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小丹

摘 要:2020年1月,國際商會正式啟用《INCONTERMS2020》。對比上一版《INCONTERMS2010》,《INCONTERMS2020》一大變化是將D組貿易術語中原有的DAT貿易術語刪除,并新增DPU作為代替。由于新版國際貿易術語通則出臺時間較短,很多企業對DPU這一貿易術語了解程度不深,在具體的應用中存在較大風險。鑒于此,梳理DPU貿易術語下貨物交付流程,分析承擔主要責任的賣方在這一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風險,并給出針對性防范措施。
關鍵詞:DPU;賣方風險;卸貨;防范策略
DPU(Delivered at place unloaded)即卸貨地交貨,指的是賣方在指定目的地卸貨后完成貨物交付。在貨物交付到買方或其代理人之前,涉及到的出口清關、保險、運輸、目的港卸貨手續均由賣方負責辦理,對應的相關費用及風險也由賣方獨自承擔。對于產品或其他方面競爭力存在短板的賣方企業來說,采用DPU貿易術語有助于提高外貿企業競爭力。DPU貿易術語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久,2019年9月國際商會對《INCONTERMS2010》進行更新修訂。在新的《INCONTERMS2020》中,原有DAT術語被DPU所取代。在2010年通則中,DAT對“運輸終端”及“目的地”的解釋并沒有明顯區分。而最新推出的DPU則對這一方面進行了完善和補充,雙方當事人卸貨義務也被進一步明確。與常用的F組與C組貿易術語相比,DPU貿易術語屬于到貨合同,賣方需承擔更大的責任與風險。基于此,總結梳理DPU貿易術語下賣方可能遭遇的風險,并提出相應的防范策略,可為賣方規避風險提供參考。
一、DPU貿易術語下貨物交付流程
為更好理解DPU貿易術語中所規定的貨物交付方式,根據我國進出口口岸部門有關規定,做出DPU術語下對外貿易貨物交易具體流程(見圖1)。
交付流程說明如下:
(1)賣方根據買賣合同約定及標的物實際情況制定運輸計劃,并向出口地運輸代理發出擬定國際貨物運輸請求;(2)出口地運輸代理向已經約定好的合同承運人發出訂立國際貨物運輸合同請求;(3)合同承運人訂立運輸合同,并告知出口地運輸代理關于第一程承運人、運載器名稱、貨物接受時間和地點等信息,委托代理安排第一程運輸,授權代理簽發運單(Waybill);(4)合同承運人負責安排貨物運輸各分段承運人,代理人負責各承運人之間的協調。(5)出口地運輸代理將貨物運輸第一程的實際承運人、運載器名稱、接受貨物時間及地點轉告賣方,賣方開始備貨;(6)基于貿易合同和運輸合同內容,賣方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7)承運人與出口地代理聯絡,雙方確認停靠泊位與停靠時間等運輸信息;(8)貨物按照約定到達后,出口地代理人通知賣方,并發出裝貨指令(Shipping order);(9)賣方進行備貨,并辦理出口清關手續;(10)賣方將貨物交給貨物運輸第一程承運人,并向其收取貨物收據(Cargo receipt);(11)賣方向出口地運輸代理展示貨物收據,并申請其簽發運單;(12)賣方與進口地代理進行簽約,并轉交相關出口單據,委托其負責收貨、結匯;(13)合同承運人與進口地運輸代理進行協商,制定貨物運輸最后一程的貨物運輸安排;(14)運輸代理聯系貨物運輸最后一程承運人,確認運載器、交貨時間和地點;(15)運輸代理通知賣方進口地代理,并發出到貨通知書(Arrival Notice);(16)貨物運輸最后一程承運人按照約定將貨物運送至指定目的地,并完成卸貨;(17)賣方代理聯系買方,通知貨物到達;(18)買方支付貨款,賣方簽發提貨單(Delivery order);(19)買方著手辦理進口清關手續;(20)買方憑借提貨單將貨物提走。
