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芳
摘 要: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所習得的行為習慣與思維方式將決定兒童的道德品質與智力發展。文章簡述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意義,并針對幼兒去中心化、情緒支配行為、情緒感知能力強、好奇心強等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出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建議。要培養幼兒的道德觀念與文明素養,發揮家長的教育與監督作用,培養幼兒的逆商。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行為習慣;意義;建議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3-0143-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對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對學前教育的投資數額更是年年遞增。心理學調查顯示,兒童時期的經歷與受到的教育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通過學前教育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對兒童日后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所習得的行為習慣與思維方式將決定兒童的道德品質與智力發展。本文旨在根據兒童的特征分析幼兒在學前教育中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與意義并提出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建議。
一、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意義
3歲~6歲年齡段的幼兒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經過幼兒時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幼兒在6歲以后會形成對整個世界的初步認知,即我們常說的世界觀。兒童的世界觀表現在兒童對待整個世界的態度,態度決定行為習慣。要想將幼兒培養成為優秀的人才,必須重視兒童的學前教育,重視兒童在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而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態度的養成可以使幼兒終身受益。學前教育的重點不在于教授多少知識,而在于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為此,教師必須在對兒童進行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理論結合實踐,框架結合細節,并且通過自身語言行為培養幼兒正確的行為習慣。
二、幼兒生理心理特征與針對幼兒特征的行為習慣培養建議
1.去中心化
三歲以前的嬰幼兒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往往不會聽從他人的意見,一旦對周圍環境不滿意,只需要大聲哭喊即可。學前小班的幼兒漸漸開始褪去中心化,他們漸漸可以按照成人的指示來行動,這是兒童邁向集體的第一步。由于兒童已經可以聽從成人的意見進行活動,幼兒園教師可以用語言去指導孩子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比如讓孩子把不玩的玩具放到玩具箱,飯前便后要洗手,進行簡單的打掃衛生活動等,從而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2.情緒支配行為
幼兒的情緒不穩定,還易對周圍環境不滿而哭鬧。教師要引導幼兒將自己的需求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通過哭鬧解決問題。比如兩個幼兒爭搶玩具,導致被搶的幼兒大聲哭鬧,教師在了解情況后就可以安慰被搶玩具的孩子并告訴他,下次玩具被搶了不要哭,可以同對方講道理或者告訴老師,對搶走玩具的幼兒不要過于責備,要同他講道理。最后教師可以引導產生摩擦的兩名幼兒進行溝通,和平友好地解決問題。
3.情緒感知能力強
家長們或者學前教育的教師應該都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幼兒在剛入園時都會有些焦慮,有些幼兒還會躲在家長背后不出來。另外,只要教師或者同伴表現出一點消極情緒,幼兒都能感知到,有時候甚至只是因為教師在看向他們時沒有微笑,他們就會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幼兒園教師在面對幼兒時,要放下負面情緒,加強表情管理,始終微笑著面對他們。當教師感受到幼兒的情緒不正常時,要加強同幼兒的溝通,解決他們的問題,消除他們的顧慮。
4.好奇心強
幼兒經常會問爸爸媽媽和老師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如果問題得不到回答,會產生一定的沮喪感。當幼兒向教師提問一些奇怪的問題時,教師即便不知道答案也不能簡單地回答不知道。教師可以這樣向幼兒解釋:“很高興你能向老師提問,但是即便是世界上知識最淵博的人也不可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如果你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可以好好學習,長大后通過研究得出答案?!比绻處熤来鸢福鸵糜變耗軌蚶斫獾姆绞竭M行解答。
5.喜歡模仿
幼兒主要是通過模仿來進行學習,比如幼兒在看電視時總是喜歡重復里面的臺詞,會模仿家長和老師的行為等。針對幼兒愛模仿的天性,在教會學生基本禮貌禮節的同時,幼兒園教師必須規范好自身言行,教師對待他人的態度就是孩子的禮儀教材。即便是面對孩子,也要客氣地運用禮貌用語,要經常使用“謝謝你,您好,麻煩您,再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6.產生創作意向
幼兒喜歡寫寫畫畫,且對顏色很敏感。當幼兒表現出創作意向時,教師必須對幼兒進行鼓勵以激發其創作靈感與動手能力。當幼兒在墻上寫寫畫畫時,家長往往會訓斥孩子,這種做法一是影響親子關系,二是容易將幼兒的創作意識扼殺在搖籃里。幼兒園教師針對幼兒這種愛亂寫亂畫的天性,可以教育幼兒在紙上進行創作,還可以組織比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培養他們對藝術的熱愛。教師不僅自己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創作意識,還應加強同家長的溝通,避免孩子因在校與在家待遇不同出現親子關系破裂。家長可以在家里給幼兒專門留出一面墻作為他們的涂鴉墻。這樣不僅保護了幼兒的創作熱情,還維護了親子關系。涂鴉墻還可以作為幼兒的成長證明保留下來,給家庭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
