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清


摘? 要: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美育課程“美術鑒賞”,經過幾年的精心打造,取得了預期的建設成效。該課程的主要建設舉措有配置精良師資、建構立體課程、深化教學改革等方面。尤其是精心引入與課程深度融合的“思政資源”,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開展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已然形成審美性的“思品課”、普式性的專業課、情感性的文化課等課程特色,得到學生的高度認可與評價。
關鍵詞:美育;教學改革;美術鑒賞;思政資源
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的美育工作,先后出臺過多個相關文件,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指導性綱領。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又先后印發了《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1]《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兩個綱領性的文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再次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對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
“美術鑒賞”課程屬于美育通識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陣地和最基本途徑,對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當下,由于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傳媒信息鋪天蓋地。學生身處信息爆炸時代,尤其需要具有一雙慧眼,以篩選、過濾良莠不齊的資訊。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美術鑒賞”課程,以培養和提升學生高雅情趣與審美能力為宗旨,以消費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精神產品為過程,運用各種有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積極的課堂教學效能。該課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豐富,授課方式靈活,經過幾年的教學改革探究與實踐,形成了特色課程,突顯了“優質”課堂,取得了預期的建設成效。
一、課程建設舉措
(一)配置精良師資
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執教者的教學水平直接相關。眾所周知,美術種類繁多,外延廣博,內容浩瀚,授課教師既需有廣博的學識,也需有精深的術業,這樣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從知識性與操作性兩個層面去把握美術的本質。因此,配置精良的師資,打造優秀的育人團隊便顯得尤其重要。該課程教學團隊共有7人,其中主講教師6人,既有理論型的資深優秀教師,也有學者型的知名藝術家,教學各具特色,得到學生的高度認可。
(二)建構立體課程
該課程采用“線下+線上+美術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立體多向的教學活動。
1.以線下課堂為教學主陣地
該課程設置為32學時,共2學分,以每周2學時的進度開展教學活動,主講教師借助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播放、展示精美的美術作品圖片資料、音像視頻等,結合理論講授,給予學生直觀的審美感受。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觀摩法、欣賞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強化啟發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等,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效和高質。
2.建設課程網站,開辟第二課堂
為了有效延展課堂教學,開辟第二課堂,促進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即時性、豐富性,課程組另以“美術有多美——美術經典作品鑒賞”之名建設了課程網站。目前該網站結構完備、內容充實,有教學視頻、教學課件、練習題庫、討論區、留言區等一應俱全,原創的專題教學視頻超過60%。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引入了適量優質的網絡美術課程資源。針對一些中外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美術家、美術思潮等授課內容,直接援引網絡的教學視頻,諸如“名家解讀經典名作”“走近藝術家”等專題視頻,友情鏈接“中華珍寶館”高清圖庫網站、美術院校的精品課程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充實了課程內涵和資源。
課程網站的成功建設,順利開辟出該門課程的第二課堂,彌補了課內教學時數的不足,有效延展了教學,發揮了積極效能,尤其是在2020年春季學期防疫期間,學生基本通過課程網站完成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
3.組織、鼓勵學生實地考察、參觀地方博物館、美術館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還巧借地方博物館、美術館的資源,積極收集和發布學校美術館及所在城市的相關藝術展訊,除利用課余時間觀摩本校美術館的藝術展覽外,還利用周末及節假日,組織、動員、鼓勵學生到學校所在城市來賓市博物館、群眾藝術館等美術展廳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把線下課堂延伸到校外,以增強學生對美術活動、美術作品、美術家等的直觀感受,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有效促成學生獲得較為深層的理性認知,提升綜合素養。
如此“三管”齊下,“美術鑒賞”課程真正實現了立體多維的教學模式。
(三)深化教學改革
美術是個“大家庭”,支系繁多,錯綜復雜,在有限的課時里無法面面俱到的講授。那么,怎樣通過“以點帶面”實現“以美育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呢?該門課程的具體做法如下。
1.優化教學內容,有機滲透德育
眾所周知,美育不同于其他知識技能的傳授與道德的灌輸,而是強調在審美活動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美育與德育、智育可以有機統一、相輔相成,以美儲善、以美促學。通過審美活動,有機融匯智育、滲透德育,潤物無聲。
