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輝 蘇勇 王遠
摘 要 基礎教育階段對于受教育個體來說是道德認知和道德生態形成的重要時期,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有效實施立德樹人教育對學生道德體系的形成至關重要,本文分析了基礎教育階段立德樹人工作所面臨的問題及特點,并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以及立德樹人的反饋評價等方面闡述了立德樹人的有效實施路徑。
關鍵詞 立德樹人 基礎教育 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2.046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CHEN Xiaohui[1], SU Yong[2], WANG Yuan[2]
([1]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2] Yulin 17th Primary School,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ecology formation for the educated individual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moral system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morality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rality education'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from the basic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cooperate moral educ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strengthen moralit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1 立德樹人的由來
在中國古代,“立德”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中所描述的“三立”是使人達到名垂千古,身死而名聲依舊能夠傳揚的最高層次,“三立”中的“立德”是修身立命之根本,是個體價值觀的根基。而 “樹人”最先出現在先秦思想家管仲所著《管子·權修》中,描述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樹人”乃“終身之計”,有“一樹百獲”之作用,這一論述既強調了培養人才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同時也強調了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性。而關于“立德”與“樹人”的關系在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 周紀一》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闭撌隽肆⒌潞蜆淙说年P系,只有“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我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德才兼育,在古代教育的初期強調的就是德行教育,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儒家教育思想更是主張德育,強調“為政以德”,把德育不僅作為教育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據。
新中國成立以后,立德樹人也一直是我國教育的首要任務。在1952年頒布的《中學暫行規程(草案)》中明確指出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教育”;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到了1995年又以法律的形式在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根本任務。
2 基礎教育階段立德樹人的特征
2.1 基礎教育階段個體品德發展的特點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品德行為發展逐漸從外部的約束性轉向內在的自我管理性,從依賴性轉向自覺性;而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處在一個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互為影響,個人道德生態完善成熟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青年道德情感豐富,道德行為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對于自我價值較為渴望,但是個體執行能力有限,容易發生品德的極端化發展,所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品德和行為,違法犯罪也容易在這個階段發生。
2.2 基礎教育階段立德樹人工作的主要內容
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時期立德樹人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愛國主義教育,圍繞熱愛祖國、民族情感、國際主義精神教育;理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遠大理想,并將個人的學習實踐和理想信念相一致;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以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感和使命;此外還包括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
3 基礎教育階段立德樹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3.1 社會及家庭德育環節缺失,難以形成合力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二十年,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城鄉社會結構的巨大的變革,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家庭女子數量的減少,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傳統的以家庭宗法和鄰里鄉黨網絡為約束的道德體系日益瓦解,而社會和家庭層面對于公德的培育又缺乏應有的土壤,道德和倫理的養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裂,在社會上出現了一定程度對于身份和文化的認同危機;特別是伴隨著公民個人財富規模的日益增加,逐漸社會上出現了過度強調和追求個體價值,過度強調個人利益的保障,出現了蔑視一切,唯我獨尊,缺乏羞恥意識和責任價值的現象;當這種價值取向日益成為家庭教育的主流并充斥于市井之間,同時社會機構應當承擔起的立德樹人環節又沒有及時跟進,或者是現有的社會德育保障難以滿足當代青少年公民德育發展的需求,這就導致了現階段德育工作中社會和家庭環節的缺失,使得學校立德樹人工作面臨較多的阻力。
3.2 學校立德樹人目標化,內容陳舊缺乏梯度和層次
首先是現階段的立德樹人工作過于目標化,我們往往是從正面給教育對象樹立一個高尚而偉大的理想化目標,而這個德育理想往往脫離于培養對象的現實學習和實踐環境,這樣的目標化德育教育具備了教育目標的高度,但是缺乏應有的層次引導和實踐梯度,容易讓培養對象陷入道德的虛無化和理想化。其次是立德樹人教育內容過于陳舊,內容混亂,缺乏時代氣息和內在邏輯聯系,難以讓教育對象和德育內容之間產生共鳴,導致德育過程流于形式,難以達到應有的立德樹人效果。
