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愛玲
【摘要】“悅”讀是指在書海中快樂地讀書,盡情地跋涉。課外閱讀要怎么走進來?又怎樣走出去呢?讀書三步曲:讀書之樂淘淘也,熟讀精思子自知,淘盡萬沙始見金。首先,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并關注個性化的閱讀;其次,讓孩子掌握讀書方法;再次,引導孩子愛上讀書,感受“悅”讀,品出精彩人生。以書為橋,養成一種健康、良好的閱讀生活方式。
【關鍵詞】課外閱讀 “悅”讀? 走進來? ?走出去
正文:
所謂“悅”讀,我認為是指在書海中快樂地讀書,盡情地跋涉。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就說過:“寫作是小幸福,閱讀才是大幸福?!?/p>
“走進來”是指孩子自由選擇感興趣的書籍,通過眼睛大腦等器官將文本輸入,或不求甚解,或精讀研讀,形成文本和讀者之間精神的碰撞。
“走出去”是指孩子讀書以后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調動從閱讀中獲得的知識,調節自己的情感,并形成一種精神品質和精神力量。
我所在的學校推行“經典誦讀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有10年了,近幾年接連開展“生本教育”活動,從去年開始,又自上而下地開展了“語文主題學習”活動,我發現這三個方向的課題研究,其實都有一個非常相同的底蘊構成要素——閱讀,而且是大閱讀、海量閱讀。這與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底蘊不謀而合。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讀書有三境,我認為讀書也有三境。
那么課外閱讀要怎么走進來?又怎樣走出去呢?筆者想結合自己的做法,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讀書之樂淘淘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在145萬字以上,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強有力的保證。只有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才會在閱讀量化、閱讀深化、閱讀廣化方面讓孩子受益終生。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讀書的氛圍,給孩子創造充分的個性化閱讀空間,而非僅僅功利性的閱讀。
營造讀書的氛圍
環境在閱讀影響方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每年的4月23,設為 “世界讀書日”,即以節日的形式促進閱讀氛圍的形成。
1.社會環境,營造悅讀氛圍。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關于全民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現在我區在微信小程序“智慧大旺”上開展了“閱讀排位賽”,區里也在計劃建設大型圖書館,創造整個讀書的氛圍,必將對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有一個很好的方向性指引。
2.家庭環境,促進親子閱讀。要培養孩子早期閱讀的好習慣,父母首先要做到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閱讀,帶頭讀書,在家庭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閱讀習慣的形成,使其受益終生。以身作則,是最大的榜樣。
3.學校環境,濃郁尚讀風氣。通過創設平臺:閱雅軒、“三味書屋”、網上讀書社區、詩歌欣賞平臺、一米閱讀等,打造時時是讀書之際,處處是讀書之地,個個是讀書之人。
4.班級環境,形成讀書制度。在我20多年的教學生涯里,也就是近幾年,我驚喜地發現所在的學校課程表上出現了“閱讀課”,每周兩節課,由老師帶領學生到至善樓區輪班閱讀,教師簽名,形成一個閱讀制度。在班級里設立圖書閣,在級里設置流動書屋,讓閱讀變得隨處可見,觸手可及。
5.書香班級, 以評比促進閱讀。學校校每年都會評選出書香班級。設立閱讀課堂,閱讀之星,誦讀之星,制作閱讀卡,完善借閱制度,寫讀后感比賽,傳統文化展演,朗誦紅色革命詩歌,在各種閱讀層面上下功夫,努力創建書香班級,多種方法引導孩子在閱讀上下功夫。
(二)關注個性化閱讀
孩子在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上其實有不同的需求,在閱讀內容,閱讀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我們常常需要給學生留出選擇,讓孩子形式多變、方式靈活地讀書。一個可喜的發現,就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越來越多地發現,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閱讀打卡曬在朋友圈上,一條條多姿多彩的閱讀渠道、一個個情趣橫生的語文閱讀生活正逐漸形成。
