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明
摘要:目的:探討基層衛生院內科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內科治療的共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將其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采取數字隨機法平均分為了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人數2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內科治療方法,觀察并評價患者治療效果。結果: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經內科治療后,治療效果具體為:痊愈17例,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治療有效率為94%(47例);所有患者的消化性潰瘍平均愈合時間為(38.7±7.0)天,平均癥狀緩解時間為(10.5±6.7)天;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在內科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經過內科門診醫護人員定期隨訪6月后,出現了4例癥狀復發患者,復發率為8%。結論:基層衛生院在采取內科治療手段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診治時,其臨床治療效果相對較優,且快速促進潰瘍愈合,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較高,復發率較低,總體來講效果顯著。
關鍵詞:基層衛生院;內科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363-02
消化性潰瘍疾病是臨床內科非常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的胃竇部及十二指腸是潰瘍的好發部位,發病原因呈現出綜合性特點。例如患者機體胃酸分泌過多、胃粘膜保護機能變弱,或者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等,甚至一些遺傳因素、外部環境、藥物影響和患者精神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消化性潰瘍疾病。臨床醫學上,消化性潰瘍疾病作為一種慢性病癥,其也表現出周期性、長期性特點,患者體會節律性疼痛,在較長的患病病程中就給臨床治療帶來了較大的難度,且后期復發率相對較高,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文章就針對基層衛生院消化性潰瘍患者內科治療做了詳細探討,研究案例選自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隨機抽取的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希望能為醫學臨床治療該疾病分享一些有效的經驗,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收錄治療的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共50例作為本次研究案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均在25~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8±6.4)歲,患病病程在15天~2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3±1.5)年。患者在入院前表現出了上腹部飽脹不適、疼痛、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經過入院初步檢查,包括病史詢問、胃鏡檢測、血常規等,均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排除掉患有復發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幽門梗阻、肝腎功能不全或者糖尿病疾病患者,在入院前為接受抗潰瘍藥物。本次研究經過了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在治療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時,臨床上一般采用三聯、四聯療法,例如三聯療法一般是用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加上兩種消炎藥物(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經x線鋇餐透視或胃鏡確診后,全部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患者病癥后,所有患者在接受內科治療時均現給予了阿莫西林藥物,服用方法為:餐后半小時0.5/次,一天兩次;甲硝唑藥物,服用方法為:早晚飯后服用,0.4g/次,一天兩次;奧美拉唑,餐前半小時服用,20mg/次,一天2次。住院后,針對患者病癥情況清理口腔周圍嘔吐物、血漬等,構建起兩個以上靜脈通道,若出現呼吸困難,則立刻給予吸氧,以保持患者呼吸順暢。抬高患者的下肢,以確保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每天一次靜脈內注射40mg的奧美拉唑,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癥治療、輸血治療等
需要手術的患者在術前要開展常規胃鏡檢查。為了保證手術視野的清晰和開闊,醫護人員應在患者出血位置,采取1:10000比例腎上腺素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沖洗,之后將患者體內積血和其他臟物沖洗干凈。在沖洗完畢后,醫師要分析和查找出血原因與部位,密切觀察出血速度,為該病癥劃分好等級。使用內窺鏡鑷子對準病變部位,將推動器送到內窺鏡前端,緩慢打開金屬夾并施加壓力。擰緊金屬夾,同時休息并擰緊病變和周圍組織。確認病變部位后,出血完全停止。如果止血夾筆直位于病變的粘膜上,則可以終止胃鏡檢查。
在治療期間,內科門診醫護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以及生命體征變化,若出現惡心嘔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情況,則給予患者嗎丁啉藥物,持續服用一周左右,幫助胃腸道蠕動排空,逐漸緩解并消除不良反應。
此外,在內科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正確飲食、生活習慣指導。要求患者每天定時、定量進食,均衡搭配食物,了解食物禁忌和藥物禁忌,要求患者戒酒戒煙,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碳酸飲料等。同時,叮囑患者保持充足睡眠和穩定心態,適當鍛煉身體。對患者開展心理干預治療,與患者積極溝通,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并在患者出現焦慮、沮喪、緊張和其他負面情緒時進行及時溝通和指導,以確保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進行治療。通過在治療過程中注意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習慣,例如不合理服藥、不合理飲食、沒有勤洗手、勤換衣服等,以此去掉引發消化性潰瘍疾病的不良病因。
