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嬋
摘 要:隨著國內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也在大刀闊斧地進行。課外作業是對課上教學的有效延伸,是課堂學習的鞏固和深化,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手段。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來說,學生通過作業可以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了解自己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對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的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外作業
一、 引言
語文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新課標重新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審視了新課程目標的設計。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外作業設置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更要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讓學生通過豐富多種的作業形式,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的要求
(一)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為,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作為中國的母語,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載體,是傳達思想感情,進行實際生活社交的工具。新課標中要求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要既要重視最基本語文知識技能的積累,也要將滿足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將語文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價值觀上都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在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形式上和內容上也要多樣化,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技能,關注和尊敬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通過相互的合作、創造性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獲得體驗情感。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設計小學語文課外作業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在語文課外作業設計中要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合作性,使課外作業內容方式都能體現有實效和有目的的合作,保持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促進自主學習多元思考能力的發展,最終使學生成為和諧全面發展的人。
(三)重視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方式
語文源于實際生活,又要為實際生活服務,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需要在大量豐富多彩的實踐生活中領悟到,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時,除了課本知識的積累外,要運用語文學科的規律和特點,將作業內容與完成作業的方式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參與的過程,培養學生搜集問題以及實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知。
(四)強調評價主體和方式的多元
語文中的任何評價方式的目標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完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最終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感受。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語文課外作業進行評價時,要創新評價方式,體現出課外作業評價主體和方式的多樣性,要讓教師、學生和家長參與進來。要對課外作業過程中出現的知識技能、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等給予客觀、全面和合理積極的評價,教師評語以贊揚和鼓勵為主,不宜采用消極的語言,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三、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的優化策略
(一)確立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新理念
首先,要具備科學性。教師要對教學材料有科學深刻的解讀,設計作業要突出重點;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設計課外作業要對作業難度和作業量進行科學的分層;課外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也應該是科學的,設計新穎的作業形式更受學生歡迎,作業設計形式要多樣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興趣。
其次,要具備目的性。教師應該以新課標為基礎,結合教學進度和學生實際水平,認真研讀新課標和鉆研課本教材,明確課程目標、學段的目標,每單元和每一課的教學目的。教師布置作業時,應交代作業的目的,不能簡單地從教材上、參考書上隨意地布置作業。教師可以圍繞學生不易掌握的重點和難點開始進行課外作業作設計,提升學生學習能為,以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為前提,重質輕量,精心設計題目,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查缺補漏,鞏固知識點,避免使學生陷入“題海戰術”的苦海,提髙學生課外作業的實效。
最后,要具備生活性。語文學習是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系的,不是脫離實際生活單純的抄抄寫寫,而要從不同方面與生活連接,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時,將課外作業與校外生活相聯系,充分利用實際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使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直接經驗轉化成存在于腦中的間接知識經驗,學會語文、理解語文、使用語文,幫助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提倡作業內容設計的多樣性,注重作業的實踐性與綜合性
在課外作業的設計中,首先要注意作業的實踐性。教師作業設計要體現“知與行結合”的特點,加強作業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系,注重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內容,提供實踐的素材,讓學生通過演繹、繪畫或者扮演角色(小導游、小游客等)方式,經過模仿情景體驗,運用積累知識,獲得能力。如教完《黃果樹瀑布》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扮演游客的方式,模仿《黃果樹瀑布》的寫作方式,嘗試介紹一個你曾經去過的景點,這樣通過實踐性作業,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堂所學知識結合,促進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的提高。其次,重視朗讀、復述和背誦,朗讀、復述和背誦都是訓練學生的運用語文能力方式,要創造性地通過朗讀、復述和背誦等作業方式,發展積累學生的能力。如學完《清平樂·村居》后,要求學生自己收集有關辛棄疾的詩詞,布置一個辛棄疾研討會的課外作業。學完《林沖棒打洪教頭》后,可以通過演說,以施耐庵的角度介紹林沖等人物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