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
【摘要】現今社會上不少孩子由于對生命沒有正確的認識,輕易把“死亡”掛在嘴邊,甚至付諸行動。本文章著重探討如何讓學生正確對待生命的方法,為教師和家長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四個建議:要為學生展現真實的人生;要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信任感,不要有強烈的控制欲;當學生說起自己的困境時,不要輕易忽視;不要忌諱死亡的話題,向死而生。
【關鍵詞】生命;學生;正確對待
現在不少學生的抗壓能力差,受到批評或考試沒考好或者遇到家庭變故或其它不順心、不如意之事,容易消極、偏激,甚至產生輕生念頭,以為“死亡能解決一切麻煩和不如意”,或者是動不動就把“死亡”掛在口頭成為威脅家長和教師的武器。在筆者看來,這些學生不懂得生命的可貴,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毅力。如何解決這個現象背后的問題,是家長和教師要關注和思考的。
首先,要為學生展現真實的人生,不必刻意將生活包裝成幸福的模樣。
現實中有一個不可否認的無奈的處境,就是不少父母為孩子盡心盡力,但換來的只不過是孩子的抵抗與理所當然。明明家長的一片好意,孩子為什么會視之如敵呢?孩子殊不知自己的固執和抵觸已經深深傷害了親人的心。如果孩子知曉父母的嘔心瀝血,至少能省去很多爭執和誤解。而要讓孩子懂得珍惜,就要使其體驗到生活的艱辛。比如,家長與孩子一起到市場買菜,看到商人的艱辛工作,感受物價的昂貴,感受買菜的奔波;孩子幫父母捶捶背,體會父母的操勞。引導孩子為他們共同的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守護家庭的責任和擔當。父母或教師也可以主動聊聊工作上的遭遇和辛勞,讓學生看到家長或教師為自己的付出,感恩來之不易的生活。有部分家長和教師以為自己扛下大大小小的事情、只展示給孩子光鮮亮麗的一面,才是偉大。其實不然。為學生展現生活本來的面目,他們能更加明白事理,感恩生活,而不會理所當然地接受和無理取鬧地破壞。
其次,要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信任感,不要有強烈的控制欲。
有些家長和教師“管過頭”了,絲毫不給學生私密的空間,也不允許學生獨自做決定。然而,這樣的過度監控或者過度保護,會產生適得其反的后果。學生明顯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要么變得越來越不相信自己、做事畏首畏尾,要么激起了與家長或教師對著干的憤怒。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會導致學生對生活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有時候適當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處理,反而能出現意外的驚喜。當學生看到家長或教師投來的信賴和鼓勵的眼神,他會更加有干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好,證明自己的實力。其實,給學生需要的愛和關懷,及時回應他們表達的行為或情緒信息,才是最暖心的教育,才有可能實現教育的成效。
再者,當學生說起自己的困境時,不要輕易忽視。
可能在大人眼中,孩子的問題只不過是小事情。但是此時的學生更需要父母和教師能設身處地體會自己的感受,并提出建設性意見。比如,通過講述自身經歷過類似困境時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焦慮和緊張,另一方面能為學生樹立積極上進、勇于奮斗的好榜樣,這將成為學生有力的精神支柱。千萬不要一味嚴厲地批評犯錯的學生,負面評價可能會增加他的無助感,而不利于其積極面對困難。既要了解清楚狀況、做到不冤枉也不包庇,還要從幫助者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指明解決問題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該盡量以積極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學生的缺點或失敗,幫助他們學會積極勇敢地面對成長路上大大小小的風浪,這對他們未來人生的發展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不要忌諱死亡的話題,向死而生。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死亡禁忌,家長或教師都容易忽視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死亡是正常生命過程的最后階段,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所以沒必要為學生造成對死亡感到恐懼和神秘的錯象。培養學生正確的死亡意識,正視死亡、認識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更好地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生”時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死”后受到了世世代代人們的贊揚。結合這些優秀事例,幫助學生建立符合自己的人生發展規劃,并理解挫折和苦難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戰勝困難才能體現生命的生機和樂趣,從而為實現自我價值、提高生命質量不懈努力。
教會學生正確對待生命,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學生周全,不讓他可能因為一時沖動而選擇輕生,而且還是出于對學生的人生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何在年輕正盛的階段不好好奮斗,為自己和家人爭取更好的生活,為社會和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呢?然而,現在網絡上存在不少對死亡的魔鬼化解讀,比如,錯誤引導學生將死亡作為一種解脫;一旦有對于死亡的思考,就打上心理不健康的印記。這些不科學甚至有害的信息阻礙學生正確認識死亡。因此,國家和社會應該引起重視并發揮相關作用,抵制網絡對學生健康成長造成的不良影響,與教育者一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欣諾.高校開展死亡教育的意義及策略[J].教育觀察,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