一般來說,高校美育課程(公選)的教學,大多只把注意力放在“美”“趣”“形”“藝”的探討上,任課教師對其中隱含的德育功能關注較少,對潛藏在課程里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在強化“課程思政”的新時代背景下,美育課程的教學改革舉措之一,就是要精心引入與課程深度融合的“思政資源”,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開展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促成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實現“以美育人”。正是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美術鑒賞”課程組,既遵循美育課程的特點,又積極探究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篩選教學主題,采擷富含“思政營養”的藝術之花貢獻給學生。如為了響應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慶祝活動,主講教師設計了一節《飄揚在繪畫作品中的紅旗——兼談繪畫的構思立意》愛國主題美術鑒賞課;為了贊頌“戰疫”英雄,持續做好防疫工作,主講教師又設計了一節《傳神寫照頌英雄——從“戰疫”主題繪畫作品看“形神”論》;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畫的美學追求,主講教師設計了一節《中國畫的“清白”——以〈紅樓樓〉人物畫為例》的專題鑒賞課。正值春暖花開的時節,主講教師則設計出《天上人間處處春——春天主題畫作鑒賞》的專題課,引領學生賞析描繪春天的畫作,領略大自然春天的絢爛之美,體味人間春天般的深情厚意,啟發學生獲得多重人生啟迪。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總之,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某本固定的教材,而是讓主講教師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靈活選擇授課主題,優化教學內容,突顯“思政”元素,實現“以美潤德”。
2.創新教學思維,靈活教學形式
(1)開發生成動態開放教材
課程主講教師擁有優選授課主題的最大權利,使得教學內容不斷優化,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擺脫了固定教材定勢思維的束縛,充分開發和利用了課程資源,同時也有助于開發出學生最容易理解、最能引起情感共鳴的課程素材,從而生成動態、開放、充滿活力的教材體系。
(2)遵循心理認知規律,搭建適度學習臺階
在教學方法上,該課程也突破了慣常以理論講授為主、先理論闡釋后舉例說明的教學模式,在遵循人的心理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搭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的學習臺階,強調從直觀生動的美術作品入手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看、聽、思等環節獲得感性認知,再適當融匯理論知識,進入品、評、悟等環節,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飛躍。
(3)注重培養學習能力,開辟學生互動講壇
寓教于樂、培養能力是該課程的宗旨。為了讓學生在喜聞樂見之余,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習能力,該課程開辟了學生互動大講壇,要求每位學生在課后進行拓展學習,尋找一件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闡述自己喜歡的理由,并在每個學期期中的兩周,上臺分享學習成果。學生也對這樣的學習方式抱以極大熱情,踴躍上臺發言,各抒己見,綜合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
3.改革評分方法,促進學養內化
無庸諱言,由于一些由來已久的主客觀原因,與專業必修課相比,美育選修課在學時設置、排課時段、教學檢查、考核方式等方面,總是會給師生傳遞出選修課邊緣化的信息:一方面給學生非必須的、次要的感覺,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學生對這類課程的選修動機、學習態度等;另一方面,部分任課教師對待公選課也不如對待專業課那樣盡心盡力,“隨便講講”“隨便上上”的心態比較常見,在教學方法、課堂組織上較傳統、老套,少有花精力花心思把公選課打造成精品課、優質課的理想和意愿。由于把公選課“等閑視之”,課程的考核評分自然也較為粗略簡單,大多以平時成績加期末考核兩大部分組成。而平時成績又主要取決于1-2次書面作業,期末考核則多以小論文或開卷完成幾道思考題的方式進行。這樣的考核方式學生沒有太多壓力,自覺的學生會查閱資料認真完成,偷懶者則上網搜索抄襲,更有甚者則直接復制粘貼打印上交應付了事。
為了改變以上所舉的諸多不利局面,該課程把促進學生學養的內化作為課程考核的終極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除如上所述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有努力推進教學改革外,還特別進行課程考核評分的考核,主要有如下兩個舉措:
(1)調整平時成績的觀測范圍和組成結構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該課程積極調整平時成績的觀測范圍,淡化別的課程強調的“課堂考勤”分值,擴大平時成績的組成結構,把別的公選課不太注重的交流討論、參觀展覽、線上課堂、學習筆記、互動講壇、學習心得等都納入考核評分范圍,不再用考勤來捆綁學生。線下教學時允許學生有正當理由請假,但請假的學生需到線上第二課堂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些舉措的推行,不但沒有學生無故請假缺課,有的學生反而要請專業課的假要來聽這門選修課的線下教學。用課堂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2)以期末的課程學習總結和心得體會取代單純的小論文寫作
美育選修課的期末考核一般為考查,傳統中用得最多的方式是開卷答題或寫課程小論文。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美術鑒賞”課程改變了傳統的做法,把考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認真梳理一個學期在該課程中所學的內容,總結自已的學習收獲、心得體會上。實踐證明,這些心得體會遠比小論文來得真實可靠。學生在學習總結中道出了心聲,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并且內化為藝術養份,促進了全面成長。如有學生寫道:“選了這門選修課,大概是我上學期做得挺對的一件事。選這門課程時,我的想法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文藝素養……但上完這學期的課程之后,我驚喜地發現,我收獲的比我預想的多得多……”“在本學期的學習中,我對每個星期二晚上的這難得一次的課程都抱有極大的熱情以及嚴肅的學習態度,從來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因為我很珍惜每一次上課的機會,生怕被浪費……”“……收獲多多。因為疫情原因,我們只在線下上了幾節課,之前的線上教學雖然不能面對面和老師聊天,但是看到老師做的PPT和視頻都很用心,感覺自己并不是簡單地選一個課加學分而已,老師的重視讓我也很重視這門課,我也很認真地學……”“在美術鑒賞課上我學到了許多新知識和技巧,也讓我了現了身邊的美,更刷新了我的世界觀……”
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還對該課程的授課教師、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各自的評判。如有學生寫道:“美術鑒賞課是一堂可以讓我完全放松的課……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漸漸感覺自己也有那么一絲絲的藝術細胞。我想像教師一樣做一個優雅溫柔、平易近人的人……”“我們每次都帶著欣賞和享受的心情來上課,那真是很愉悅的時光。”……這些寶貴的反饋完全出于學生的自覺自愿,既有對課程主講教師的肯定,也有對課程教學的客觀評價,這些反饋無疑是一面面鏡子,讓主講教師們獲得鼓勵,也鞭策著教師,激勵著課程團隊更加努力突顯“優質”,打造“精品”“金課”。
二、形成課程特色,比賽屢獲佳績
經過幾年的建設,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美術鑒賞”課程初獲成效,并逐步形成鮮明的特色,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審美性的“思品課”:在教學內容上優選富含“思品”元素的題材。2.普式性的專業課:引領學生一步一臺階進入美術領域看、聽、思、品、悟。3.情感性的文化課:美術作品借形傳情,教師教學解形析情,以情育人。
由于具備這些特色,學生愛聽、樂學,獲得身心的愉悅、知識的增長、智慧的啟迪。勤奮耕耘,必有回報,課程組在近兩年的相關比賽中屢獲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