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鍵
查漏補缺,顧名思義,即查找漏洞、填補空缺。到了現在這個時間節點,筆者建議同學們對知識網絡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查漏補缺,讓其更加完整。
只有對基礎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形成知識網絡,從一個知識點鏈接到另一個知識點,知識點之間相互融合,才能在做題中事半功倍。而學會查漏補缺也需要技巧,筆者給同學們總結了幾種有效的查漏補缺的方法。
一、 習題補缺法
同學們平時所做的練習題中蘊藏著大量知識點,如果同學們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還比較模糊,就需要重視起來,將知識點填補進空缺的知識網絡里,這樣才能有備無患。以下題為例:
【例1】(2020年新課標全國卷I)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
A. 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
B.? 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
C. 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D. 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
【學生答案】A
【分析】同學們在做歷史選擇題時,一般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直選法,即題中所表述的內容正是你熟悉的,同學們依靠自己熟練的基礎知識便可直接選出正確答案。第二種:排除法,由于出題范圍超過了自己的認知,同學們基本只能依靠排除法反推出答案。但問題也很明顯,直選法與排除法都要求同學們擁有熟練的、全面的基礎知識才能選出正確答案。如果有知識漏洞,這兩種方法可能都無法發揮作用。
本題同學們容易錯選A選項。看題意,國營制藥廠被私人承包了,是不是就是國企變私企了?那么國企變私企是不是就應該是市場經濟了?按照這個思路,A選項好像就是正確答案了。
【查漏補缺】在本題中,材料直接說明是1983年,而1983年正是同學們在學習中容易漏掉的一個年份。如果適時查漏補缺,同學們就會知道在綱要上的第二十八課改革開放進程這個子目中,教材明確說明:到1983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原則,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可以直接得出正確答案D選項。
為何同學們容易錯選A 選項?因為同學們遺漏了市場經濟開始的時間點,發展市場經濟是從1992年開始的,所以A選項錯誤。再看B選項,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得到解決”屬于典型的絕對化表述,一般不選,所以B選項排除。再看C選項,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分析題目,制藥廠被承包的意思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材料不能體現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這與同學們在書店租書相似,同學們只有書本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能認為書被你租了它就是你的了。所以正確答案為D選項。
從本題可以看出,題目包含了一個明確的時間點1983年,這需要同學們熟悉這個時間點所發生的事件才能選出正確答案;而題目也暗含了一個隱性知識點——市場經濟開始的時間1992年,如果同學們對此不熟悉,就容易僅憑材料信息選錯答案。這就需要同學們對整個習題進行挖掘,查找自己缺漏的知識點。
二、關鍵詞回憶法
關鍵詞回憶法,其實就是將教材內容濃縮為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然后依靠關鍵詞回憶教材內容以至最后記憶的方法。
以統編新版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例。本課下共三個子目: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與文化遺存;二、從部落到國家;三、商和西周。第一個子目石器時代的古人類與文化遺存下的重要內容有哪些?
1.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古人類文化遺存代表: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以及距今70萬年到距今20萬年的北京人,他們過著漁獵和采集生活,會用火。
2.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人類文化遺存及代表: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水稻,養蠶繅絲)。
3.新石器時代晚期代表: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出土玉器,出現祭壇神廟,并且此時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明顯。
從羅列出來的內容可以看到,重要內容較多,全部寫出來會花費不少時間。那么應該如何呈現以上的眾多內容?筆者認為用三五個字概括即可,而最詳細的重要內容可以不寫,因為考試通常只提供關鍵詞,需要同學們自己通過回憶來提取具體內容再找出正確答案。
從教材可知,第二個子目部落到國家為:一、堯舜禹;二、夏朝。那么商和西周呢?商只需列出甲骨文與青銅器,西周為分封制與宗法制。如圖:
第一課的內容就用關鍵詞全部總結出來了,用關鍵詞回憶法來記憶,本課的知識脈絡變得清晰。不過需要注意,每一課的關鍵詞只做到第三層,每層只列關鍵詞,具體的重點內容則不呈現。每次羅列之后,同學們再對比教材內容,看自己總結得是否完整,若還不完整,仔細分析自己容易對哪類知識點認識不全,可把此類知識點列為重點漏洞,加深記憶。以下題為例:
【例2】(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III,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A.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D.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改變
【學生答案】D
