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王巖巖



摘 要:出口退稅是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一項重要業務,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立足于中國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退稅現狀,分析當前面臨的出口退稅風險。研究發現,在出口退稅業務代辦過程中,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仍存在單證流轉、出口騙稅、信息不對稱等風險。為有效應對上述風險,特提出加強騙稅違法行為的預警識別、明確退稅管理的責任主體、進行“階梯式”資信調查補貼、構建多部門信息協管系統等防范措施。
關鍵詞:外綜服企業;業務代辦;出口退稅;出口騙稅;風險防范
出口退稅是指相關部門對生產企業報關出口貨物免征出口稅費并退還已繳稅款的業務。在生產企業出口過程中,中國借助出口退稅政策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國際貿易競爭力。作為綜合性服務企業,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下稱外綜服企業)主要向中、小、微型企業提供報關送檢、退稅、物流等業務代辦服務。相較于企業自營出口退稅,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具備用時短、專業、節省成本與能夠承擔風險等優勢。由此,在國際貿易競爭中,中國生產企業通常借用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使出口貨物的整體稅負歸零,有效避免國際貿易中雙重征稅問題。2020年3月,財政部頒布的《關于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公告》以及2020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六穩、六保”工作部署》,均對外綜服企業出口退稅業務進行梳理,并著重強調出口退稅業務代辦風險防范的必要性。隨著生產企業的大量出現,出口退稅業務規模呈現出顯著擴張態勢。據騰訊網報道,2020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退稅降費已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上升趨勢一片大好。然而,快速擴大的出口退稅業務規模與外綜服企業業務處理能力脫節,引發一系列出口退稅風險,值得進行深入探討。
一、當前中國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退稅現狀
(一)業務運作逐漸規范
外綜服企業的根本原則是為生產企業提供退稅、貨物運輸、單證流轉、結匯、核銷等綜合化服務,以此助力外貿生產企業的規模化運作。為規范外綜服企業出口退稅業務運作模式,中國實施政策和試點相結合的管理方法(見表1)。2020年2月,國家稅務總局針對企業出口退稅提出“允許以網上提交電子數據的方式申報出口退稅,或通過電子稅務局與‘單一窗口辦理出口退稅”的管理辦法。當前,外綜服企業的業務管理環節已初步形成流程化運作,呈現出“專業代理服務、流程化零為整”的特點,即外綜服企業與生產企業各自獨立分工,依托在線平臺“一條龍”辦理貿易磋商、報關、結匯、退稅、墊付等業務。
(二)部門合作初具成效
近年來,外綜服企業著力打造出口退稅業務合作模式,以提高出口退稅辦理效率,促進跨境電商出口貿易便利化。現階段外綜服企業與出口退稅相關部門的合作已初具成效。具體而言,第一,與稅務部門合作縮短退稅周期。以深圳市為例,深圳市稅務部門為“點對點”解決外綜服企業退稅難題,優化了內部信息對接方式,將出口退稅平均辦理時間縮短至6個工作日,極大提高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業務的辦理效率。第二,與海關協同簡化退稅報關程序。如南通海關搭建電子口岸信息平臺將載貨清單、空運、海運單等單證審核集中化、批量化,促使外綜服企業出口退稅業務報關環節效率提升。第三,與銀行合作促進退稅資金周轉。部分外綜服企業與銀行共同打造出口退稅資金池,以緩解出口退稅業務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周轉問題。據網易新聞報道,2017年南京市商務局、浙商銀行以及江蘇跨境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外貿出口退稅資金池。截止到2020年初,該資金池已實現出口退稅業務“提速增效”,并為200余家江蘇省外貿生產企業提供退稅服務,使得原資金占用期從90天下降為3天,資金周轉速度提升了30倍。
二、中國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面臨的出口退稅風險
(一)單證流轉風險
在流程化出口退稅業務代辦過程中,外綜服企業面臨的單證流轉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人工審核具有不可控性。盡管自2017年起稅務、海關、人民銀行等部門已加快推行出口退稅無紙化單證備案。但截至目前,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業務的每個環節,如開具代辦退稅專用發票、代辦退稅申報仍需人工參與。外綜服企業經常因人工操作壓力大,在退稅申報周期內大量積壓單證,致使自身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正常代辦退稅業務,由此帶來一定損失。例如,2019年,江蘇省某外綜服企業在向稅務主管部門報送代辦退稅備案表時,積壓了大量單證,導致出口退稅業務進度遲緩,直接經濟損失近十萬元。另一方面,出口退稅流程監管不足。當前稅務主管部門對外綜服企業出口退稅業務辦理流程監管缺失,導致對生產企業無法實時跟進出口貨物的票據流向,單證無法順利流轉進行退稅認證。如寧波中基惠通總裁應秀珍表示,截至2020年4月,該市生產企業在委托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時提供的相關待核查資料監管不足,仍有在代辦出口退稅前未按規定繳納增值稅,也未向外綜服企業提供代辦退稅專用發票。這導致外綜服企業仍需等待相應材料的補辦,不得不將部分已收到的單證滯留在單證專員手上。在此情況下,相關生產企業客戶出口貨物的票據流向不能實時跟進,致使單證無法順利流轉至退稅專員,導致錯過認證期限。
