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要:通過對當下教育課程分析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加重視。所以,為針對核心素養教育,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手段,改變教學策略,做好教學布置,深刻分析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文章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引言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在于培養出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文化素養,然而由于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精讀,閱讀模式較為單一,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遭到限制,因此,教師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結合“重讀”“比較”及“想象”,學生能夠有步驟、有序地進行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閱讀體驗和語言訓練,促進學生對文字和語言的感知。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概述
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核心素養的培養息息相關,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閱讀教學的目標在于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而語言運用的培養又和學生的閱讀量不可分割。所以閱讀教學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通常指的是朗讀,就是通過有感情地、大聲地誦讀文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文章中作者蘊含的感情,通過“讀”感知作者的文字和思想,無形中提升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表達能力以及閱讀和感受文章內涵的能力。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當下多數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仍是采用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并未深刻領會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課程模式更加傾向于模式化和程序化,更加注重讀、聽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實際應用,學生的學習興致低迷,核心素養培養遭到限制,經筆者多年的從教經驗來看,其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理念落后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可以直觀的總結為兩句話,“學生是附屬,教師為中心”,這種教學理念確實能夠讓學生學到較多的知識,但并不利于培養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方式,學生長期在這種模式下會極易喪失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最終很難達到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二)教學方式不科學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大都喜歡采用“填充式”的強行灌注方法,這種方法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教學目標,卻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會不愿意去思考、不會去思考,其核心素養培養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四、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問題設計,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
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話,通過閱讀讓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其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在閱讀教學中設計一些問題,比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中,文章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教師可以根據題目引發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問題,比如從題目中你能看出什么?通過這樣一些問題,讓學生帶入到文章的閱讀當中去,培養出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燕子》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同學們對于燕子的外部特征有什么了解呢?”提出問題后,教師鼓勵學生自行探索出答案,學生們就會自覺地討論,“剪刀似的尾巴,烏黑的羽毛……”然后老師抓住時機給予提示,最后在老師的側敲旁擊之下,學生就會不知不覺探究出燕子外部特征,通過這一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再比如《月光啟蒙》,這是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在文本閱讀前,教師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月光為什么能夠給人啟蒙效果?課文是不是有一種“借物喻人”的隱喻效果?同學們可以自行思考一下,學生們這時就會踴躍思考,有的學生會和教師的答案“不謀而合”,作者是想利用月光比喻母親,也有的學生會說,月光就是對母親的思念,在經過學生們充分的討論之后,教師點出主旨:其實月光既有“我”對母親懷念,也有母親對“我”的教誨,而作者口中的“月光”,其實是想表達母親就像月光一樣,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學生們恍然大悟,通過這樣一種“現實”和“虛幻”交織起來的隱喻,加深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并通過這類文章的整合,極大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再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同學們積極性大增,有的同學就會說,作者通過“茱萸”聯想到自己的兄弟,也有的學生會說,“茱萸”就是對朋友親人的思念,在經過學生思考之后,教師總結: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這首詩描繪出了作者在異鄉生活的凄然,因為時刻想念親人,每到良辰,思念的欲望更加強烈。通過問題設計、自主思考,加深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和記憶,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文本比較,培育學生的理解能力
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思維的基礎,通過比較能夠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質”,比較是一個比較廣泛的名詞,它可以是比較詞語、比較句式,甚至是標點符號也可以進行比較。比如在魯迅《少年閏土》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試著將原文當中的“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改成“其中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鋼叉,向一匹猹刺去。”這時教師再問:“你們覺得以上兩種,哪一種更好,為什么?”有的學生就會說:“原文中的更好,因為它將一位英勇果敢的少年形象和狡猾的猹形象完美的勾勒了出來。”教師點點頭,最后對其進行總結:“說得很好,如果同學們在以后的寫作中想寫出這種人物和事物描寫,就可以借鑒這種寫法。”通過不同語境的比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深刻領會了短句的表達,這就是比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