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博
摘 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個亙古不變,歷久彌新的話題。一個民族要進步,國家要興旺發達必須堅定創新自信,而創新自信又是思維創新與文化創新,文化自信的辯證統一。所以,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自覺養成創新思維的行為習慣,還要培育文化創新意識,文化自信意識,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陷阱發問;思維創新;文化創新;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陷阱提問運用一:破思維誤區之非A即B的教條思維——破框思維即主動思維。
這是個普遍存在的思維誤區:非黑即白、非對即錯、A對B錯。從小到大在學校受到的教育也是一樣: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有一個人能排在第一……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才會有了這樣非黑即白式的固定思維,但人類面對的世界是復雜、多維度的,黑白兩面不足以反映事物存在的意義。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真理的實質內涵往往是通過多元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凡事都有第二種解法或者多種方案,并沒有最優解和標準答案,對真理的認識只能無限接近。如此紛繁復雜的真理王國卻要用簡單劃一的答案來回答是不科學的,多維的問題需要多元化的思索。這樣才能夠推動事物向前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提供四個選項,A、B、C、D。正確答案為C。慣用的提問方式是:這四個選項哪個正確?學生一般情況下能根據老師的講解提示選出C。若反其道而行之:做出限定選擇,請問答案是A和還是B?即把選擇范圍定在錯誤答案A和B上,把正確答案C排除在外。筆者注意到絕大多數學生把思維糾結在A或是B,即非A即B,非黑即白,這些學生中沒有人跳出圈子,去選擇C。這種被動思維是典型的沒有創新意識直接體現!新時代老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僵化教條思維,改變思考方式,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盡管有些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誕無稽的,都是允許的。課堂上不只追求正確答案,更需要主動出擊而非被動接受的創新思維!
陷阱提問運用二:破除迷信權威,培養質疑思維,也就是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
歌德說過一句話:權威,人類沒有它就無法生存,可是它帶來的錯誤竟跟它帶來的真理一樣多。從哲學上來講,權威是對已知或者已經發生的事情進行保存,而只要還存在未來,那已知的事情或者事實都應該是具有局限性的即真理的相對性。因此,社會的發展的根基和動力就是不斷地打破已有的認知,未來社會才有發展的空間。況且這個世界沒有永恒的權威,勇于否定權威,帶著質疑的眼光,警惕著周邊的盲從和威嚴,就能改變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從而使人們在科技上的認識有質的飛躍。獨立思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表現的能力:質疑的能力,獨立客觀判斷的能力,求真的能力。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培養是一個一以貫之,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過程。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策略,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銳意創新。筆者最慣用的一招就是誤導法——先故意犯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把把錯誤的字,詞,句子寫在黑板上,筆記本或練習本上,然后通過復習舊知識,查閱字典,課本,用事實證明錯誤發生的原因,然后讓學生自己指出錯誤的地方,找到糾錯的方法。效果往往不只是事半功倍。舉個簡單的例子能說明問題即可:寫句子時,故意把make的過去式念成maked,然后觀察所有人的反應。結果發現:所有人極為顯赫地寫一成maked。很少有人質疑。由于長期的“填鴨式”灌輸,使學生對老師形成了依賴性,學生早已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記而從不質疑對錯,這不是生龍活虎的思辨而是消極被動地盲從,對老師權威的迷信盲從!對老師權威的絕對信任是對學習最大的不負責任!要有對權威的敬仰心態,更要有質疑,挑戰權威的勇氣和信念。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往往是從質疑權威開始的!在以后的課堂學習中,經過反復的設伏,解圍練習,至少原則性的錯誤不再犯了,在做練習的過程中,通過翻字典驗證答案,通過討論得出答案。甚至有時候答案不唯一,都是允許的。因為學習的過程是思辨的火花的迸發過程,要的是獨立思考的思維,而不是標準答案,思維是活的,答案是確定不變的!
陷阱提問三:錯誤歸納反證法思維。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糾錯來強化邏輯思維的方法。培養把完全歸納法與不完全歸納法結合起來進行反思的辨證邏輯思維法。著重發展從必然當中尋求偶然,于普遍當中找到特殊情況,把思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下面還是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復雜的道理。
例如,一般情況下,形容詞后加ly變副詞,于是大家似乎一致得出了一個結論:只要是以ly結尾的詞都是副詞,而不問這個詞的詞根是什么。這就屬于歸納推理的初期階段—觀察歸納、不完全歸納法而非理性歸納法即完全歸納法。實踐出真知,唯有在不斷的實踐訓練中才能實現去偽存真,還原真相。
像這樣的例子,通過復習完型,語法填空,改錯就能把那錯誤邏輯思維給暴露得淋漓盡致。譬如,a friendly greeting。對這樣的句式,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學生表示認同,大家似乎習慣了動詞的ing作形容詞的情況,所以呢,friendly以ly結尾的副詞修飾greeting以ing結尾的形容詞天經地義,沒錯。首先是冠詞a,它一岀現,無論該詞組有多長,最終要落實到一個名詞上,即中心詞。即a...名詞結構,如果該詞組中沒有名詞,a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根據冠詞+形容詞+名詞的規則,這個friendly似乎不妥,因為以ly結尾的詞一般是副詞,如果是副詞的話,則用冠詞+副詞+形容詞+名詞這一結構,至少需要四個單詞,即friendly后缺個形容詞。而greeting,是以ing結尾的形容詞。其后應該加個名詞,就符合邏輯了。但別忘了,動詞的ing形式除了形容詞外,還可以是名詞。那friendly作為副詞能修飾名詞greeting嗎?做改錯題時尤其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不過還是,friendly雖然是ly結尾的,但不是副詞而是形容詞,這正是在辯證法常說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情況,必然中的偶然。所以這個短語從一開始是對的,但大家理解有錯,錯把friendly當副詞,把greeting當形容式,而忽視了冠詞a,這叫對題錯誤理解,對中有錯,屬于形式正確,理解錯誤的對中有錯的辯證法范疇,在有了冠詞a之后,才發現friendly不是副詞而是形式為副詞實際為形容詞的特殊情況,greeting是以ing結尾的形式為形容詞實質為名詞的特殊情況,這是由一個一般情況冠詞a加了兩個特殊情況構成的冠詞+形容詞+名詞的具有普遍性的正確短語。對于當前高考大綱所要求的考試內容中,考查學生邏輯思維水平的篇幅,幾乎貫穿于整個考卷始終,極其重要,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