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普及,傳統的學習邊界已被打破,教室不在限于學校,學習方式趨于多元化,混合式學習已經非常受老師、學生與家長的喜愛,所以無形中對現行的課堂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課堂;模式;學生;學習
【作者簡介】盧曉娟,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第四中學。
引言
學校的主業是教學,教學的重心在課堂,課堂的核心是思維。英語課堂是培養和落實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陣地,從而課堂學習一直是老師和教育管理者不斷思索的“新”問題。
一、 有情景、有情境
情景是知識的出生地和生長地,情景使得知識充滿生命力,而不再是簡單的字母符號;情景也是知識習得的過程和載體,而不再是傳統、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情景也是一種場域、一種平臺,它能夠起到感染學生,增強教師親和力,拉近師生關系,調動學生原有認知,激發學習欲望和內驅力的作用。好的情景能夠完全使學生進入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最終達到師與生的高度融合,教和學的完全匹配。這種情景來自對教材的透徹研究,來自對學情的精準把握,也來自對課堂靈活的駕馭和調控,是教師長期的仔細觀察,不斷的厚積薄發,不斷的反思感悟的結果。換句話說,這需要教師教育的情懷,需要教師教學的智慧,更需要教師對課堂學習的專注與熱愛。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是這樣的道理。“一張畫勝過千句話”,情景會形成畫面感,帶有畫面感的英語知識記憶時有趣,記憶后牢固。
二、有思維、有問題
思維是課堂的靈魂。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等是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素養。有思維含量的課堂,正是現在課堂教學改革的焦點和目標。有思維的課堂就是有問題的課堂,問題才能引發學生思考,啟動學生思維。現在的考試已經從過去的考知識轉移到考能力,從過去考查解答問題轉移到解決問題。考查能力及解決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共同指向思維。恰恰現在課堂上,特別是英語課堂受傳統觀念——英語學習就是記憶的嚴重影響,所缺的正是學生思考、思維的習慣,正是教師對學生思維型課堂的研究。現在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得到重視,英語課堂中問題的影子雖有,但數量不足。另外,問題大都是單一的,都是表層化的,未能引發學生深層思考。同時在課堂生成上,在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過渡上,教師把握的不是非常到位,未能通過提出很好的問題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去動腦思考,只是生硬的純英語知識講解,因而只有被動地灌輸,而無主動地吸收。要打造有思維的英語課堂,就需要教師慣于提出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提出分析性的問題,提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體現在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教學設計上面,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和使用要更加具有準確性、技巧性和針對性,這樣學生就有可能成為高水平的提問者和質疑者。學生主動發問的過程,伴隨著主動探究,創造能力在不經意間養成。好的思維型課堂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激發思維的問題要有連續性和深度。不能質問“對不對,好不好”;問題提出來后,學生“思考了”,而最終老師一個人說出了答案。如果這樣的話,課堂永遠只停留在知識層面,課堂教學也未能真正關注人,那么學生的學生能力,學習的主動性就不能得到提升。
三、有評價、有反饋
杜威曾說過“我們并不是從經歷中獲得,而是從經歷的反饋中獲得”。反饋不僅是從過去的學習經歷提煉和利用,還將使用新的情境或認知解決新的問題,所以說反饋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反饋與評價的英語課堂,就是無要求、無標準、無目標的自由式課堂,沒有反饋與評價的英語學習,就如同我們一直只知洗臉,而永遠不知照鏡子,總是難以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所以是盲目的,隨意的,是極端的自由主義。新的英語課堂教學理念,提倡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要在課堂上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就必須以小組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教育基礎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過去單一、被動、陳舊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形式教與學是這一方式得以落實的有效載體,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它能夠使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得到鍛煉機會。這雖然改變了教育學的傳統模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活躍了英語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心靈,減少了教的束縛,增加了學的自主性,靈活性,但是諸多的英語課堂小組教與學只有活動的“形”,而沒有活動的“魂”。要使小組教與學達到高效,就要有明確的課堂要求與評價反饋,但評價和反饋存在三方面的問題:其一,課堂上可能叫一個或幾個學生爬黑板,做題實踐等,但恰恰忽視了對下面學生的要求。他們沒有被選上,沒有被老師給予機會,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要么是按照被叫到的同學要求來做,要么干其他的事情,沒有明確的要求。這樣這些學生可能處于自由狀態,浪費課堂時間不說,慢慢地就會不主動去參與課堂活動,就會變的偷懶懈怠。其二,對于小組活動過程和成果的評價,英語課堂上往往只有老師一個人的“評價”,即“一個人說了算”,而全體學生,小組內、小組之間的成員參與的評價相對比較少,甚至沒有。