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 楊帥 孟海英
【摘要】英文報刊的教學中,不僅包含許多有關西方國家歷史的內容,還有許多豐富的藝術課程。通過對英文報刊內容的閱讀,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英語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文化內容,并對英語國家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了解。通過尋找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英文報刊進行閱讀,逐漸對課程思政展開探索。本文通過對英文報刊閱讀在具體課程內容的實施進行研究,逐漸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關鍵詞】英語報刊閱讀;課程思政;改革
【作者簡介】劉曉云,楊帥,孟海英,河北師范大學。
前言
英語報刊閱讀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對英語報刊中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文章進行剪裁,并且在具體的課程中進行講解。教學內容有與各個國家政治有關聯的課題,還有牽扯各個地方經濟的相關內容,這些報刊中的內容不僅是真實存在的,還與真實的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教師把比較重要的新聞事件與各個地方的文化習俗進行有效結合,可以增加學生對其他地區文化的學習。
一、 英文報刊閱讀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大多數英文報刊中刊載的內容,都是與國外當下發生的事情有密切的關聯。許多報刊中刊載的文章,大多數涉及西方國家的相關文化,包括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還有這些國家目前的情況,以及國家的文化素養等相關內容。因此,把英文報刊中刊載的內容與閱讀教學進行結合,會給學生們灌輸許多西方國家對一些事物的想法與理念。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學生逐漸忽視中國從古到今的傳統歷史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學習意識逐漸降低。長久以來,很多學習英語專業的學生,在一些重要場合會用英語把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等內容,繪聲繪色地講出來,卻忽視了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學習英語專業的學生,并不是把英語語言的相關文化進行同化,而是要逐漸具備用英語相關的文化知識,把中國的思想文化進行有效傳播的能力,讓每一個外國人都可以明白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這種跨文化的人才還需要具備超強的國際視野,充滿中國情懷。因此,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應把英語報刊閱讀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相關的教學理念進行重新定位,逐漸培養出高素質、高品格的國際人才,把中國歷史文化以及中國先進的思想理念進行傳播。
二、 英文報刊閱讀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途徑
1.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的教學目標需要改革。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改革途徑,首先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改革。對于國際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圍繞學習各國的文化知識、開啟學生對事物思考的能力,以及優秀的文學素養等方面進行。同時,還要對每個學習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對跨地域文化的思維辨別能力,還需要各方面人文素養的相關合作,逐漸培養出國際型英語人才。那么每個英語專業的授課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第一,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對專業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并且掌握相關的技能。整個課程不僅需要把學生掌握的詞義面逐漸擴充,還需要增加學生的課外詞匯量,幫助學生逐漸掌握閱讀英文報刊的基本技巧,保證對閱讀的報刊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學習。第二,需要不斷培養學生對跨地域文化的思維辨別能力。比如,一些英文報刊中有關各個國家政治講解的部分,學生就需要清楚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背景,還有所關聯事件的主要情況,對這個政治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辨別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對各國文化的分析鑒賞水平。第三,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國際眼界,樹立正確的三觀,用客觀且全面發展的眼光看世界。
2.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模式需要改革。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需要對閱讀教學的模式進行改革。相關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把三點內容與課程思政模式進行結合。第一,授課教師在解學的過程中,需要把每個教學模塊中相關的思政內容進行有效結合。第二,需要從三個方面把思政點進行融入。首先是把每個與課程相對應的思政主體進行融入,其次是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與思政內容進行結合,最后要把所講的課程與現實中的真實事件進行融合。第三,在整個課程中有關思政的教學內容,需要貫穿整堂課的全過程,不僅要在課堂開始之前明確講出與思政有關的教學材料,還需要在教課的過程中,以及課堂結束之后。比如,相關的授課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教學模塊進行總結,根據每個模塊的教學內容設置一個思政主題,然后把問題的相關內容與現實問題進行結合。并且,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設計中,逐漸引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用說英語的形式,把提出的問題進行辨析,闡述自己對這門課程的主要觀點,以及對所處立場的表達等。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思維辨別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3.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內容需要重新整合。針對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相關教學內容需要進行有效整合。每名授課教師要逐漸改變過去傳統的單元教學方式,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與中國文化知識,還有中國先進的理念進行有效整合。這種教學方式與教育的模塊進行融合,比如可以把教材中的教學模塊分為個人的思考層面、社會的整體看法以及國家的主要發展思路,用這三個模塊把不同的主體內容進行帶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把所講述的主體和出現的新鮮詞匯,以及對整個報刊內容的理解進行整理,建立一個有效的思政點。并且,教師對思政點進行深入分析的時候,所有增加的思政元素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與此同時,授課教師不論選擇哪一種英語報刊作為教學的教材,報刊中的內容與互聯網中的內容相比,都存在一些滯后性。因此,授課教師在整理教材的時候,可以把電子新聞或者一些時事新聞的內容與思政進行有效結合,尤其是時事新聞中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素材,可以增加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與欲望。教師在不斷引導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多方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質,增加學生對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
4.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過程需要調節。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改革,閱讀教學的過程需要進行不斷調節。對于上文中有關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環環相扣。首先在課前,授課教師可以運用驅動的教學方法,借助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在課堂正式開始授課之前,給每個學生發送一些與所講內容相關的時事新聞,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報刊文章。學生可以在觀看這些內容的時候,把一些重要的事件信息進行記錄,并且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查找,找出事件發生的具體情況,還有發生這個事件的文化背景。學生在觀看時事視頻之后,可以寫出一些簡短的英文句子,把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進行記錄。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把學生觀看過的時事新聞視頻,與思政內容進行融合,講解與思政內容相關的衍生詞,幫助學生對生詞的理解。把相關的語言進行擴展之后,教師要把與思政相關的內容進行引入,對學生提出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引起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注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了解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推理。在課后休息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平臺,提出一些關于思維辨別能力的問題,要求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選擇自己的觀點,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深入分析和講解。
5.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評價方式需要提高。在進行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整堂課的教學評價方式,也加以改進。過去的教學評價多數是針對學生的語言知識還有一些閱讀技能進行考察。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學生的思維也有明顯的跳躍。因此,在具體的課程評價中,需要加入對學生思維辨別能力的考核,以及對每個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進行考核。想培養一個具有清楚思維辨別能力,并且綜合文化素養比較高的全方面人才,需要一定程度的積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因此,在進行課程評價的時候,對于整個授課過程的評價要比結果評價的比例高一些,逐漸培養學生往全面發展的方向走,同時還要對整個評價過程進行監督。同時,對于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評價學生的思維辨別能力和整體素養,這是整個教學評價中的難點。因此,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需要設計一些考驗學生思維的問題,并且對學生的回答思路、闡述的觀點和辨別問題的思路進行記錄,從多個方面分析學生的整體素質。
結語
綜上所述,把英文報刊中包含的各個國家的文化信息進行整理,并且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完美結合,可以培養學生整體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對各國文化的辨別能力抓緊提高。并且,在具體的實踐課程中,幫助學生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其他國家發展歷史有深入了解,擴大學生對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張玉嵐.“課程思政”與教師黨員隊伍建設協同發展的路徑探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36-38.
[2]朱曉晗.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課程思政”融入初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6):140-142,151.
[3]王順曄,楊志芳,王彥華等.國內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及對策分析[J].高教學刊,2020(36):193-196.
[4]范菲.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新時代傳媒藝術類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新要求[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 (12):184-186.
[5]孫秀莉.課程思政理念與高職英語翻譯教學融合探究[J].作家天地,2020(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