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
高三時,班上最好的朋友就坐在我的斜后方,雖然隔了一條過道,但這并不妨礙我稍稍偏過頭就能和她交流。在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下,有好朋友的陪伴無疑是一種幸運。
可是,高考壓力所引發的競爭意識可以在任何互為對手的同伴間產生,哪怕是親密朋友間也不例外。每一次成績與排名都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場需要爭搶名額與資源的戰爭。因此,我和她之間或相互觀察,或暗自較勁,在這樣一轉頭滿是彼此的視野中,競爭若隱若現。
每天中午下課鈴響起,她不會跟其他同學一樣立馬收拾書包回去,而是會繼續坐在位置上寫一會兒上午課堂留下的作業。我看到她這樣,自己也不會立刻去食堂吃飯,同樣在位置上算算寫寫。待同學們走完,教室中只剩下我倆伏案的身影和窸窸窣窣寫字的聲音。我一邊寫作業,一邊偶爾用余光看她。她坐得筆直,高馬尾靜靜垂下,專注寫題。只用一兩眼,我就會收一收心中的浮躁,繼續瘋狂刷題。總之,我常常跟隨她的腳步踏出教室門,看十月秋風鋪一地銀杏,滿面清爽。
競爭是相互的,關注也是相互的。我后來才知道,在我默默關注她,向她學習的時候,她也在關注著我,暗暗跟我較勁。一場緊張的測驗過后,她自然地談及自己對我的關注:“你做得好快呀,我第一面還沒有做完就看到你已經翻頁了……”自習課后趴在欄桿短暫休息時,她會跟我說:“我看你上節課做了數學作業,我有道題想不出來,你呢?”我也會因為自己有題目解不出,拿過她的答案,先壓在書本下,自己反復思考演算,推敲出更精妙的方法,再對照她的答案。后來,四月槐香彌漫,體育課也成了默認的戶外自習課,我們約定好拿相同的作業在學校銀杏樹下的石凳上奮筆疾書。我去看她有沒有比我答得更快,她也湊過來看我的演算步驟,目光對視然后會心一笑。
高考時命運般的巧合,她和我分到了同一個考場,連位置安排也和在學校教室的相似。后來她說她考試的時候為我捏了把汗,因為看到我還剩四十五分鐘的時候還沒有翻頁寫作文。就算是在緊張的考場上,我們也習慣了互相關注,互相賽跑,又互相在心里幫助對方。
我們如今遠隔千里,“內卷”在大學校園里愈演愈烈,我不禁回想起高中生涯,我和她也是被“卷”進了這種競爭中,有攀比,有較勁,但更有互相促進。當時,因為看到對方都很拼,所以自己認為簡單的題目做多少遍都不為過,付出的時間再多也不為過,懷揣小心思默默關注對方的學習進度,這些都是所謂的“內卷”引起的,但也是競爭壓力下的一種進步動力,更是一種督促和陪伴。誰說“內卷”就一定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定是壓力倍增,令人窒息的呢?你可以主動選擇“卷”到惡性競爭里,也可以主動“卷”到良性競爭里,相信我,良好的競爭關系會讓你受益無窮。
《求學》點津:
“內卷”可能貫穿于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高三或許只是一個演練場,被“卷”入的只是考大學這件事。而到了大學,被“卷”入的事會更多,績點、升學、求職、人際交往等。我們要提前做好進入更大的“內卷化”環境的準備,注意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1.選擇。大學畢業后是繼續升學還是求職?這是每一位大學生需要面臨的最大的選擇,選擇不同,努
力 的方向就不同,競爭對手也不同。當然選擇還需要細化,比如考哪個學校,求職目標是哪里,等等。選擇越細化,方向越明確,你心里的假想敵越少,你也就越不會被別人影響。
2.時間安排。大學的時間相對自由,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宿舍的人在同一時間段做的事都不一樣,有的在學習,有的在追劇,有的出去實習……合理安排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不要輕易被別人左右。
3.社交。從高中相對單調的生活開始步入大學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們難免放開自己,什么事、什么人都想接觸。但過一段時間就會明白,有些社交是無益于我們的,只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倍感壓力,所以要減少無效社交,提升社交質量,把時間放在對的人和事身上。
大學的生活很豐富,我們將遇到的問題也會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注意事項,我們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總之,要明確一點:認清自己的目標和實力,做與之相符的事。相信經過高三演練的大家,能在大學里機智應對“內卷”,有所追求,有所收獲。
“內卷”說得簡單點,就是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競爭,不是“內卷”讓我們的競爭更激烈,而是我們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引發了“內卷”。所以不要總覺得我們被“內卷”裹挾著,跳出這個思維,或對它視而不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節奏繼續生活,或把它轉化成一種前進的動力,奮勇前行。把決定權交給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