1.3觀察指標
評估基層衛生院內科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評估療效的評估標準如下:(1)痊愈:表層潰瘍苔面消失,胃粘膜表面無充血和水腫,其他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潰瘍愈合;(2)顯效:基本上胃粘膜表面的潰瘍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充血和水腫也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其他臨床癥狀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大多數潰瘍得到了治療;(3)有效:胃粘膜表面潰瘍變薄,充血和水腫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潰瘍基本愈合,面積縮小一半以上;(4)無效:粘膜表面潰瘍覆蓋,充血和水腫等臨床癥狀保持不變,潰瘍面積減少不到一半。此外,對所有患者的平均癥狀緩解時間,潰瘍愈合時間和副作用進行了計數,并在半年的隨訪期內對疾病的復發進行了計數。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的所有臨床治療數據均采取了SPSS21.0統計學軟件開展統計和計算,計數結果用%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的檢驗。
2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基層衛生醫院在內科治療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痊愈17例,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治療有效率為94%(47例);所有患者的消化性潰瘍平均愈合時間為天,平均癥狀緩解時間為天;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在內科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經過內科門診醫護人員定期隨訪6月后,出現了4例癥狀復發患者,復發率為8%。
3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的胃腸道疾病,最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出血。在發生潰瘍后,周圍壞死的組織細胞繼續破壞潰瘍區域肉芽,從而引發流血。消化性潰瘍一般是潰瘍長期作用下形成的,這就代表著對消化性潰瘍止血有著一定的困難,嚴重的還會進一步壓迫周圍血管壁組織,若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就會給患者帶來生命安全的威脅。臨床上采取胃鏡檢查,對提高患者胃、十二指腸PH之有著非常快速且有效的作用,并在出血位置形成血凝塊,以此達到止血的治療目的。因此對患者體溫、氧分壓以及動脈血壓等指標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而采取藥物治療,一般使用抑制胃酸,并且可以保護黏膜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胃部疼痛,治療方法簡單,安全性較高,患者也容易接受,對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潰瘍的愈合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內科治療結果,總結其具體治療方法,治療結果具體為:痊愈17例,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治療有效率為94%(47例)。消化性潰瘍平均愈合時間為天,平均癥狀緩解時間為天,復發率為8%。
我們知道,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胃酸分泌較多而導致的,奧美拉唑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PPI類藥物,它對抑制胃酸分泌,保障胃內PH值維持高水平有著積極作用。此外,還可以消除消除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加快胃黏膜血液循環。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是引發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因素,因此通過使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藥物,可以達到殺滅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作用。阿莫西林藥物非常適用于敏感性病菌感染治療,對抑制消化性胃潰瘍病菌幽門螺桿菌,避免后期潰瘍復發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總之,臨床治療消化性胃潰瘍病癥,采取三聯治療方法可以快速增加患者癥狀緩解速度,降低藥物對胃腸功能的損傷。同時,患者臨床治療期間,針對發病臨床癥狀,采取緩解腹脹、惡心等用藥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痛苦,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有利于提升患者臨床治療主動配合率,保障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基層衛生院在內科治療消化性潰瘍疾病過程中,必須要結合患者病情情況,選取最佳的內科治療手段,進一步促進潰瘍愈合,提高治療效果,以此降低治療后復發率。因此,基層衛生醫院內科門診醫護人員應不斷優化內科治療方法,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科學、安全的治療服務。
參考文獻
[1]高繼萍.消化性潰瘍內科治療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35(03):180-181.
[2]馬偉達.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意義[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5(02):103-106.
[3]孫紹玲.消化性潰瘍內科治療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5):21-22.
[4]張春.消化性潰瘍內科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4):68-69.
[5]廖富林 .基層衛生院消化性潰瘍內科治療效果探析[J].大家健康,2017,11(3):120-121.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魏集鎮衛生院?山東濱州?25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