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陳江艷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2)
關于什么是教育?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是這樣說的:“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師被人們比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同時,還有一個職業也是以心靈為工作對象的,那就是心理咨詢師。
既然這兩份職業有著相同的部分,那么,將心理咨詢原理應用到大學教學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圖1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
圖1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的社會發展理論,該理論把個體一生人格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第五階段——兩性期(12-20周歲)恰好涵蓋了大學生,該階段個體的發展主題是自我意識和自我角色的形成[2]。
在這一階段,個體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思考,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自己。同時,逐漸疏遠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系中解脫出來,與以同伴為代表的他人建立各種社會關系,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感,也識別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與差異。
個體在這一階段,特別需要一種安全、尊重、接納、包容的人文環境鼓勵和支持個體去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和探索,積累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是完成這一階段人生主題最主要的途徑。
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是不謀而合的,學習專業知識可以劃歸為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高級的需要是建立在較低級的需要——安全、尊重、歸屬得到滿足的前提之下的,圖2很好地說明了它們的層級關系[3]。

圖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大學教學不同于中小學,大學的專業課知識體系更為復雜、課時安排更為緊湊,大學專業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啟發和答疑解惑,而不像中小學教師那樣手把手地細致教學。大學教師更為關鍵的地方在于解答學生經過自主思考和探索以后的疑惑,這就要求學生有更高的自主學習精神和探索意識。
根據心理咨詢客體關系學派的基本理論和實證研究,學生和學習的關系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師生關系的影響,這一結論用一個成語可以概括為“愛屋及烏”,因此,師生之間建立真正平等和諧的支持性關系,營造一個尊重、接納、包容的課堂環境是有助于學生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4]。
作為一名有著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和心理咨詢受訓背景的機械專業教師,作者有意識地將心理咨詢的原理應用和貫穿到教學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可見的效果,現舉例如下。
1.第一次課除了自我介紹,點名認識每個同學,說明所授課程的地位等傳統內容外,詳細說明本課程評價標準、紀律要求的細則,并以開放的態度鼓勵大家討論以后確認。如果有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首先耐心聽完學生的發言和根據,然后肯定這位同學敢于質疑老師權威的勇氣,最后詳細解答和說明這樣設置的緣由。
解析:借用首因效應,以這樣一種方式表明教師是開放和包容的,課堂是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從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有各種想法,盡管有的想法可能不合理,但表達這些想法并不會受到打壓和批評,想到任何東西本身沒有問題,具體能不能實施可以提出來討論,師生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就一個共同的主題理性地探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和尊重,促進他們自我意識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2.對待考勤,給予一定的寬容,在第一次課上作者通常會這樣說:“我知道大家現在的年齡段有時候會出現比較大的情緒波動,在這種狀況下別說集中注意力搞學習了,打王者榮耀和刺激戰場都不香了,關鍵這還不是一個可以找輔導員開事假或病假條的理由,所以我每學期允許大家有一次無理由請假的權力。”
解析:這樣處理考勤,一方面表明教師對學生狀態的理解和關照,同時允許學生在教學規則下有一定的彈性和空間調整自己的情緒,看到這里,可能有讀者會擔心,學生故意不來怎么辦?就作者兩年來實踐的結果和與其他專業課老師考勤的對比來看,學生缺勤的情況并沒有因此出現顯著差異,與此同時,作者明顯感到學生會特別慎重的使用這一權力——真正需要請假的時候會專門提前通過QQ等方式進行說明和確認。
3.對于作業,一部分由教師批閱,另一部分交由學生自己批閱。
解析:放權給學生,表示對學生的信任,借由學生的超我來完成自我監督和自覺學習。
圖3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示意圖,根據該理論,人格可以被簡略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是各種欲望、動機等心理動力的源泉,超我是內化了的社會規則和道德良心,自我就是通常可見的一個人的狀態,三者平衡,個體的內在就穩固和健康。這樣安排作業有助于促進學生人格的整合。
看到這里,可能有讀者會擔心,學生故意抄作業怎么辦?就作者實踐的效果來看,往往第一次習題批改和習題課講解后,當學生發現老師言行一致以后,多數學生開始按照要求自己先寫然后對照答案批改后訂正,不懂的會詢問教師。更有同學私下里找到我主動承認第一次作業是抄襲的。通過這樣的環節設置,無形中也觸動了學生,以不言之教教導他們做一個誠信的人。

圖3 精神分析學派人格結構示意圖
4.用“我講清楚了沒有?”替代“大家聽懂了沒有?”
解析:通常教師教學過程中,講授完一段內容,會問大家是不是聽懂了,大學生所在的年齡段比較在乎面子和尊嚴,在這種情景中如果真的沒聽懂也不好意思當眾發問,因為會顯得自己沒有認真聽講。事實上,人集中注意力是有時間起伏的,在現階段大學的教學特點下,存在若干知識點上課時沒有聽懂本身很正常,通過這種詢問方式的改變,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因為“并不是自己沒聽懂而是教師沒有講清楚”,當有學生提出來的時候,進一步耐心詢問“我哪里沒有講清楚”——在照顧到學生尊嚴的同時,完成答疑解惑的互動交流。
將心理咨詢原理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作者的主觀感受是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對批評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態度更好;對于受到贊美和表揚的欣喜程度更高。
類似于本文展示的將心理咨詢應用到教育教學中的細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探索、實踐和總結。
此外,因為受到研究條件和方法的局限,暫時還無法將應用效果進行量化評價和對比分析,有待于繼續琢磨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