽跑,在和病毒搶人,他們中也有因感染而倒下的,但他們義無反顧,國家舉全國之力支援武漢,執著地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學生從中看到了患者戰勝病毒的堅強意志,感受到了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生命,體會到了生命的寶貴。
在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有專家說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源于野生動物。一方面是人類不斷侵占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些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私自捕殺、販賣野生動物。人類與動物是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打破自然的平衡,遲早要招致自然的報復。澳大利亞的山火,非洲的蝗災,都是深刻的教訓。筆者和學生一起觀看了《物種滅絕》《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瀕臨滅絕的動物》視頻片段,并和學生分享了文章《南極血紅一片,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最后總結道:我們不能肆無忌憚地索取,要學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悲劇才不會重演。短片《地球母親》告訴人們:自然不需要人類,可是人類離不開自然。每個人都生活在自然中,沒有人能脫離自然界生存。人要生活得幸福而有尊嚴,不僅與個人的努力有關,也與社會文明程度密切相關。每個人首先要成為一個好公民,要遠離愚昧、自私與專橫,同時積極提高自己的社會情商,在謠言滿天飛的疫情期間保持獨立思考,做出清醒判斷,在積極奉獻社會中實現生命的價值。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帶給人們健康、快樂、舒適的生活。在防疫抗疫的特殊時期,為了讓學生知道“防疫”是非常重要的,筆者特地組織了一次“疫情防控指導”班會課,通過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知道:只有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更好地抵御病毒。上網課期間,在家里一定要注意作息時間有規律,不能沉迷于游戲,要注意飲食健康,適當鍛煉身體,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課上,筆者除了強調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之外,還講解了如何分辨口罩正反面并正確佩戴口罩,更強調了“七步洗手法”,示范了正確的洗手步驟,要求課后每位學生拍一段“七步洗手法”洗手的小視頻并上傳,讓學生懂得勤洗手的重要性。同時,直播示范講解水銀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要求學生每天監測自己的體溫。筆者相信,疫情之后,學生一定會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擔任過美國課程發展與管理協會、國際教育委員會主席的S·拉姆勒曾指出:“為培養21世紀的公民,我們必須不斷設法幫助學生學會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態來看待事物,建立一種要求我們為地球上人們更好地生活負責的價值體系。”人生處處是課堂,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要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機,把“愛國、敬業、誠信、責任、擔當、珍愛生命”等理念根植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國”是“家”的保障,“有國才有家”。要通過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同時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社會培育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遲希新.關于疫情下學校道德教育的幾點常識[J].福建教育,2020(04).
[2]伍才英.聚焦“戰疫”熱點 創新線上德育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03).
[3]郭來有.化“危”為“機”,開展好中職德育工作[J].河南教育,2020(09).
[4]陸海波.基于學生需求的德育戰“疫”課程構建與運用[J].職業教育,2020(05).
[5]吳鈺濛,陳本友.手機媒體視閾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路徑探析[J].中國德育,2019(09).
Discuss on the Practice of Online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ng Xueping
(Heqiao Campus of Jiangsu Taod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Yixing 2142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onlin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online class meetings in the stage of "no class suspension". Teacher should seize eve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respecting and cherishing life, help them develop good living habits, and actively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epidemic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nline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