二、熟讀精思子自知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同法學習,學以致用,即使是課外書籍,對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讀書動動筆墨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圈圈點點,寫寫畫畫,在扉頁做一些讀書筆記,提出一些閱讀問題,對日后自己再回讀的時候,在腦中就會形成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記憶片段,這比單純地讀過就翻頁,不著痕跡地讀書,更能增強記憶空間。
1.粗淺閱讀法。孩子們在讀書時要前序漸進,由深入淺地閱讀,剛開始的即所謂的一目十行,然后抓住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與主題密切相關的關鍵語句和段落把它們作為閱讀的切入點讀書。
2.圈點評注法。常言道: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種方法很好,讀文的時候,邊讀邊思考,邊圈點劃線邊提問,邊百度邊感悟,“圈”就是關注重點關鍵的詞語和段落;“點”就是點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劃”就是畫出自己喜歡的好詞好句。這也是我班重點推進的評價性閱讀和質疑性閱讀。
3.揣摩咀嚼法。葉圣陶先生說: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徹,要透徹理解,必須揣摩,讀過一遍,再讀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此處強調了讀書要反復揣摩的重要性。我校在語文主題叢書課外閱讀中,就有一個很好的引導,對于怎么讀書做出了一些比較規范的約定。我覺得學校在統一做旁批的標準方面很詳細,值得點贊。
4.摘抄閱讀法。想要將作者的觀點轉化成個人的精神財富,摘抄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班上的孩子每周每兩次課外閱讀摘抄:好詞20個,好句三句以上,也可以摘抄一整段,然后寫寫自己的一些閱讀感受、感悟、啟發,或者結合生活進行簡單的論述。從一年級到現在,孩子們已經摘抄了四本摘抄本了,有的孩子還圖文并茂,獲得了我的閱讀之星獎勵。
三、淘盡萬沙始見金
課外閱讀是一種廣泛的筑底工作,平時我會注重引導孩子獨立選擇內容,獨立選擇方法,獨立選擇時間去好好閱讀。相信孩子涉獵書海,最終會在廣闊的書海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角。
1.獲取智慧,愛上閱讀。閱讀是讀者情深款款地走進文本所創設的意境,觸摸作者靈魂的再創設過程。個性化閱讀應體現開放性、體驗性、多解性的特點。這會讓孩子在讀書的時候,仿佛跟作者心有靈犀,喜歡上閱讀,真誠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獲取智慧經驗。
以我的孩子為例,由于孩子父親在深圳工作,寒暑假我帶孩子去深圳,去得最多的就是深圳華僑書城,深圳中心書城等。書城里面的書目品種繁多,琳瑯滿目,我也故意引導他多讀繪本,多讀名家名著,可是一番瀏覽,多番閱讀之后,他最喜歡看的書竟然是漫畫。我們去書城看書,通常都是早出晚歸,白天整天都泡在圖書館,中午在肯德基吃一頓快餐。假期他把書城里每一本漫畫書都磨完了,直至后來讀高中,他自己決定走藝術路線,甚至要立志高考讀大學去做動漫制作。我覺得都跟他小時候最喜歡讀的書分不開。通過閱讀,指引他走一條他自己喜歡的路,這是我最感謝書籍之處。
2.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種文化素質的筑底行為,也要注意一些閱讀內容的不良影響,面對應試教育的壓力,一些低級趣味的動漫,手機網絡的誘惑,還有青春躁動癥催生的垃圾小說,都容易誤導青少年,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我們要引導他們自覺抵制低級趣味。
3.以書為橋,“悅”品生活。閱讀是讀者積極地與文本、與作者積極交流的心理建設過程。我相信,充分利用課堂內外時間,老師有所指導,家長有所引導,社會有所共鳴的情況下,手握一卷書,以書為橋,與作者與古人,進行一場天地間暢快淋漓的對話,讓孩子從閱讀中品味生活的情趣,讓生命擁有更多的喜悅,感受生活更多的光,品出更精彩的人生。當孩子跟同學交流,跟父母朋友交流閱讀心得的時候,一個立體閱讀書庫就不知不覺建立起來了。
閱讀的“走出來”,我認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參加了什么比賽、獲得了什么獎狀、拿到了什么大獎。當你愛上閱讀,當你手捧一本書,能夠靜得下來,坐得下來,讀得下去;當閱讀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當閱讀的內容就像糧食一樣已經跟我們的血脈肌肉、生活習慣緊密相連的時候,這就是一種成功的生活方式了。
感受“悅讀”,品出精彩人生,其實就是一種健康、良好的閱讀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設計》2015年第一期《在心靈對話中飛揚激情》作者葉剛
2、《師道》2015年第二期/新編第225期《閱讀“閱”有趣》作者胡小靜
3、《師道》2015年第二期/新編第225期《默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作者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