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程洪野 呂朝鳳
摘?要:圍繞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構建了安徽省鄉村振興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方法,對安徽省16個地級市和5大區域的鄉村振興發展基礎和能力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安徽鄉村振興發展不均衡現象較為突出,呈現南強北弱,東強西弱的格局,皖南、沿江和合肥都市圈綜合評價水平較高,皖北和大別山區鄉村振興能力較弱。下階段安徽應針對不同區域的發展基礎和短板,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分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安徽省?鄉村振興?綜合評價
《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打造鄉村全面振興的安徽樣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安徽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雖然近年來安徽省鄉村振興取得積極成效,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亟須對省內各市及重點區域鄉村振興綜合能力進行客觀評價,摸清各地鄉村振興的優勢和短板,為下一步全面推進、分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考慮鄉村振興主要指標和統計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從生產、生活、生態三大方面選取了24項指標,構建了安徽省鄉村振興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生產方面包含人均GDP、GDP增速等10項指標,生活方面包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等6項指標,生態方面包含區域人口密度、人均水資源量等8項指標。
二、評價方法選取
本文選取評價方法是模糊綜合評價中的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方法,具體介紹如下:
設有U={u1,u2,u3,…,un,}是待評價的n個對象集合,V={v1,v2,v3,…,vm,}是評價指標集合,將U中的每個對象用V中的每個指標進行衡量,就可以得到一個觀測值矩陣(1):
式中,anm代表第n個對象第m項評價因素的指標值,如a23代表第二個市的人均財政收入。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建立理想模型
將指標分為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正向指標越大越好,如GDP增速等;逆向指標越小越好,如農藥使用量等。理想方案(2)如下:
(二)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
經過標準化處理,即通過數學變化來消除原始變量量綱的影響,如下式(3):
(三)計算評價指標的權數
該評價通過多項指標來進行,指標差距較大給予更大權重,相反,給予較小權重,因此我們采取變異系數法,如下式(4):
(四)建立綜合評價模型
綜合評價模型如下式(6):
若Ft>Fs,則第t個對象排在第s個對象前,即第t個對象綜合實力優于第s個對象。
三、評價結果分析
(一)全省16市鄉村振興綜合能力評價結果分析
依據上述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計算全省16個市鄉村振興總體評價結果,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2018)、各地市統計年鑒(2018)以及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相關統計資料,具體數據見表2。
從綜合評分來看,合肥鄉村振興綜合能力在全省領先,蕪湖其次。合肥優勢在于生產競爭力強,蕪湖生活和生態競爭力高于合肥。宣城、黃山生態優勢明顯,緊隨其后。滁州、安慶、阜陽和蚌埠因生產優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依次位列前八。淮北、亳州、淮南、宿州等市雖然生產競爭力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但生態差距明顯,綜合能力評價落后。全部16個市的綜合評價平均得分為03494,全省只有合肥、蕪湖、宣城、黃山和滁州5市在平均水平以上,其余11個都在平均值以下。可見安徽鄉村振興基礎兩極分化明顯,發展不均衡現象較為突出。
生產競爭力方面。合肥領跑全省,蕪湖、滁州、阜陽緊隨其后。淮北、池州、黃山由于經濟增速不高,對生產競爭力形成一定影響。比較來看,合肥、蕪湖、滁州、阜陽、蚌埠、安慶6個市生產競爭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10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合肥市經濟競爭力遠超第二名的蕪湖市,池州、黃山的生產競爭力僅為合肥的四分之一,具體見圖1。
生活競爭力方面。宣城市生活競爭力最高,蕪湖、合肥、馬鞍山、淮北、淮南、黃山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9市生活競爭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宿州最低,僅為全省平均值的41%,生活競爭力排位較低的還有阜陽和亳州,具體見圖2。
生態競爭力方面。黃山最高,池州、宣城、銅陵、蕪湖、六安、安慶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靠前8的均為江南和大別山區。具體來看,最低的宿州市,生態競爭力評分僅為黃山的十分之一,其他阜陽、亳州、蚌埠等皖北城市生態競爭力也較低,具體見圖3。
(二)全省重點區域鄉村振興綜合能力評價結果分析
依據上述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計算得出全省5大區域的鄉村振興生產、生活、生態競爭力和總體評價結果,其中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包括黃山市、池州市、安慶市、宣城市、銅陵市、馬鞍山市、蕪湖市;長江(安徽)經濟帶包括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安慶市、池州市、宣城市;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皖北地區包括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亳州市、阜陽市、淮南市;皖西大別山區包括六安市、安慶市。具體數據見表3。
從整體看,安徽鄉村振興綜合能力呈現南強北弱,東強西弱的格局。皖南、沿江和合肥都市圈綜合評價水平較高,皖北和大別山區鄉村振興能力較弱。產業興旺方面,長江經濟帶是安徽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區域,皖西大別山區由于基礎差缺乏相應的產業支撐,生產能力較弱;生活富裕方面,長江經濟帶、皖南地區和合肥都市圈都較好,皖北和皖西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尚有較大的挖掘潛力;生態宜居方面,皖南地區生態競爭力更優,皖北居后。
皖南地區。生態競爭力最強,綜合評價水平在全省處于首位,鄉村振興的基礎較好。但是由于皖南地區耕地面積較少,農村水利設施和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為薄弱。農村三產融合是其鄉村振興的方向和重點任務。
長江經濟帶。生產、生活競爭力均排名第一,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良好。但該地區生態競爭力較為薄弱,沿江區域污染治理任務繁重,區域人口密度大,環境承載壓力較大。該區域鄉村振興中,在大力推進產業興旺的同時,要兼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
合肥都市圈。生產和生活競爭力略低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競爭力高于長江經濟帶,是全省鄉村振興基礎較好的地區。該區域中,省會合肥是全省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其經濟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農村三產融合條件好,鄉村振興基礎能力較強。該區域鄉村振興中要注意發揮合肥的帶動輻射作用,著力提高區域落后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皖西大別山區。生產和生活競爭力的排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態競爭力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五個區域排名靠后,僅高于皖北地區。皖西大別山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和工業化率等指標在五大區域中均為最低;同時,城鎮化水平也不高,農民收入偏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鄉村振興的基礎能力不強。該區域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全方位發力,發揮生態優勢作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產業興旺、生活富裕,促進生態宜居質量提高。
皖北地區。生產、生活、生態競爭力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鄉村振興的基礎能力在五大區域中最為薄弱。農業大而不強,農業競爭力不高;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財力薄弱,農村收入水平偏低;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難度大,生態競爭力水平最低。該地區鄉村振興要大力提高農業競爭力,以做大做強產業帶動生活、生態水平提高,力求走出一條“產業振興”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Z].2018-09-26
[2]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Z].2018-02-13
[3]中共安徽省委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Z].?2020-12-01
[4]安徽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安徽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年鑒出版社,2018
[5]安徽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安徽省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8-03-08
〔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安徽創新‘三農金融服務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AHSKQ2019D003)階段性成果〕
〔王斌(通訊作者)、程洪野、呂朝鳳,安徽省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