【分析】閱讀材料可知,關鍵詞為青銅器、銘文,一想到青銅器,就想到九鼎,天子才有九鼎,鼎是什么?鼎是禮器,其功用一直比較固定。通過查漏補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課商和西周子目,教材里明確指出:商和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再結合教材里西周何尊出現“最早的中國”一詞,以及材料里青銅器銘文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我們很容易推斷出商周朝青銅器重視歷史傳承,而不是功用發生改變。
三、異同總結法
異同總結法就是指將教材上相似的知識點從每一個相關課程的內容中總結出來,區分其異同,在區分的時候檢驗自身對相似的知識點是否有遺漏。比如中國古代中央官制,雖然各個朝代機構設置不同,但都同屬于中央官制范疇,可以進行對比總結;同學們有可能熟悉三省六部,但總結到二府三司時就比較陌生,那么二府三司這個知識點所涵蓋的內容就可以適時地進行查漏補缺。再比如兩次世界大戰、三次科技革命等,都可以進行異同總結以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以高考歷史小作文題為例:
【例3】(2017年全國卷II,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鐘表的演變
古代 日晷被稱為“最早的鐘表”,是古代比較普遍使用的計時工具。
中世紀末期 機械鐘在西歐流行,最初的機械鐘只有時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游絲,鐘的精確度提高,制造出懷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鐘表價格昂貴,屬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國社會各個階層都擁有了鐘表。
20世紀初 原為女性裝飾品的手表逐漸為男性所接受,在戶外運動、駕駛汽車時都可佩戴。
20世紀50年代 根據原子物理學原理制造出原子鐘,精度可以達到每100萬年誤差1秒。
21世紀初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具有計時、信息處理、導航、監測等多種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現。
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2分)
學生易提出如下論題:
1.鐘表的發展
2.鐘表的變化
3.鐘表的歷史
……
【分析】閱讀材料可發現,這些論題都比較片面,因為這些論題只是材料標題“鐘表的演變”的簡單轉換,“換詞不換藥”。歷史的小作文題所給的材料一般要求學生能從表象看到更深層次的含義,如果論題浮于表面,那么所闡述的內容就抓不住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查漏補缺】分析材料左右互相對應的內容,并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課可知,近代早期,伽利略是近代科學興起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外1850年前后至21世紀初正是近現代三次科技革命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這說明科技進步推動了鐘表的演變。
古代對應的內容:日晷被稱為“最早的鐘表”,是古代比較普遍使用的計時工具。鐘表按常理而言的確是計時工具。再看21世紀初對應的內容:具有計時、信息處理、導航、監測等多種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現。鐘表不僅可以計時,還可以處理信息、導航、監測,等等,這說明鐘表的功能變多了。同學們也可以對比古代的日晷和21世紀初的智能手表,可得知鐘表的形式改變了。再舉個例子,近代早期:鐘的精確度提高;20世紀50年代:原子鐘的精度可以達到每100萬年誤差1秒。兩者對比可得出結論:鐘表的精度提高了。
而這些才是材料所要表達的內容,經過深層分析,論題的中心思想就出來了。
1.科技進步推動鐘表功能多樣化。
2.科技進步推動鐘表形式改變。
3.科技進步推動鐘表精度提高。
以第一個論題為例,同學們可以這樣論述:
論題:科技進步推動鐘表功能多樣化。
闡述:
①鐘表最早是用來計時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鐘表的功能逐漸增多。
②伽利略時代力學、物理學的成就,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原子物理學和21世紀初信息技術的發展均推動了鐘表功能的多樣化。
③鐘表從計時工具到智能手表,雖然名稱變化不大,但是功能增多,以至于鐘表的計時功能反而被弱化。
總結:鐘表的演變依靠的是科技革命發展的推動,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導致鐘表功能的多樣化。
以此類推,第二個論題的論述為:
論題:科技進步推動鐘表形式改變。
闡述:
①由于古代科技不發達,日晷就成為大眾依賴的計時工具,但日晷不夠方便。近代科技發展后,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懷表被制造出來,不過由于其價格昂貴,屬于奢侈品,還不能普及。
②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人們需要精確的時間。有人說:誰掌握了時間,誰就掌握了成功。到1850年前后,英國社會基本都擁有了鐘表。
③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原為女性裝飾品的手表逐漸為男性所接受,各種情況下都可佩戴。
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具有信息處理、導航等多種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現。
總結:科技進步推動了鐘表的普及,并改變了鐘表的形式。
通過例題可得知,鐘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一定的變化,而在1850年前后至21世紀初,鐘表的變化是由近現代三次科技革命發展推動的,這就需要同學們認識到這三個時間節點的內在關聯才能輕松破題。如果同學們遺漏了時間節點暗含的信息,那么就很難發現左半邊的信息和三次科技革命有關,聯系不到科技革命的發展,那么也很難抓住本材料的中心思想。
學會查漏補缺,能讓同學們迅速理清教材的全部知識點,并將自己的知識網絡填補齊全;也能讓同學們能根據關鍵詞準確地抓住題目所給材料的中心思想,理解材料的深層含義,并根據自身的理解將材料隱含的內容補全,這樣解題才能全面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