二、DPU貿易術語下賣方風險及防范
(一)結匯遲滯風險及防范
1.風險。DPU屬于一種到貨合同,這就意味著買賣雙方會選擇約定貨到付款。這種情形下,如果貨物運輸時間較長,賣方收回貨款的時間也會相應延長,進而引發結匯遲滯現象。而對于外貿企業而言,資金流轉極為重要,如果結匯與發貨時間間隔太長,國際市場匯率變動風險將大幅增加,賣方需要承擔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另外,DPU貿易術語下的交貨方式是實際交貨,其重要判斷標準之一為貨品涉及單據是否具備物權屬性,能否用作國際貿易結算。目前DPU術語中涉及到的公路、鐵路等運輸單,無法作為物權憑證,也不能進行流轉。這一約束使得DPU貿易術語下國際結算方式的自由度受到限制。以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最為頻繁的信用證支付方式為例,由于銀行只受理包括提單在內的能夠表示物權的整套單據,而DPU中產生的運輸單并不在內,故DPU貿易術語下企業并不滿足信用證付款條件。此外,托收也是國際結算的另外一種重要方式,同樣要求單據具備物權憑證,因此也不適用于DPU貿易術語下的結算。這種不便利性無疑加大了DPU貿易術語下賣方的結匯遲滯風險。
2.防范措施。第一,簽訂保險索賠條款。當買方處于一些外匯政策、海關政策變動較大的國家或地區時,賣方很難掌控清關情況。這種情況下,賣方可以與保險公司簽訂相應的索賠條款,將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以此確保自身利益。第二,提前約定付款時期匯率。在商談付款條件時,賣方可以就付款日期當時的貨幣匯率提前達成共識,指定雙方均可接受的匯率變動區間。第三,采用即期付款與遠期付款相結合的結算方式。賣方可按照貨物運輸進度,與買方協商階段性付款方式。貨物每完成一個關鍵流轉過程,買方即可支付一定比例資金,以此緩解賣方資金結匯遲滯問題。
(二)報價不全風險及防范
1.風險。DPU貿易術語下,賣方責任義務較重,所需要進行的業務環節眾多。賣方在報價時除了要計算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實際費用外,還應考慮到其他涉及到的環節所產生的費用,如潛在貨損、人工成本。如果在最初報價中沒有考慮周全或遺漏了某些費用,貨物送達后賣方再針對某一項費用進行收費,很可能導致買方的不承認,進而引發賣方的利潤減少甚至虧損。如國外貿易公司(買方)欲進口我國一批貨物,我國外貿公司(賣方)報價每箱貨物3美元DPU紐約,共計2000箱。在3美元/箱的報價中,賣方僅考慮到運送過程中的運費及產生意外風險的費用。但在實際操作中,賣方發現,由于運輸環節較多,中間產生了一系列的人力成本。由于這些成本并未在初始報價中顯現,此時再向買方提出加價申請,很難得到買方的認可。事實上,賣方在途中產生報價以外的費用或是在卸貨地交易時另行要求收費,大概率會遭到買方拒絕,最終的結果多為賣方承擔損失。
2.防范措施。第一,為使報價成為談判結果無法逾越的上限,賣方報價需要盡量調高首次報價。較高的報價可以為賣方提供較大的利潤彈性余地,在賣方產生額外費用或遺漏報價項目時不至于承受過高的損失。需要注意的是,買方一般不會接受賣方報價之后的提價,因此,除非賣方具備特殊理由,否則不要在報價之后提價。第二,積極借助其他貿易術語的優勢,如賣方可在報價時參考CIF術語下的做法。CIF貿易過程中,由賣方指定貨代,賣方可以掌握貨物的控制權,極大程度避免額外費用的產生。第三,賣方需要仔細審查報價合同。在報價計算時,賣方需考慮到所有成本及中途風險,嚴格按照FOB與CIF的公式計算。在審核時,要將報價結果倒推,對比出廠成本與在途成本的差別。
