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幾張圖片刷爆朋友圈,圖片中,有的人邊騎自行車邊看書,有的人在宿舍床上鋪滿了一摞摞的書,有的人坐在車上抱著電腦寫論文……這些名校學霸拼命學習的程度震驚了一眾“凡人”,隨后,“清華卷王”成為一個網絡熱梗,被網友廣泛使用。“內卷”一詞也隨之流行,人們甚至喜歡在網絡上這樣打招呼:“今天你‘卷了嗎?”
不知道身處高中校園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了這場“內卷化”浪潮?
一、萬物皆可“卷”
“互聯網行業‘卷得也太嚴重了吧?”
“連幼兒園教育也開始‘卷了嗎?”
“高考生的‘卷才是最可怕的!”
……
雖然“內卷”這個詞走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關于它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甚至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人們漸漸發現,“內卷”不只發生在大學生中間,各行各業,有人的地方,有競爭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現“內卷”,因此不禁感慨萬物皆可“卷”!
既然它無處不在,我們不妨好好認識它。
1.“內卷”的本義
1986年,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提到的概念“involution”被翻譯為“內卷”或“內卷化”。盡管后面作者在他的論著中將此概念翻譯為“過密化”,然而被大眾所接受并廣泛流傳的仍是“內卷”或“內卷化”。
它是指沒有發展、不斷重復的簡單再生產的農業現象,后來被賦予更多的概括含義,研究者以此來概括中國農業生產、國有企業生產、政治制度,以及學術研究等領域出現的“沒有發展的增長”現象。
2.“內卷”如今的含義
“內卷”一詞在網絡上意外走紅后,被用來形容非理性的內部競爭、內部消耗、停滯不前,僅有量變而沒有質變的現象。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可以納入“內卷”的范疇之中。
3.“內卷”無處不在
某幼兒園家長:家長們都在微信群里討論暑假給小孩報什么興趣班,鋼琴、舞蹈、繪畫、圍棋……我本來覺得孩子太小,沒必要報興趣班的,但是看到大部分家長都報班了,我就決定給自己小孩也報一個。后來又有家長擔心小孩學不會,干脆就報兩個班,這樣總能學會一個。所以別的家長也跟著報了兩個,甚至三個班……雖然我覺得興趣班的價格有點貴,但是最后還是咬咬牙報了兩個班,希望別家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能有。
某高三學生:我們每天晚上差不多十點才下晚自習回到宿舍,每次洗漱完想好好休息的時候,總會發現有的同學躲在被子里看書,有的同學躲在廁所里看書,想到他們中有的人成績比我好還這么拼,我就焦慮得睡不著。再后來,我干脆加入他們。一開始我看到十一點半就去睡覺,但隨著高考臨近,有些同學看書看到了十二點,甚至一點,我雖然感覺很累,也只得撐到一點。即使之前考得比我好的同學最后還是比我多考了幾分,我也不得不加入這樣的競爭中,畢竟別人都在學習,自己也睡不著。
某大學生:在“多本證書好就業”的說法的影響下,身邊很多同學從大一就開始積極看書考證。我們專業的要求只是考全國大學英語四級和全國計算機二級,但這兩個證書遠遠無法滿足大家,同學們還會努力考全國大學英語六級、普通話二級甲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等各種證。在這樣的壓力下,即使我覺得有些證書跟我們以后的就業沒有關系,而且備考還會占用我們專業課學習的時間,我也不得不走上考證的道路,除了以上說的,我甚至還考了一個救助救護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