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道德與法制的教育在任何教學階段都應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各項觀念初步形成的階段,正確有效的道德與法制教育能夠對其身心健康成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并且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所以除課堂教學之外,還需在課后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強化。所以在文章中,將主要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知識點強化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及法治精神培養工作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后;強化策略
一、引言
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未來發展均具有重要的關聯性。所以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絕不可僅為單一的知識講解
和理論灌輸,而是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除開展日常的教學工作以外更應在學生的課后時間逐漸實現知識點的強化,以促使學生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此同時,小學生的學習強度,升學壓力相對較小,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在學生的課后生活中,對其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點的強化,更加有利于相關知識點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內心,從而強化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制的認知及認同。進而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也就更加有利于小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及堅定的法治精神。
二、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后知識點強化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法制社會正處于不斷建設和完善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教育成為各個階段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身心發育尚不成熟,極易因一時的好奇、調皮等做出錯誤的決定,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針對小學生強化道德與法制學科的教學工作,對其正確的“三觀”進行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從實際上來看,當前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教學目標的實現受到影響,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并且,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僅能夠采用單方面傳授知識的方式,導致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實際,且教學形式僵硬、死板,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對道德與法制教學各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理解和吸收。
以此為基礎,為了提升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制課程學習的興趣,同時深化小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掌握,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改善教學形式,對開展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進行不斷完善,以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而從總體上來看,道德與法制教學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之中課時相對較少。且該科目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所以可以選擇在課后幫助學生對道德與法制知識點進行相應強化,切實有效地促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知識點強化策略
(一)強化對于日常生活的認知
小學生年齡尚小,普遍生活經驗較少,對于諸多事物均不具有充分的認知,由此,小學生課后生活中的諸多未知事物及環境,一方面為其學習發展提供了寬廣的平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隱患。所以,在小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或者體驗生活時,教師均需對各項常識及現象進行相應的指引,以強化小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認識。并深化其對于生活的感悟,同時提升小學生在各個環節中的安全性,以保障其能夠在安全、快樂、和諧、豐富的環境中成長和發展。
在對消防安全相關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一般來說,小學生對于消防安全相關知識較為陌生,且具有安全意識差以及不能夠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預見的特點,所以若在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對相關知識進行簡單講解,不僅學生不能夠對消防安全知識進行深入了解,也十分不利于學生對于消防安全的重視程度得到實際提升。由此,教師應重視采用課后時間對學生強化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引導學生積極采用課后的時間對消防安全知識進行深入了解。例如,應用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強化學生對于消防安全的認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教學樓的走廊中對消防栓進行觀察和了解,帶領學生到校園中的安全部門對更加專業的消防知識進行學習,由安全員親自進行講解、示范,并由學生嘗試對滅火器以及火災報警器等設施進行應用,以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安全知識,并建立其對于安全意識重要性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各個類型的火災案例,以強化學生對于火災不良影響的認識,進而深化學生的消防安全意識。
(二)開展實踐活動
因為道德與法制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所以其必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也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精神和實踐意識,切實有效地改善傳統上僅傳授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實踐的陳舊教學模式,進而可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道德與法制知識點的認識,并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對《我愛我們的學校》這一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應該能夠意識到,“愛學校”應該是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學校具有尊重、愛護、依戀等情感,而不應該由教師強制學生“愛學校”,也不強制學生使用某一種方式表達對于學校的熱愛。所以,為了有效激發學生“愛學校”的情感,并能夠積極對校園活動進行參與,教師可以選擇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述學校的發展歷史以及既往取得的成績,以強化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并且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課后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中行走,并深入地對校園細節之處進行觀察,如花壇、草坪、升旗臺、雕塑、運動器材等,使學生能夠對學校的各方面事物均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對校園之美進行感受,也就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校園的情感,從而真正實現學生對于校園、對于班級的熱愛。
并且,在帶領學生觀察校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此機會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以強化對于學生的了解和拉近師生的距離。例如,采用教師和學生輪流表演才藝的方式,或者教師和學生共同做游戲,能夠在使學生感受校園生活的愉悅的同時,對教師的親切和友好進行感受,從而進一步強化師生之間的感情,也能夠使強化學生對于學校的感情。在對“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這一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則可以身作則,在校園中打掃衛生、為小樹澆水、愛護校園中的花草樹木等,并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實際能力,組織學生于課后時間撿拾操場上的垃圾、雜物等,使校園環境得到美化,同時強化學生的校園責任感以及團結合作意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參與勞動的快樂進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