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碧晴
【摘要】隨著社會的變革與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可謂勢在必行,素質教育的呼聲更是日益高漲。其中,語文教學自然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頭戲。作為語文集大成者的作文,在這場變革中理所當然地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筆者通過回顧反思傳統作文教學的失誤,緊扣作文教學的目的和本質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探討作文教學改革中應注意的問題,加深對作文教學改革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改革;自由;立意;創造;想象
“文不加點、信手拈來”是多少學生夢寐以求的在作文課上的狀態,但實際教學中,在日常生活中口若懸河的學生在寫作時也捉襟見肘,無從寫起。即使勉強為之,卻也語言平淡,沒有新意,有的則干脆向作文選“求救”,急忙翻找可供抄襲或模仿的立意相關之作應付了事。于是,同一作文題有大批雷同作文的情況屢見不鮮。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在哪呢?具體觀之,根據學生的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可見其遣詞造句能力不錯,況且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強調基礎性、工具性,因而語法應用基本問題不大。但從在學生面前的口若懸河到作文時的下筆無物之間的巨大反差說明了對他們而言,“說”大有得說,而“寫”卻沒什么好寫。“沒什么好寫”是一個歷史難題。這就令教師不得不把目光的焦點放到學校作文教學上進行反思。
一、傳統的作文教學的真正失誤在哪
當前的教育更多的是處于一種應試教育的狀態,考試是終極目的。于是便以考試這根“指揮棒”為轉移,從試題中便可知傳統教學之一二。筆者認為,傳統作文教學的首個重大失誤便在于過分注重立意而忽視人的本真,缺少作文主體發揮的空間,這個問題有其歷史根源。
自古“文以載道”“文道合一”是作文的傳統,二者完美合一是作文最高境界,可二者孰輕孰重卻是時有變化的。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好文章的標準就是一直在兩者間搖擺不定。語文的動態性決定了語文必然與各個時代主題密切相關,而命題作文的缺陷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受限,縱觀傳統作文教學結構模式: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事實證明,如此這般靜態作文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二、作文教學改革的依據
無數的事實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確存在誤區,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這在教育界、語文界已普遍達成共識,但是知道并清楚癥狀之所在之后,我們面臨的更艱難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才能更科學地走這條路?大家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想要真正找到科學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得從根本上深入到作文的心理過程、作文教學的本質、目的中去分析并以此為依據來尋找。
首先,從作文的具體創造來看,它需要一個過程。總體來看,作文的創作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創造性的活動,同時,在這過程中還伴隨著個體的復雜心理過程。傅德岷教授將之表達為“物——意——文”的雙重轉換。“物”就是作者周圍的現實生活,“意”就是作者對物的反映,“文”在一定程度上則是意的物化。在具體文章中對事物的形狀與樣貌進行描寫必須要依據其本來的面目,聯辭、諧聲要隨心之變化而變化。無論是理論、學者的心得還是教師的實踐都在說明作文過程中無論是哪一層轉換強調的都是主體的意識、是主體的“情” 與“心”,因而,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絕不容忽視。
其次,“作文的本質是寫作主體內在的‘精神,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是其生命力、創造力的文字外化。”一個作文主體區別于另一個作文主體就是由于其間有著千差萬別,每個個體的意識形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必有不同,都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差別無法也不能抹殺。“文學是對客觀生活的反映”,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所得的心靈體驗、感悟是不同的,這很好地體現了其自身的獨特性。
最后,從作文的目的來看,其主要作用是釋放人的精神,愉悅人的心靈,引導個體將潛在的各種想法、創造力以及具備的表現力進行傾訴與表達,而其中最具有獨創性的要數其精神,也被人們稱為其魂魄與精髓。作文絕非為了得到一篇篇雷同無趣的文字,它的根本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其創造力。創造力是推動社會的真正動力,一部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創造的發展史。所以,給學生想像的自由,讓他們有歌有詩,讓創造之樹重萌新芽,想像之鳥復振翅高飛。
總之,作文的主體是學生,每一個主體都是各異的,把其異于其他人之獨特挖掘出來是改革中必須堅持的路線。我們必須明白,作文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寫什么、怎么寫則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權,以實現從“要我寫”到“我要寫”的轉變。
三、如何給學生自由空間
改正傳統作文教學中存在誤區,必須以作文過程的心理特征、作文的本質、目的為依據,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及以挖掘為目標的路線,切實實現思想的轉換。在教學實踐中應把握一個原則:鼓勵。從本質上來看鼓勵的目的是讓個體意識到自身的積極方面,更加地有信心,進而能夠勇于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有發揮包括想象力、創造力的可能性。可以說鼓勵能夠促使成功者更進一步,失敗者重新發憤圖強,它一直以來都受人們推崇,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在作文教學中也同樣,寫作作為一門功課,相對其它功課而言有其特殊的一面,它需要創造性思維,它必須在不同程度上有新的內容、構思、語言,創造要比簡單重復再現難得多。鼓勵這一指導思想落實到實處應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作文教學中要加強“放膽文”的訓練。“放膽文”是一種全新的作文概念,它要求教師要做到真正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選擇題目、素材、立意、表達方式等,同時不規定整篇文章需要寫多少字數。換言之,就是讓學生隨心所為地去創作。這類文章主要是針對傳統框架而言的,只有讓學生基于真實生活進行創作,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融于文字,再多練習,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將作文看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了,而且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是一片想像與創造自由飛翔的廣闊天地,從而喜歡上作文,離不開作文,這樣便把積極性調動起來而達到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其想像和創造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