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嵐
摘 要: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我國對應用型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而且對人才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面臨新的選擇和機遇。筆者通過對“企業冠名+訂單式培養”校企協同育人現狀與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發現校企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與策略、教學管理、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協同育人 訂單式培養 冠名
一、職業院校校企協同育人現狀調查
(一)“冠名+訂單”模式實施現狀
校企協同育人在職業教育中,無論是對學校、學生,還是對企業,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采用這種育人方式能夠滿足三方各自的客觀需求。采用這種育人方式有利于實現 “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就業”的目標。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相對于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冠名+訂單”模式在校企雙方義務、責任和教學交流、就業安排等方面更加細化,也更加完善。
從具體實施來看,“冠名+訂單”模式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二)“冠名+訂單”模式成效
一是在“冠名+訂單”模式下,學校和企業在協同育人上的積極性明顯提升,而且學校、學生、企業各方對這種教育模式的期望值較高,學生由于有了明確的就業目標和職業規劃,在校期間學習更加積極努力。企業普遍反映“冠名+訂單”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明顯比普通學生更加適合企業需求,且其對崗位的適應能力更強,企業規范管理也更容易,這調動了學校、學生和企業的積極性。
二是“冠名+訂單”模式下,企業是結合自身崗位對人才的針對性要求,與職業院校協同培養最能滿足企業崗位要求的人才,而且在“冠名+訂單”模式下,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按照企業崗位要求進行專項培養,實現了“一對一教學”。不僅如此,冠名班的學生與企業之間簽訂用工協議,畢業后可直接上崗,這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人才需求。
三是“冠名+訂單”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校企雙方的資源優勢。在具體的教學中,學校師資隊伍能夠高效完成教學大綱范圍內的教學任務,企業則可以指派專業技術人員來學校進行指導,同時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還能夠共同指導學生的崗位實習。校企雙方協同育人所取得的成效,可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提升雙方知名度,這顯然是“雙贏”的局面。
(三)學生對“冠名+訂單”模式的滿意度
筆者對所在學校冠名班的在校學生以及已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進行了調查,通過學生滿意度來了解存在的問題。結果顯示,對“冠名+訂單”模式下的冠名班總體滿意度為78.99%;約77.31%的學生認為“冠名班就業與預期符合程度較高”;學生對“知識能力提升的預期滿意度”“在校期間教學內容安排的預期滿意度”“實習指導的滿意度”“與常規辦學相比的滿意度”“崗位工作能力提升的滿意度”等方面的評價較高,這說明對“冠名+訂單”模式,學生普遍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此外,學生對“個人素質提升”“學習過程的管理監控”等方面的滿意度也較高。
通過進一步調查分析發現,在“冠名+訂單”模式下,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素養、交際能力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學生崗位實習的過程管理與監督”“學生實習中與企業員工的交流溝通”“企業管理與學校學習的轉變與過渡”“實習內容與專業對口程度”等方面的滿意度相對較低,這說明這幾個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問題,需要進行優化設計。
(四)校企協同育人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冠名+訂單”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冠名+訂單”模式的“訂單計劃”還需進一步完善。實踐中發現,學校、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企業在實際操作中缺少人才教育培養方面的經驗,而且持續性的指導不夠,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與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冠名+訂單”的方案系統設計存在問題。在冠名班成立之初,學生的選擇通常是由學校單方面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參與度不夠,這也導致學生與企業需求不完全匹配。對學生學習的評估與考核缺少標準化設計,使得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崗位素養的考核存在缺陷。
三是“冠名+訂單”模式的培養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學生一般需要完成為期2~3年的學習,而且學習的過程是“先理論后實踐,最后崗位實習”,周期較長,容易受到企業經營風險變化、經營風格變化、人才需求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
四是人才培養的過程存在問題,比如學校或企業對“冠名+訂單”的理解存在差異,校企間的持續性溝通、應急性溝通不夠等,這些都會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五是在“冠名+訂單”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冠名班學生流失的現象。
二、優化“冠名+訂單”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建議
(一)完善“冠名+訂單”內容,提升學生滿意度
為確保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要在人才培養計劃中重點突出“職業素養”“職業生涯管理能力”“崗位任職能力”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還需要重視基礎類課程的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學校也需要結合企業性質和對人才的需求、學校教學條件等,在冠名班成立之前,就應該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各環節中學校和企業各自該承擔的教學責任,尤其是對于一些場地和條件要求較高的專業,企業應該提供必要的支持,進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
對于實習內容與專業對口問題,需要學校與企業對接,選擇企業對人才有持續性需求的崗位開設冠名班,并編制合適的校本教材來開展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教學,加強學校與企業間的溝通,及時掌握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情況,從而使冠名班學生的實習與專業對接。
對于實習期的管理監控,一方面,學校要派專職教師對學生的實習進行全過程監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對冠名班的學生實習期間的管理和監督負責,按照企業管理的方法對實習學生進行管理,并與學校指導教師及時溝通,以確保學生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實習。
(二)強化冠名班學生在校期間的企業化管理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校與企業應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采取企業化管理模式,讓學生能夠盡快適應企業環境,認識到期望與現實的差異,提前做好思想準備。
一是在校期間,冠名班的教學,應通過模擬企業經營的方法,讓學生在情境模擬中熟悉企業環境。比如,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和實習任務時,模擬企業項目或企業生產任務,引入小組競爭機制,讓學生在學校期間感受到崗位競爭。
二是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實習,讓學生去體驗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進而端正實習態度,擺正自己的位置,準確定位自己的期望值。
三是將企業的文化融入冠名班的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體驗企業文化,提升對企業的認同感。不僅如此,還應讓學生更多地參與企業人際交往,比如加入企業交流群,參加企業組織的各項文化活動等,同時也可給學生分發包含企業文化、企業發展等內容的資料,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和行業。
(三)完善校企雙向管理制度
企業要配合學校完成在校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訂和修訂,輔助班級做好企業化規范管理,并組織專家、專業技術人員開辦講座,同時還需要配合學校做好家長的溝通工作,讓家長也能夠了解和掌握冠名班教學開展情況。企業還可以為冠名班教學提供更多的行業資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并配合學校合理安排學生的實習工作和學習任務,更多關注學生生活。企業還應加大對冠名班學生的重視程度,提前與學生構建良好的溝通機制,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企業的關懷和需求,以及企業對學生發展的要求等。
學校應加強與企業合作,組織冠名班教師去企業學習和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需要進一步完善“冠名+訂單”模式,與企業制定專門針對冠名班的管理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用人需求及其變化情況,以便能夠及時調整教學。學校還應與企業保持溝通,制定標準化、科學化的考核制度,對教學進行實時監督與評估。不僅如此,學校還應從制度層面明確其在校企協同育人中的職責。
總之,職業院校“冠名+訂單”模式的順利落實需要校企加強溝通合作,制定完善的“冠名+訂單”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此外,學校還應加強對冠名班學生畢業后的跟蹤調查,及時了解學生就業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以及時解決問題和調整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心.校企協同育人視角下高職跨境電商“訂單式”人才培養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6).
[2]鄭淑玲,徐寶林.校企協同背景下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5(12).
[3]楊曉鳳.高職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5.
[4]許利娜,滕靜濤.跨境電商校企協同育人的優化路徑探微[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4).
[5]孫肖明,馮雪松,孟憲梅.校企合作企業冠名班建設的幾點思考——以吉林工商學院“禾豐班”為例[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5).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