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朕
摘要: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成績提升與思維能力培養之間的辯證關系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遵循新課改的具體要求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單純讓學生成為會做題的機器是行不通的,想要讓其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有道德情操的新時代好少年,就需要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另辟蹊徑,但又不與之相沖突,從而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目前國際教育界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要集中精力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并將此作為最值得期待、最核心的教育成果。文章就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對打造審辯式課堂的具體措施進行研究,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功效。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審辨式課堂;合作學習
一、引言
打造審辯式課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審辯式”,根據一些相關的研究不難發現,審辯式其實并不難理解,就是當給出一個命題后,去結合所學知識與所掌握的信息去判斷這一命題的真偽性,而這種驗證真偽性的過程,也是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好時機,在此過程中學生能掌握傳統理論課堂所學不到的東西。審辯式與傳統填鴨式最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能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比硬性要求學生某項記憶點要更有人情味,比四級的硬背更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審辯就是要讓學生自主思考、辨別,這正好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目標相互呼應,而在其中融入小組合作探究等內容,能夠匯集體力量,在良好的氛圍中互促成長。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審辯式課堂的內涵研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一門培養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學科,畢竟初中生的思想意識相對于小學生而言又上了一個臺階,他們不像小學生那么好管束,自主意識、自我意識的萌芽在這個時間段得到進一步釋放,所以他們的社會認知形成不會單單看別人告訴他什么,而是會通過觀察、分析的方式去能動思考,形成不統一的認知,而這種認知是有特殊性與普遍性差異的,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就需要教師意識到學生學齡段的特殊性、意識到學生群體的普遍性,在個體特性與集體共性中去權衡利弊,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審辯式課堂的展開其實與《中庸》中所描述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就是告訴學生要追隨自我、尋找真我,學會用審視的目光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別人說什么是什么,要有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審辯式思維的培養其實就是讓學生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話,即便這個人是你的父親、母親、你的老師、你的領導抑或者是某領域內的專業人士,需要做的是時刻保持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意識到他人覺得合理的事物未必是合理的,他人的想法未必是自己所需要的,要將自己當作一個獨立個體,結合所學知識、心理情感變化、個人成長經驗等要素來進行理性判斷,不要盲從。但這并不是說
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問題,不是說要一直反駁他人,不是說要故意唱反調,而是要做到張弛有度,好的就是好的,不好就是不好的,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去把控這個度。
打造初中審辯式課堂是必要的,這與政治領域中所提倡的“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相適應,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應具備的能力,審辯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次思維上的洗禮,借助他人的思想來豐富自我,好的吸收借鑒、壞的引以為戒,慢慢地形成自我的獨到認知,當然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審辯需要有審有辯,而教師作為引導者最好是站在提出論點的角色上,如果要經常性的與學生辯論,則不好掌握自己究竟是應該站在對的觀點上還是錯的觀點上,站在對的觀點上學生一味反駁,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難免會打擊學生的審辯信心,從而產生挫敗感;而站在錯誤的觀點上久而久之確實會影響教師威嚴與權威。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師來提供“審”,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辯”,用合作互助的形式來創設合作競爭的大環境,增加辯論的火藥味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力量所凝聚的集體智慧是多么強大,并逐漸改變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固有認知,愛上審辯、愛上課堂、愛上政治,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系統性改變。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審辯式課堂中開展合作互助的策略研究
(一)創設問題環境
不論是“審”還是“辯”都需要一個起點,那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審辯式課堂中,教師首先應該思考的是哪些問題值得審、哪些問題可以辯,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將所有知識點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也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因為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是一個能動過程,思想道德本身就是基于社會認知基礎上所形成的高度共識,是在辨別有道德和無道德的過程中凝華而成,而當今中國雖然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做主過上了好日子,物質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但這并不意味著現在的社會制度就是完善的、最終的,在生活中也會看到很多社會亂象,這些都是很好的實際案例,可以當作審辯式課堂展開的切入點。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提出一系列生活化問題:“這兩天我看到學校東邊的公交站有一個乞丐在行乞,我們到底是應該給錢還是不給錢。”“昨天某某同學打了我一下,我到底要不要還回去。”“一個老奶奶在遛彎的時候摔倒了到底該不該扶。”“上課困意漫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是否能趴在課桌上睡覺。”這些看似生活小事的問題,能快速激起學生的生活記憶,為其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其結合生活經驗去發揮主人翁意識能動探究,做出自己的選擇。教師可讓學生在與小組成員進行激烈的思維碰撞后選擇一名代表說一說自己組內的看法,并以此拉開合作競爭的序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所創設的問題要堅持沖突性、開放型特征,從學生的認知發育水平入手,尊重學生已經掌握的實際經驗,要對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把控,既要深,又要廣,但難度要適中,要能照顧到各層級學生的特性需求,要能滿足通識教育的具體需要。開放性的問題一定要有層次感,能夠讓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深入進行探究,在一個個小問題上達成共識后一起感悟道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思維情感、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關鍵要素出發,思考如何在訓練過程中找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點,構筑問題與情感、情感與知識、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溝通橋梁,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學會深入思考,不斷提高學習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