只有老師自己單一的評價與反饋,不能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展示,英語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渠道被無情地堵死,學生沒有了權利,沒有了機會,也沒有空間,特別是自己的思維、思考不能得到外顯。這樣的英語學習是被動的,從而學生體會不到主人翁的意識。小組活動,幾個學生湊到一起,面對面坐到一起,但在課堂活動中,仍然是各執其事。相互合作,相互討論的人少之又少。高效合作的小組要有共同的目標,明確的小組分工,科學的合作流程,健全的機制建設,有效的小組評價。最終小組活動結束后,只有英語老師的評價,而沒有學生的評價,也沒有學生之間對小組活動成果的交流、分享,這樣做只是為了建小組而建小組,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也未能形成“閉環”。沒有評價就沒有區別,沒有區別就沒有動力。采用交流研討式評價,展示性評價,小組綜合評價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與他人在活動中的參與度,與他人的合作狀態,綜合能力表現以及活動成果的表達等,重視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學習興趣和生活、學習、交往習慣的評價,評價不能是模糊的,必須是精準的,使得評價成為促進學習活動的工具。其三,不引導學生自評,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適當反思,當然評價反饋還包括學生本人對自己英語學習的反觀、反思。因而可以說學生對自己英語學習的評價與反饋,就是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反思、評判。反觀、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成就、快樂和喜悅,反觀、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成果,才能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才能清楚自己學習的狀態,因而英語學習的目標性更加明確,方法更加具有針對性,效率更高。
四、有生活、有文化
有人曾說,“教育不只是考試,更多的應是生活”。知識來源于生活,抽象化的知識形成了文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而可以說,生活是知識的根,文化是知識的魂。在英語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善于用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教學的起點,組織自己的教學。貼近生活的英語知識,才能喚起學生內心對知識的認知感,這樣學生便樂于得知其英語知識新的變化,學生才有英語學習欲望,才會覺得英語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也與英語學習密不可分。從而英語學習不再單調乏味,在學生的意識當中就會形成: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
這里說的英語課堂有文化,是指在教學設計中,在課堂實施當中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英語課堂的文化元素。通過課堂渠道,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世界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如人教版九年級Unit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 ”35頁 閱讀文章“The Difficult Search for American Produts in the US”和38頁閱讀文章“Beauty in Common Things”涉及中國制造和中國傳統文化。學習這兩篇文章時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和知識點的學習的層面,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創建和本節課相關的、強烈的文化場域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中國的強大和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特別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信息與智能時代,對本國文化的保護就更顯得重要。看似一堂課,其背后要超越知識的時空觀,要重構學生歷史的價值觀。課堂上選取的教學材料,要能與學生的學習銜接,要能與當代的社會科技等發展情況連接,這樣課堂不僅僅是看一看,更多的應該是激發、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課堂既要對接傳統,也要連接未來。
五、有生命、有感悟
課堂模式的改變源于課堂理念的變化,新的教育教學觀要求教育要從過去的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人。關注人、以人為本是教育初衷。這就要求英語課堂教學不能始終上演教案劇,程式化;不注重英語課堂動態的生成與學生的心理情感變化,只求正確答案,只管進度和課時的完成。英語課堂上老師的講和教與學生的學沒有完全地融入、匹配,老師對課的理解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是照英語教材上課,憑感覺和經驗講課,沒有完全考慮到學生的性格,意志,習慣和個性傾向性,更沒有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品質等軟性因素。整個英語課堂學生只是學習了知識,練就了一定的能力,但重要的是學生積極良好的學習體驗沒有形成,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愿望沒有被激發。感悟,指的是學生與所學知識的熟悉度即真正的聯系。英語課堂上,老師往往不關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的基礎,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原有知識的儲備是教學的起點和支點。在英語課堂中,老師也未能從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內心;沒能起到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品質,強化目標與價值意識的作用。知識仍然是“知識”,原本在課本上,只是被挪到筆記本上而已,只是簡單的位移,沒有真正觸動學生心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