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起成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的行當雖然分為生、旦、凈、丑,但每個行當之中又有著明確的分工與劃分。僅就生行為例,其中可以分為老生、武生、小生、紅生、娃娃生等,在老生這一分支里仍可以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安工老生、以做派表演為主的衰派老生和以穿靠開打的靠把老生。但京劇老生的行當以及人物類型的劃分并非如此簡單,在安工、衰派、靠把老生之外,還有一個并非劃分明確卻又真實存在的行當——文武老生。所謂文武老生,文武指在某戲里的老生角色是文武并重,一般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唱功老生跟武生兼有,京劇術語則被稱為“兩門抱”。傳統劇目中的《野豬林》《打登州》《響馬傳》等就是這類文武老生的劇目。文武老生這類角色對演員的要求更高,既要求演員要有高亢、寬亮的嗓音條件,能唱;又要求演員具有一定深厚的武功基礎,能打、能翻。要讓老生或武生演員具有允文允武的較高的綜合素質,這既是京劇行當的突破,同時也使京劇人物愈發變得豐富和多樣。
嚴格地說文武老生算不上京劇生行中的一個固有和規范的行當,但現實之中卻有這類的劇目。例如李少春先生編演的《野豬林》就是文武老生劇目中的典范之作。《野豬林》中的主角——“豹子頭”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是一位武藝高強的部隊武官教習,因此在他身上必然要有武將的氣概與風度,但同時劇中林沖又有慘遭奸佞陷害的悲苦遭遇,使他具有俠骨柔腸、兒女情長的一面,這就又需要在林沖的身上表現、表達出細膩的抒情,而抒情的手段就是京劇的唱腔,但大量的唱腔卻不是一般意義上京劇武生演員所能勝任和完成的。以上種種,就要求飾演林沖的京劇演員既要有扎實的武功基礎對應劇中所需的舞劍、開打,又要有一副高亢嘹亮同時又要掛味兒的好嗓子用以抒情。而這種需求既不是單純靠唱功的安工老生所能勝任的,也不是單靠武功的武生所能演好的,這才是文武老生的根本價值所在,也是文武老生的難能可貴之處。那么,如何才能演好文武老生戲呢?在京劇發展史中,作為文武老生的代表性人物首推李少春先生,不妨看看編演《野豬林》的李少春先生的求藝和成長之路。
李少春先生出身于梨園世家,他的父親是梆子演員李桂春,早年從習梆子老生,中年以后兼演京劇。由于是門里出身,在李少春的幼年時代,他的父親就為兒子制定了文武兼顧的培養方向,既學京劇老生行當的《空城計》《擊鼓罵曹》,又學武生行當的師,進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文戲和武戲的水平有所提高,并在藝術上進入演出《八大錘》等劇目的階段。因此少年時代的李少春就開始了老生、武生兼演的藝術道路,有時還會在一晚上演出全本的《八大錘》。前演以武生應工《車輪大戰》里的陸文龍,后演以老生應工《斷臂說書》里的王佐。正是有了這樣的基本功的訓練,使少年的李少春先生打下了文武兼顧的堅實基礎。1938年,李少春先生北上尋求深造,文戲方面拜“老生泰斗”余叔巖先生為師,武戲方面拜丁永利先生為師,領略到京派領域中的“精華”,而這一切的沉淀和蓄勢都是他后來成就文武老生的先決條件。當然,具有良好的文武功基礎,只有勤學苦練還遠遠不夠,缺乏目的地傻練苦練更不行。通常我們都知道在開打的過程中,人的呼吸和氣息必然會受到影響,而在演唱中氣息又是保證演唱格外重要的基礎??此泼艿年P鍵在于日常練功排練中要刻意訓練自己在“邊舞邊唱”中同步并行舞蹈、武打和演唱的練習,使演員在平素的鍛煉中具有一定的“超負荷”能力,從而彌補在實際演出中開打、舞蹈過后,演員氣息不足、不勻的弱點。與此同時,還要強化分開老生和武生的“范兒”,不能晃范兒,當然這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實踐。
李少春先生是京劇界公認的文武老生的一面旗幟,同時他也是一個銳意創新的革新家。他不僅把京劇文武老生的表演藝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更在現代戲的創作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績。京劇界的中青年演員,一定要在踏踏實實的繼承中汲取前輩名家的經驗,同時結合時代,努力走出適合自己、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路。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