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妙娟 劉永青

課題研究是每個學校校本教研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一定程度體現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與質量。課題研究以實際校情、學情為依據,將學校的潛在資源加以整合,能夠破解學校面臨的“瓶頸”問題,使學校踏上新的發展“征程”。近年來,我校教師齊心協力,開展了“小學階段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研究”課題研究,順利完成結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合理組織開題工作,有序推進校本課題研究
從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我校開展的“小學階段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研究”課題研究順利完成試點實驗階段。課題組按照立項通知要求,確定項目各負責人分工,按時組織項目開題工作,順利開題。課題組的語、數、英學科在“小學階段國家課程校本化研究”模板建設的初始階段取得順利的完成,并完成了課題實驗初期總結、整理反饋及資料收集。
從2018年5月至今,課題研究進入全面推廣階段。課題組針對研究過程進行階段性的小結和反饋,根據研究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調整研究方案及策略。初步整理研究成果,擬定研究報告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框架。完善語、數、英學科“小學階段國家課程校本化研究”模板建設。課題組在實施小學階段國家課程校本化課題研究過程中,形成有校本化特色的“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單元備課模板”,并根據單元備課模板項目展開全面的探索和推廣。“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促教小冊子”“教學反思模板”“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助學小冊子”項目展開全面的使用和推廣。
二、全面掌握學校情況,精細制定教學策略
學校以本校實際校情、學情為研究的立足點,聯動課題組成員集思廣益,制定符合校情、學情的教學目標作為起點研究依據。以語、數、英學科的《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語、數、英學科不同年級段的課程標準特點,制定出對應學科的低中高年級段的課程標準基本要求。
關于單元教學目標研究則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礎,以教學反饋為手段,以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為前提,合理、準確地制訂單元教學目標。開展“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單元備課模板”的語、數、英學科各年級段的備課小組,結合校情和學情以及單元教學內容特點分析、梳理學科不同年級段的單元知識點、能力點,開展同級集體備課工作。由備課組長組織,備課組成員在集體備課組反饋教學實施情況,對單元知識點、能力點的把握進行多方論證、修改。
最后,圍繞制定單元教學的實施策略主題,語、數、英學科各年級段集體備課小組以《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三個維度進行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并制定方案。所形成的解決不同學科、不同年級教學問題的諸種方案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根據課堂教學實施的反饋,為有效監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及時解決課堂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教學實施過程中的薄弱環節作進一步加深鞏固學習成效,經課題組成員共同探討,研究制定單元練習題庫。
三、研究探索入課程,實踐其中“花”自開
課題在進入全面推廣階段中有效實現了《小學階段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研究》課題研究的三個突破:(1)激勵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優化課程資源,滿足學生學習需求;(3)創新課型,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在本階段的研究過程中,教師合理扮演傳播知識和信息的角色,不斷總結課程傳播的規律和特征,深入挖掘課程傳播的教育價值與意蘊;提高對課程傳播活動的處理和駕馭能力,提高課程傳播的效率與效果;整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一切資源,將其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的現實力量,從而體現課程活動對學生發展、教師發展所具有的“捷徑”特性。
四、碩果“飄香”滿校園,共助師生齊發展
(一)對“校本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通過研究,學校語、數、英教師對“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從認識上、思想上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首先,校本化就是為本校出教材,結合學校的特色來創辦相關的體系。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即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此外,經過課題組成員共同探討研究,得出本校《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課程體系:《江義小學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研究論文集》《江義小學語文科1-6年級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促教小冊子》和《江義小學語文科1-6年級國家課程校本化助學小冊子》《江義小學數學科1-6年級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促教小冊子》和《江義小學數學科1-6年級國家課程校本化助學小冊子》《江義小學英語科3-6年級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促教小冊子》和《江義小學英語科3-6年級國家課程校本化助學小冊子》。如下圖:
(二)校本化課程是學校當前迫切的需求
學校最重要的校本課程,就是國家課程校本化之后的課程。學生的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正是由此逐漸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學校在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將學生的發展放在課程開發和建設的核心位置。
1.教師方面:通過青藍工程、年級集體備課、科組教研活動等,推動教師自身的課程實踐能力。
2.學生方面:通過語文科“古詩詞素養”、數學科“英才培訓”、英語科“口語培訓”及“學生核心素養英語閱讀”培訓,助力學生各科均衡發展。
3.近幾年,我校語、數、英教師在參加勒流街道舉行的各項比賽中碩果累累:2020年,楊晨嫚參加街道語文說課比賽中榮獲一等獎;李婷婷參加街道數學說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彭乙培參加街道英語說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2019年,唐業國參加街道數學說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唐寶蘭參加街道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榮獲二等獎。2018年,黃惠霞參加街道數學說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葉雪芳參加青年教師語文素養大賽榮獲一等獎;彭乙培參加順德區英語教師能力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積極總結課題研究經驗,認真撰寫課題研究論文。其中,課題組核心成員劉永青、羅妙娟合作撰寫的課題研究論文《淺談實施<小學階段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研究>課題研究的做法》刊于《廣東教學報》,起到較好的課題研究經驗推廣效果。
課程育人,科研強校。近幾年,我校語、數、英總體教學質量在勒流街道和順德區的排位有了明顯的提升,學校也被評為“2020年順德區先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