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雙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十分重要的課程,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提高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整體素質。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就需要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基于此,本文就《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幾點粗淺見解,供同仁參考。
小學是學生學知識、學做人的重要階段,是自身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塑造階段,它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乃至個人將來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學好道德和法治學科十分重要。教師應該設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一、整合教學資源,學生積極參與
根據新課程,教師應熟練使用教材,因地、因時整合,處理好教學內容,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靈活合理地調整教育和課程目標,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加精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比如,五年級第二冊《道德與法治》的第三單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的學習,包括“好大的一個家庭”“多彩的民族風情”“民族團結與家庭”三個內容。其中三節課由三項活動組成:“像談幾件珍寶一樣談民族”“尋找民族節日”“走進民族生活圈”,教師可以把這三項活動整合成一項活動,把全班分成民族服飾、飲食、節日、語言、音樂五組。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課前查找并整合相關資料,課堂上讓每組在一兩節課上向全班介紹找到的資料內容。這樣,學生不但能主動參與學習,而且能利用一兩個課時讓學生了解本單元的一些主要內容,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二、整合生活教材,課堂充滿活力
教育家馬卡連科說: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有差距的,只有實踐才能彌補教育的差距。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多與生活聯系起來,并從行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這樣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益于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圍繞教材內容進行討論、鑒賞、練習……活動中讓學生說想法談感受,使課堂充分活躍起來。比如,在教學四年級《道德與法治》合作學習方面,我們首先要明確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懂得合作對學習、對生活都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學生玩“擊鼓傳花”的游戲,等到游戲結束后,讓參與活動的學生說說取得勝利的感受。這時學生可以自由進行溝通,從溝通中相互了解,進而知道合作對生活的重要性。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從生活到生活”的《道德與法治》課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有效教學,是廣大教學工作者首要關注和根本出發點。教師可以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進行情境教學。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具有時代特征的《道德與法治》課。教科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典型。
因此,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加強教學、社會和生活的整合,讓生活融入教學,讓教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學會生活。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境,有利于學生積極的探索和提高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資源,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以其獨特的魅力進入課堂,以生動可愛的動畫、優美的音樂和賞心悅目的圖像吸引學生。如果在教學中能正確運用,可以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創造更廣闊的世界。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結合課文要求從現實生活出發,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中受教。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動態的知識,并最終培養自己的感悟,塑造自己的優秀品質。讓他們多參加活動,結合生活資源和利用多媒體資源開展更多的活動,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好地開展。比如,教學在學習四年級上冊《故鄉的巨變》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家鄉的道路、房子、周邊環境新舊變化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家鄉的變化。還可以與自己長輩孩提時用過的東西進行相比,以感受歲月的變遷,體驗家鄉的變化。
又如,教學《安全伴我行》一課,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錄像:在擁擠的十字路口,行人如織、車水馬龍。接著,再播放一段模擬交通事故的錄像。最后討論:誰沒有遵守交通規則?造成了怎樣的后果?抽象的概念很難解釋,通過生動的多媒體畫面就能將問題迎刃而解,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小學的教育過程中,道德和法治的課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應持續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努力培養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培養學生樂于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學生的守法懂法意識,形成學習法律和用法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