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琪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預見性護理;常規護理;生活質量
癌癥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肺癌是其中一種,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比較高,已經成為臨床重點研究癌癥。雖然臨床對該病的了解已日益加深,但疾病死亡率依然高居不下[1]。對于病情處于早期患者,手術為首選方案,可有效切除癌灶,預防癌細胞進一步擴散轉移,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發展至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手術時機,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會導致病情迅速發展,誘發不良預后[2]。隨著臨床醫學與現代護理學的飛速發展,患者對醫療服務有了更高要求。預見性護理服務屬于新興護理模式,可有效彌補常規護理服務的不足,進一步提升護理效果[3]?;诖?,本研究著重分析非小細胞肺癌根治術后預見性護理服務的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確診非小細胞肺癌并進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50~79歲,平均(64.71±8.23)歲。觀察組男14例,女6例,年齡51~79歲,平均(64.90±8.25)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納入標準:(1)術前穿刺活檢病理學檢查,確診非小細胞肺癌;(2)患者具有手術適應證,并進行胸腔鏡非小細胞肺癌根治術;(3)患者未進行化療與放療;(4)清醒神志,愿意全面配合醫療工作;(5)在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1)已經發展至晚期,侵犯周圍器官,有遠處轉移傾向,并存在胸膜廣泛黏連;(2)同時存在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嚴重肺通氣障礙;(3)預計生存時間不超過3個月;(4)合并患有其他惡性腫瘤。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術后實施常規護理服務,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以及脈搏等生命體征,遵醫囑給藥鞏固治療,積極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提供清潔干凈病房環境,指導患者適當下床活動。
觀察組術后實施預見性護理服務。(1)鎮痛干預:術后遵醫囑采用自控式鎮痛泵持續鎮痛,術后當天及第二天由病房責任護士進行疼痛評估,每6小時評估1次,記錄每次評估結果,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主治醫師,遵照主治醫師醫囑調節給藥速度與給藥劑量,逐步減少鎮痛藥物的同時,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若患者變更為口服藥,護士也需遵醫囑定時評估疼痛,輔助主治醫師控制口服藥用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2)積極溝通:在患者意識清醒后,需主動告知患者手術順利完成,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向患者闡述術后疼痛的發生原因,盡量讓患者認識到疼痛屬于正常生理反應,但無需忍耐,及時將癥狀反饋給主治醫師與護理人員,臨床會及時進行干預。術后護士還需主動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積極將評估結果反饋給患者與家屬,讓患者、家屬充分掌握病變變化,積極參與醫療工作,避免患者胡思亂想。(3)睡眠護理:護士需在患者想要休息的時候幫助患者創造優良睡眠環境,控制病房內光線、溫度、噪音以及清潔度等,幫助患者迅速入睡。晚間患者睡前,指導患者熱水泡腳,持續泡腳15~20 min;還可在睡前播放輕柔舒緩音樂,幫助患者迅速入眠。(4)知識教育:由于部分患者對術后康復的重視度不夠,需積極發放術后康復知識手冊,帶領患者參加院內舉辦康復知識講座,或是通過口頭教育進行教導,還可指導患者關注公眾號,或是讓患者加入非小細胞肺癌康復群,通過多渠道進行康復教育。康復教育內容包含術后飲食、術后作息、術后鍛煉、術后復查、檢查項目類型及內容等等,提升患者對術后康復的重視度。(5)早期活動:結合患者情況指導其早期進行活動。術后6 h進行四肢肌力與精神狀態評估,指導患者在病床上進行屈肘運動、踝泵運動、直臂彎曲運動與手腕彎曲運動等。術后當天,指導患者自行進行梳頭、擁抱、髖關節外展、屈髖屈膝等運動。術后24 h后,指導患者嘗試下床活動,在病房內或是走廊內進行慢走活動,持續時間不超過20 min,每天2次。之后結合患者的病情變化,逐步增加患者的鍛煉量與鍛煉強度。
1.3 觀察指標
(1)術后疼痛評分:以視覺模擬評分法[4]評估,總分10分,疼痛癥狀越嚴重分數越高,分別在術后6 h、術后12 h、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術后7 d評估。
(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低氧綜合征、膿胸以及心律失常。
(3)術后生活質量:在術后30 d進行評估,以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估,主要評估內容有軀體健康、生理功能、社會關系、心理健康、角色質量與精神狀態6項,單項滿分100分,生活質量越好分數越高[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術后6 h、術后12 h、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術后7 d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隨著胸腔鏡技術的革新與發展,胸腔鏡手術成為非小細胞肺癌首選手術方案[6]。在胸腔鏡下完成手術操作,可減輕機體創傷,明確病灶部位,減輕正常組織損傷,提升操作針對性與有效性,可保護機體其他組織,還可充分切除病灶[7]。但是,異物侵入人體、麻醉等也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應激反應。若不能有效緩解應激反應,會導致人體功能恢復緩慢,延長術后住院時間[8]。
預見性護理服務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更重視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實施護理時,要求護士充分明確護理目的,尊重患者的個體差異與個體需求,將患者作為護理的重心及中心,積極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9]。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預見性護理服務后,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預見性護理服務重視患者的術后舒適度,要求護士主動評估患者疼痛,結合疼痛評估結果進行疼痛干預,緩解其疼痛癥狀,所以術后疼痛評分更低。預見性護理還要求護患積極進行溝通,明確患者的身心狀態,實施相應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預見性護理主張患者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恢復機體相關功能,機體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持續提升,所以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10]。由上可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服務,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廖倩穎,葉華安,張培.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肺癌手術室護理中安全性的應用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4):73.
[2]耿陳玲,康卉娟,朱莉,等.分析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肺癌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9):95-96.
[3]駱煜.比較常規護理和聯合護理對肺癌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78):296,298.
[4]吳梅.優質護理在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效果觀察及并發癥發生率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8):93-94.
[5]阿達來提·于蘇甫,蘇比努爾·阿布都西庫爾.優質護理模式在肺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8,18(33):185,187.
[6]李麗.胸腔鏡輔助下肺癌根治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圍術期全面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9):166-167.
[7]車七梅,王華川,李彥,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肺段切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25(3):320-323.
[8]趙紅梅.手術室護理應用在非小細胞肺癌胸腔鏡治療患者護理中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8(12):13-14.
[9]陳丹,張婷.手術室護理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胸腔鏡下肺腫瘤根治術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2):216-219.
[10]張瓊,楊澤衛.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