三、培養符合幼兒特征的行為習慣的其他建議或措施
1.培養幼兒的道德觀念與文明素養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我國古代就十分重視對幼兒的禮儀教育。為弘揚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教師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道德觀念與文明素質,讓孩子從小就懂禮儀,知廉恥。一個人的禮貌與修養既可以為個人的外在氣質加分,又可以使人修身養性,維持內心的平靜。幼兒園教師要通過系統的教育幫助幼兒樹立同理心,讓幼兒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在他人有難時幫助他人,使幼兒可以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幼兒的道德觀念與文明素養要從細節入手,要針對兒童的性格特點進行教學。幼兒往往都對故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向幼兒講故事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寓言故事、童話神話、名人事跡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孔融讓梨的故事,使幼兒獲得謙讓的品德,通過講解夸父逐日的故事,讓幼兒懂得理想與追求的意義,通過講解狼來了的故事,教育幼兒要誠實。
2.發揮家長的教育與監督作用
如果幼兒生長在和睦、溫暖的家庭,一定會更加對未來抱有期望,而生長在父母長期爭吵的氛圍中的幼兒,要么脾氣暴躁,要么性格靦腆內向,不擅長與人溝通。父母的言談舉止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孩子在幼兒時期是沒有分辨能力的,他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為了培養出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父母必須規范自己的言行,同時還應發揮作為孩子監護人的監督作用,當孩子出現不文明言行時,家長要及時督促幼兒改正。
3.培養幼兒的逆商
逆商即人在面對困難時堅忍不拔的精神。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成功,也會經歷很多失敗,而只有在失敗后做到不放棄,不妥協,才能迎來新一輪的成功,所以,培養幼兒的逆商十分重要。幼兒三歲之前,未擺脫自我中心的心理狀態,無條件的愛有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但是一旦進入幼兒時期,幼兒園教師與家長就不能一味地縱容他們了,這時要讓他們知道事情是有對錯之分的,做錯了事并不可恥但是需要改正,遇到挫折也沒有問題,再接再厲就可以了。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在學前教育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教師對幼兒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是對幼兒今后發展有益的教育。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影響最深遠的人,教師與家長一定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將素質教育貫徹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為幼兒的未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宜君.讓游戲成為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有效路徑[J].教育探索,2019(06).
[2]羅世蘭,王智,張大均,陳萬芬,劉廣增.幼兒心理素質與良好行為習慣、問題行為的關系[J].學前教育研究,2017(04).
[3]陳佳華.問題行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6).
Discu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Behavior Habi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Yin Xiufang
(Zheng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Children's behavior habits and ways of thinking acquired in preschool education will determine children's moral qual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behavior habi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ultivating children's behavior habits according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decentralization, emotion dominated behavior, strong emotion perception ability and strong curiosity.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children's moral concept and civilization quali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arents in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cultivate children's inverse quotient.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Children's behavior habits; significance; propo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