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艷
摘 要:高中音樂課貫徹立德樹人思想,構建育人新模式,多途徑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深化美育教育。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美育;全面發展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頒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一些綱領性、政策性、導向性、建設性的意見和要求。《意見》對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美育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性。結合個人普通高中音樂課教學實踐,筆者覺得普通高中音樂課教學一定要著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構建音樂課育人新模式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或藝術課程相銜接的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的必修課,是高中階段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學校2010年建校以來就一直非常重視美育課程,開足開齊了藝術美育課。一直嚴格執行音樂課程標準,著力于音樂藝術領域美育教育實踐。近年來也探索形成了學校“1+n”音樂教學育人新模式。
在高中音樂課教學貫徹“因材施教”原則,“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實行“1+n”音樂教學育人模式:一方面“依據課標、按照教材、培植素養”面向全體學生上好音樂課;另一方面“依據稟賦、分班授課、培養特長”面向特長生開展聲樂、舞蹈、器樂、播音主持、空乘等音樂及相近的多種專業特長培養。對全體學生的音樂教學著眼在課堂上進行,把課堂教學作為對全體學生實施音樂教學、實現音樂美育的主渠道;對有特長和天賦的學生則以社團、課外興趣小組、集訓班的形式開展個體化專業拔高教學培養,“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讓他們的特長得到長足發展,并在高考藝術專業考試中取勝。不斷堅持和完善“1+n”音樂教學育人模式,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發展,終有成就。在筆者擔任高中音樂課教學工作二十一年,既面向全體圓滿完成普通高中音樂課教學任務,學生音樂必修課學分100%合格,又培養近百名高考音樂特長生考上了理想大學,好多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用他們的所學特長在教育、演藝、時尚文旅等行業為社會做貢獻。
二、 遵循課標,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音樂作為普通高中美育基礎課程是學校美育的重要途徑。具有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以美育人功能。”“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的主要價值就是:審美體驗、激發創造、群體意識、文化傳承、個性發展。”高中音樂課程以培養和諧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為主導思想,突出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倡導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挖掘學生音樂潛能,關注學生音樂藝術素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完善學生人格。音樂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方面非常重要,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不可替代。它也是高一學生必修課之一,是高二高三學生選修課藝術模塊內容,學生必須修夠課時和學分方可達到高中學業畢業標準。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嚴格遵循課標,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觀,踐行“面向全體”開展音樂教育。一方面著眼全體學生培養,開展音樂教育,落實對全體高中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培育;另一方面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能夠學習熟悉掌握多種音樂素材,讓學生對各種音樂類型樣式都有了解,讓學生在音樂素養、道德品質、心靈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也讓有一定潛質的天賦的學生在特長方面有長足發展。
音樂教材編排具備能“面向全體”開展多種音樂素養教育的基礎。課標培養目標也有多樣性的要求。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內容選取世界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樂曲作為欣賞素材,有拉美的《美麗的小天使》,西歐的《鋼琴奏鳴曲》,也有非洲的《門庫爾雅》;有古代的《廣陵散》,有現代的《紅燈記》,也有《走進新時代》;就中國的音樂素材選取也很豐富:有“高亢西北腔”,有“醇厚的中原味”,有“飄逸的南國風”,既有國粹京劇,也有民間小調“刨洋芋”等。
三、 深化教改,注重審美教育著力以美育人
新時代的音樂課教學要緊扣教材,深化教研教改,以適應新時代的新面貌達成培養“四有新人”目標。《意見》的適時提出,一定會助推音樂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新時代音樂課教學要立足“審美核心”開展音樂教學,要突出音樂的藝術美,要充分發揮以美育人作用,培養人格全面、身心和諧、心靈美好的人。同時要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音樂課創新首先是課堂創新,課堂創新首推教學方法創新,音樂老師一定要不斷研究學情想方設法嘗試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音樂課創新離不開教學手段的創新,學習其他科目的教學形式借鑒多種多樣的藝術種類融合科技影視藝術手段的組織音樂課堂教學,讓音樂課新別開生面,又耳目一新。
高中音樂課程“心靈美育”離不開課堂教學的精彩設計,離不開課堂教學的精彩紛呈,離不開教者精妙恰當的點撥引導,離不開教者對教學資源的巧妙整合。教者如果能吃透課標、熟悉教材、熟悉學情,能把課程本身的美育元素掌握到信手拈來的程度,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充分加以利用,就一定能夠實現音樂課程教學心靈美育的目的。
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所有選的曲目都有非凡的審美價值,藝術性非常強大。《思念》《誰不說俺家鄉好》《幸福歌》《芬蘭頌》等欣賞曲目包含鮮明而美好的情感,《黃河大合唱》《好漢歌》《幻想交響曲》等這些賞析曲目都有鏗鏘的節奏,《沂蒙山小調》《長江之歌》《美麗的小天使》等賞析曲目都有鮮明清晰的畫面感。在賞析這些曲目時筆者就特別注意突出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審美教育,通過帶領學生聆聽、歌唱、表演、分析探究、體驗感悟,或者讓學生體會美好情感,讓學生在賞析作品的過程中逐漸“淘汰”心中的惡念、逐步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和水平,發揮音樂課心靈美育潛效應。
音樂教材中還有許多教育學生歌頌祖國、歌頌改革開放、歌頌我們所處的這個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歌曲選材。在教學中就不能拘泥于教會教材本身,而要采取一些新的教法,新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掘教材的內在美,不僅讓孩子多聽、多思、多唱,還要引導孩子用心去感受,體驗音樂的美,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充分發揮育人目的,讓學生的心靈逐漸充滿正能量,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尊敬師長、互相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