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榜榜
摘 要:對個體而言,母語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容易出現詞語理解、發音、句法結構、問候語、答謝語的母語文化負遷移問題。教師應采取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讓學生觀看英語原版電影、中外英語教師進行合作教學、課前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引領學生總結交際規律等教學策略,避免母語文化負遷移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英語教學;母語文化;負遷移;文化差異;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4-0040-02
語言和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學生語言的習得與運用有重大的意義。英語新課標指出: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要使學生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而對于一個以中文為母語、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學習者來說,“文化負遷移”是指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習者在運用第二語言——英語進行交際時,由于學習者對這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理解得不是很深刻,不顧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盲目使用自己母語的語用模式進行語言交際的一種現象。文化負遷移的現象伴隨著文化差異而時有發生。對于我國小學生來說,大多數都是從三年級開始接觸英語課程的。他們由于日常處理問題和人際交往時習慣借助母語思維進行思考,加之英語的知識儲備量又極少,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母語文化的負遷移是常見現象。
一、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負遷移現象
我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使得漢語在人們心里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我國人民深受漢語言文化的熏陶,大至為人處世,小至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無一不折射著漢語言文化的影子。“語言的習得之時就是文化的習得之時”是英國語言學家Byram的思想觀點。語言的習得在于學會如何運用它,而文化則教給學生如何對語言進行正確的運用。下面列舉日常英語教學中常見的幾例母語文化負遷移現象。
(1)詞語理解的負遷移。在PEP小學英語Book 3中,Unit 1 里面的Let's do中有這樣一句話:open the door(打開門),而后又有這樣一句話:turn on the light(打開燈)。學生總是習慣性地用母語的語用模式把所有的“打開”都對應為“open”。
(2)發音的負遷移。在一、二年級,學生們都學習了拼音,到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字母時,不少學生極易手忙腳亂,將英語發音與拼音弄混淆,如把a/ei/念成拼音ɑ,在學習音標和單詞時使用漢語相似音給其注音,使得英語口語發音不標準、不到位。
(3)句法結構的負遷移。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出一些“連詞成句”的題目來測試學生,不難發現,不少學生在語言運用中都會出現文化負遷移的現象。
(4)問候語的負遷移。在我國,人們相見時通常會聊以下一些話題:你好,×××(直接稱呼對方的姓名),你去哪里?你今年多大了?你家有幾口人啊?你今年有多少收入啊?這些話題會讓人覺得這樣的聊天很親切、友好。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也會習慣性地給學生設定一個交際環境圈: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at are you going to do?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但是在西方英語國家,這樣交流交際上是不妥的,他們會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自己的隱私,他們的日常交際對話通常是以談論天氣展開的。
(5)答謝語的負遷移。西方英語國家的人們思想和情感比較開放、直接,而中國人在情感表達方面則比較含蓄。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當受到別人稱贊時,西方人的反應是熱情地接受,然后說一句“Thank you!”,而中國人通常會說“哪里哪里”,或者干脆靦腆地搖搖頭、擺擺手。
二、語言學習與文化滲透之間的關系
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如何處理語言學習與文化滲透之間的關系呢?首先,教師必須明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傳播媒介;語言的正確傳播會對文化滲透起正遷移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英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使用,正因如此,我們也在不斷接觸大量的西方文明和文化。在中小學外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雖然是外語語言教學,但外語文化教學也是不容忽視的。外語文化不能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直接習得,所以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的外語文化滲透。
在PEP英語教材里,Part C部分通常有Culture(文化)的模塊,但很多教師并不講解這部分內容。筆者認為,Culture是一個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很好的模塊。實際上,教師可以用Culture模塊把整個單元串聯起來進行教學。當學生了解該模塊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后,再學習英語課文時自然就能更加順暢,更容易理解,而且學習興致也會越來越高漲。
三、英語新課標對小學生應具備的文化意識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寫道:英語課程的總目標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共同構成。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新課標指出小學生應具備的文化意識標準是: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道歉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世界上主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中典型的食品和飲料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本鐘等;了解英語國家重要的節假日;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異同。
四、避免母語文化負遷移的應對策略
教師應充分認識語言學習與文化滲透之間的關系,針對母語文化負遷移現象,根據學生的學情,結合新課標對小學生應具備的文化意識要求,采取以下教學策略,避免母語文化負遷移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1)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臨其境,觸景生情,達成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理智活動與情感活動的統一,進而使學生的語言習得及文化了解變得自然而然,輕松自如。因此,教師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切身感受和體悟外國文化,更好地理解外國語言知識和外國文化。
(2)讓學生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喜歡看的英語原版電影或動畫片,讓學生感受片中所呈現的英語國家原汁原味的文化,使學生既能更真切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又能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中外英語教師進行合作教學。學生出于好奇,通常都比較喜歡上外教課。外教老師授課時,通常比較幽默風趣、輕松自然,其本人及課堂都會折射出其所代表的國家的文化特征,這對學生學習外國語言知識和了解外國文化來說,是一種非常便捷有效的途徑。但是,外教老師的課堂通常存在隨意性強、教學不系統的問題。因此,學校可以采取中外英語教師合作教學的方式,使其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英語。
(4)課前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為避免母語文化負遷移現象的發生,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這要求教師必須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能夠對一般的語言交際應用自如。比如,教師需要提前設計問候語、答謝語、傳統節日表達方式及習俗等方面的教學方案。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母語文化負遷移的現象。
(5)引領學生總結交際規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針對交際信息進行系統的比較、整理,舉一反三,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就能使學生的英語表述向規范化靠攏和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紀全艷.英語學習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J].海外英語,2011(15).
[2]湯靜.母語文化負遷移下的英語學習[J].科教文匯,2009(05).
[3]江慧.英語學習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asure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on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Wu Bangb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Hangping Town,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Jinhua 322200, China)
Abstract: For individuals, the influence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English learning, students are prone to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pronunciation, syntactic structure, greetings and acknowledgment. Teachers should adopt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creating effective teaching situations, letting students watch English original films, cooperating teaching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English teachers, designing effective teaching before class, leading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rules of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so as to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on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mother tongue culture; negative migr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infil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