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諾敏
【摘要】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對于高中生來說,語文是一個重要的科目,但在語文中文言文幼師高中語文學習中的重難點。在文言文中一個最基礎的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樣才能進行接下來的答題。所以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要探索學習語文文言文的方法策略,因此,本文就分析高中語文文言文理解能力提升現狀以及探究高中語文文言文理解能力提升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理解能力,現狀,策略
【正文】對于高中生來說,文言文的閱讀一直都是一個難點,因為文言文枯燥無味,而且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以及我們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但是文言文又是高中生高考中一個重要的考點,另一方面來說文言文蘊含著古人的智慧以及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作為青少年來說,需要繼承以及發揚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以此來促進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來探索新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一、分析高中語文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現狀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講解的時候,讓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從傳統文言文教學中有著許多的問題以及不足。首先,文言文本身就枯燥難懂,教師在進行文言文講解的時候也面目嚴肅缺乏熱情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來說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講解的時候,直接給學生講解讓學生對文言背后的背景不了解不利于學生了解本篇文言文的內容;再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教師安排的都是讓學生背誦默寫,讓學生本身對文言文都產生一種抵觸以及害怕不利于文言文的理解,所以需要高中語文教師積極探索增強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策略。
二、探究高中語文文言文理解能力提升策略
2.1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講解的時候,需要活躍學生的頭腦不應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文言文枯燥無味的想法,應該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大膽的創新,擺脫單一的思考方式,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鍛煉他們對文言文的自主理解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讓學生能更好的繼承古人的精華。
比如:教師在進行部教編版高二語文《勸學》講解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旬子的生平,然后再詢問“荀子進行勸學的原因”以及“荀子勸學的措施”通過問題來進行導入式學習,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索理解本篇文言文的內容,也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討論和翻譯對本文進行進一步了解。這個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興趣,最主要的是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本文的內容。
2.2挖掘文章內涵,探究人文精神
高中語文文言文理解能力并非一天就能提高,文言文是古人的精華所在所以教師在提高學生理解能力上面可以深度挖掘文章的內涵以及背后的故事或者聯系當時的背景,可以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也能夠鍛煉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的人文內涵促進個人修養。
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高二科目《逍遙游》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解當時莊子的生活背景以及面臨的狀況以及本文重難點重難詞的理解。也可以從逍遙游的題材內容,寫作手法,詞語運用等方面給學生深入剖析本文,讓學生對逍遙游有一個更充分的了解,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莊子為什么要以大鵬來寫?”將問題與文章緊密相連,提高文章深度,從一方面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對文言文背后的思考。最后,教師可以給逍遙游做一個總結,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來鞏固本堂課的內容。
2.3制造情景模擬,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教師可以制造相應的場景來讓學生參與互動,提高他們對文言文的興趣。
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離騷》的講解時,可以教室可以舉辦一些活動,讓學生在進行情景活動時代入屈原角色,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將句子轉化為自己的臺詞,這樣學生在轉化臺詞的過程中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同時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也總結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當活動結束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互評來評定哪個小組表現的最好。也可以開展文言文知識比拼活動,讓同學們結合文章的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給獲獎的同學頒發小獎項這樣可以更好的激勵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可以來激勵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學習文言文。教師通過建立情境教學,滿足了學生的興趣,也促進學生文言文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結束語】
高中文言文比初中文言文難度更高。這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出發切合實際的對癥下藥的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進一步來促進學生更好地繼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進行高中文言文理解能力策略的探討對于教師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孫家來.基于語用的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以部編版教材《勸學》為例[J].學語文,2021(05):30-32.
[2]丁欣欣.高中文言文教學需三“思”而后行——《前赤壁賦》閱讀教學帶來的思考[J].語文天地,2021(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