(三)卸貨損毀或延遲風險及防范
1.風險。DPU貿易術語規定了賣方在指定目的地卸貨后完成交易,即賣方有卸貨義務。一般情況下,由于卸貨地在進口國,目的地由買方規定,賣方難以完全掌控具體卸貨進程。即便到了最終交貨時限,仍然存在較多的不可預測風險。其中氣候因素是最大的潛在不可抗力風險,如暴雨、臺風等惡劣天氣均有可能造成卸貨延遲。在DAT貿易術語下,曾出現過這樣的案例。賣方將貨物運送到指定地點后,尋求買方幫助共同卸貨,但買方拒絕這一請求。由于賣方缺乏足夠人手,不得不延遲卸貨時間,待正式卸貨時,貨物已經變質損壞,最終法院判決賣方違約。DPU是DAT演變而來,在對賣方卸貨義務方面的規定更為嚴格和明確,即DPU貿易術語下仍面臨同樣的風險。另外,卸貨過程中,部分貨物由于本身特質,本身就存在損毀風險(如陶瓷),但在DPU貿易術語下,此時尚未完成交付,因此卸貨損毀所產生的成本仍由賣方獨立負責。
2.防范措施。第一,與買方商定除外責任條款。為防止極端惡劣天氣、武裝沖突等不可抗因素導致的卸貨延遲現象發生,賣方可按照《海商法》相關規定,在合同簽訂時,增加除外責任條款。規定可能發生的、賣方并無過失的卸貨延遲情形,當這些情形發生時,賣方可以免除違約責任。第二,明確買方貨損比接受度。部分商品卸貨過程中的毀損無可避免,對于這類產品,賣方應提前與買方溝通,明確其能接受的貨損比以及超出貨損比之后的賠償措施,以防全部退貨情形發生。另外,賣方要準備足夠的卸貨人手,以免在到達目的地卸貨時遇到人手不足的情況,確保貨物完整無損的交予買方。第三,提前增加彈性時間。在約定交貨時間時,賣方應保留彈性時間,預防意外因素。賣方可通過提前總結工廠的生產習慣、交貨周期及工廠配合度,與買方商定合適交貨日期。
(四)貨代欺詐風險及防范
1.風險。貨代欺詐風險是指在以信用關系為紐帶的交易過程中,貨運代理人不能履行給付承諾而給貨代企業造成的經濟風險。在DPU貿易術語下,貨物風險在貨物到達買方指定地點并卸貨交于買方控制時才移交給買方。因此,賣方在整個運輸過程中都承擔著可能遇到的清關、運輸等風險。一般而言,賣方會委托貨運代理將貨物送往買方指定的卸貨地。此時賣方首要考慮的是貨代實際運輸能力,包括各種運輸方式的轉接、貨物入境時的申報清關以及貨物卸載等能力。如果賣方選擇的貨代夸大其實際運輸能力,由此產生的損失將全部由賣方承擔。例如,若運輸途中遭遇貨代惡意欺詐,而買方又要求交貨日是具體明晰的時間時,賣方極可能因無法按時交貨而違約。
2.防范措施。第一,重點關注貨代公司信譽。一般來說,賣方在挑選貨代公司時,首先注意品牌,但在跨境運輸時最重要的是注重信譽。賣方要對貨代公司的資質、信用進行詳細了解,以便后續業務順利進行。賣方可向同類型企業咨詢,甄別行業知名度高、貨代能力強、信譽較好的貨代公司,減少欺詐風險。第二,在選擇貨代的時候,賣方一定要注意與貨代簽訂的合同條款是否全面。很多時候由于委托人對合同審查不仔細,導致合同中存在漏洞,等到實際支付費用時,又會發現實際所需要支付的費用比貨代說明的費用要高出很多,但是由于沒有明確合同條款規定,因此只能由賣方承擔費用。第三,關注貨代公司成立年限,并在其經營財務狀況、履約能力等方面進行資信調查,減少遇到空殼公司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李一鳴.Incoterms2020的改變、問題解析及貿易術語選用與應用[J].對外經貿實務,2020(3):62-65.
[2]樓前飛.D組貿易術語在外貿實踐中的應用及注意事項[J].對外經貿實務,2019(7):58-61.
[3]周雙燕.交貨方式與貿易術語的關系分析和判定[J].對外經貿實務,2019(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