3.3 立德樹人教育主體缺失,單向性傳授特征明顯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也從立德樹人的機構組織、教育內容、教育實施和效果評價等各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立德樹人工作的主體,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嚴重不足,立德樹人教育必須依賴于受教育主體主觀認知的主動改變和構建;其次不同年齡段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主觀認知能力和構建能力都有巨大的差異,特別是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小學生的認知和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差異極為明顯,如果不加以區別的去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只會事倍功半,同時學校的教學活動又與紛繁復雜、多元變革的社會環境之間有較遠的距離;再次立德樹人教育應當是一種沉浸式的,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養成是教育,而在當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立德樹人教育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過多地表現為接收式教育、模式化教育,且德育形式化目標化。所以當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立德樹人教育和學生的立德樹人養成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
4 基礎教育階段立德樹人的實施路徑
4.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德樹人的根基
十八大以來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弘揚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旋律,從國家現代化建設目標、社會民主發展目標和公民基本道德目標三個層次闡明了中國當前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在教育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從國家發展、社會治理和個人理想三個層次對個體發展的價值目標和根本準則進行了定義,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來說必須以培養和造就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能夠將民族、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目標和公民個人的理想和目標相結合的優秀人才為根本教育任務,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實踐和養成必然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目標,也是立德樹人工作的有效實踐途徑。
4.2 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立德樹人
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全方位、全過程,多方參與,共同作用的系統性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社會和學校是最為重要的三個因素,立德樹人工作同樣需要三方共同參與。家庭教育是公民的第一課堂和原生課堂,父母以及身邊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和觀點會直接成為個體的模仿和學習對象,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對于個體優秀品德和習慣的養成至為重要;學校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領跑員,學校各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都是按照國家和教育部相關教育政策方針有計劃、有目標地有序組織和實施,個體的基礎性知識和認知以及絕大多數專業技能都是在校園里學習得到,學校的每一個實踐和學習環節都直接會影響到個體品德和才干的養成;社會實踐是個體鍛煉和強化在家庭、學校習得的各種品德認知的重要場所,良好的社會輿論、社會實踐和社會環境等是促進立德樹人工作成效的重要力量;同時,立德樹人是一種將外在的行為和認知規范、目標內化于個人基本價值體系的反復內外反饋的過程,每一個公民個體都是立德樹人的主體,需要個體在這一過程中積極選優棄劣,主動構建正確的個人道德體系,促進個人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整人格的養成。
總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協作是取得立德樹人工作成功的基礎,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深度融合,三方互為支撐、協同共進,共同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的立德樹人教育,才能真正讓高尚的品德內化于心,讓優秀的才干外化于行。
4.3 構建立德樹人評價及反饋機制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根本要求明確了學校的核心任務,但是在應試教育為主流特征的當今基礎教育階段,立德樹人在育人實踐中特征并不明顯,往往只是建立了若干立德樹人的活動、課程、目標、理想和評獎,如何來真正評價基礎教育領域立德樹人工作的優劣,以客觀可量化的方式來考核立德樹人工作還缺乏有效的抓手和著力點。現有評價體系往往過多地關注結果,且經常由于典型性反面道德事件使得學校德育成為眾矢之的。在當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移動互聯成為時代背景的情況下,立德樹人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依托移動互聯技術實現全過程數據采集,全程評測,從學校的每一次教育教學活動、課外實踐,實現全程、全員全方位思政,并對德育主體的日常實踐進行數字化考核;二是利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立德樹人評價考核大數據監測及預警模型;三是建立全流程評價及反饋機制,讓評測能夠直接反饋到立德樹人的每一個環節,形成評價→反饋→優化→評價的閉環;四是形成道德危機事件預警機制,通過立德樹人大數據檢測及預警模型,能夠及時預警學校及家庭教育單位不良的德育狀況,并且通過對個體品德行為數據分析能夠及時預警反面道德事件的發生。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榆林學院教育科研扶貧專項課題(項目編號:JKYFP02)
參考文獻
[1] 王嘉毅,張晉.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與現實要求[J].中國電化教育,2020(08):1-6,40.
[2] 劉學智,田雪.新時代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路向轉變[J].中國考試,2020(08):16-19,56.
[3] 李春玲. 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C].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336-338.
[4] 馮嬌嬌,李艷茹.“立德樹人”思想下對我國體育與德育發展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7):139-140,143.
[5] 李茹蕾.習近平關于立德樹人重要論述的研究[D].浙江大學,2020.
[6] 周全福.新時代“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教育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20(15):1.
[7] 龔彬.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必然性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0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