(二)出口騙稅風險
2017年頒布的《調整完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辦理出口貨物退(免)稅有關事項》中,國家稅務總局明確指出,若外綜服企業協助有騙稅、漏稅行為的生產企業代辦出口退稅,則該外綜服企業負有連帶責任。對外綜服企業來說,由生產企業出口騙稅引起的連帶風險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由于外綜服企業僅負責出口退稅業務的代辦理,無法核查客戶提供的相應票據信息是否真實。因此,生產企業可能通過虛增進項稅或者虛開出口發票進行出口騙稅。據搜狐網報道,2019年全年約有40%的生產企業將出口不退稅的商品聲明為出口退稅商品;超過53%的生產企業少計或不計內銷商品的銷項稅額,將不屬于生產企業自產的商品視作自產商品申請出口退稅。另一方面,稅務機關發出的詢證函需要由外綜服企業和生產企業客戶共同配合回應,只有函調結果正常,稅務相關部門才會予以辦理出口退稅業務。而在實際情況中,如果生產企業存在報關單與增值稅發票信息上的規格、型號、名稱不符;電子報關單和紙質報關單信息未及時更新;采購合同更正后未及時補辦相關的增值稅發票等問題,均會導致被判定為騙稅。
(三)信息不對稱風險
由圖1可知,在辦理出口退稅業務時,外綜服企業不僅要跟各類金融、倉儲、物流機構進行日常溝通,還要經過眾多政府部門的層層審核。但在實際情況中,由于當前技術水平難以匹配實際信息溝通需求,多部門還未實現信息協同共享,導致各部門在處理出口退稅業務時無法及時有效進行信息對接。具言之,參與出口退稅業務的各個部門均擁有自己的平臺或系統。例如,海關電子口岸信息平臺、外管局貿易外匯監測系統以及稅務部門“互聯網+”退稅申報管理平臺。但其各平臺數據接口、數據存儲與數據集中方式都不一樣。所以各部門間有天然的信息壁壘,無法實現部門間的信息互通。據四川新聞網報道,某外綜服企業在退稅申報平臺代辦出口退稅業務時,由于退稅相關系統之間信息對接不暢,導致最終處理結果比預先延遲了近30天,嚴重影響了企業信譽。這種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外綜服企業花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來證明貨物單據的真實性,延緩出口退稅業務的代辦效率。
(四)資金周轉風險
由圖2所示,在代辦出口退稅業務過程中,外綜服企業通常會為生產企業提供先行墊付稅款服務。這種先行墊付稅款服務可能會使外綜服企業運營資金質押,面臨資金周轉風險。具體而言,未退稅款項是外綜服企業的一項債權性資產。該資金的長期積壓將嚴重影響外綜服企業正常資金流通活動,促使外綜服企業動用其它資源尋找中轉資金,增加企業經營成本和融資、付現壓力。盡管2020年試行的出口退稅業務系統通過自動受理、自動推送、智能分流、批量處理等功能已大幅縮減退稅時間,但這一風險短期內仍無法完全消失。據深圳信用網報道,2020年上半年,深圳中電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為560多家生產企業墊付的退稅金額以及預付材料款項超過4億元,而退稅款僅收到1.96億元。已收退稅款與實際墊付退稅款差距較大,致使代墊退稅款這一業務給外綜服企業資金周轉造成了嚴重威脅。
三、中國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退稅風險的防范策略
(一)多維度開展出口退稅管理新系統試點工作
2020年9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秉承深化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目標,在廣東省和大連市試行出口退稅管理新系統。此次改革中,國家稅務總局主要從豐富申報途徑、精簡退稅資料、優化辦稅服務以及壓縮退稅時間四個方面進行推進。例如,優化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業務的環節,拓寬生產企業出口退稅申報途徑,在特定情況下允許外綜服企業撤回《出口退稅申報申請表》。由此相關部門可借鑒廣東省和大連市試行出口退稅管理新系統的實踐經驗,為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業務提供保障。首先,完善服務保障體系。相關稅務主管部門可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總體服務方案,構建依托于“學習興稅”平臺的“線上+線下”雙重培訓模式,提升辦理出口退稅服務人員的業務操作能力。其次,積極落實新政宣傳。可借助微博、微信、稅務部門網站、12366服務熱線等渠道,提前做好對外綜服企業的宣傳與引導。再次,做好風險緊急預案。稅務主管部門應充分考慮到出口退稅系統可能存在的系統不穩定、辦稅服務大廳網絡擁堵等風險。然后根據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制定應急預案,以確保出口退稅新系統能夠平穩銜接。最后,強化運行保障。稅務主管部門可派駐專業退稅隊伍入駐試點地區,學習對金稅運維平臺、運維工作群、實時監控平臺等運行保障工具的使用,提升各地外綜服企業出口退稅業務的辦理效率。
(二)明確退稅業務責任主體
在2020年稅改新政中,國家稅務總局并未針對退稅業務主體進行責任的重新劃分。也就是說,當出口退稅業務存在騙稅、漏稅等造假現象時,生產企業承擔主要責任,外綜服企業承擔連帶責任。在此背景下,如稅務部門發現違法行為時,會將外綜服企業與生產企業一并懲處,且懲處力度相當。盡管二者簽訂了購銷合同,但從合同角度來看,此類合同并非真正的購銷合同。因此,在簽訂代辦合同前,應先與生產企業簽訂明確退稅業務責任主體以及作為代辦退稅業務實質的書面協議,進而有效減少稅務部門對外綜服企業的懲處力度。
(三)進行“階梯式”資信調查補貼
當前,稅務主管部門資信調查政策補貼的主要對象為國外客戶。以天津市為例,天津稅務部門對國外生產企業資信調查最高提供20萬元人民幣的補貼,而針對國內生產企業的資信調查卻不予補貼。此類情況,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國內外綜服企業代辦出口退稅業務時核查被代辦者行業信用的積極性。因此,相關主管部門應考慮當地外綜服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國內外資信調查費用予以對等補貼。具體而言,相關部門可根據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對外綜服企業進行階梯式資信調查補貼。針對外貿業務發達的省份如廣東省、浙江省等,可以提高資信調查補貼額度。而對外貿業務較落后的省份,可通過出口退稅額度高低,進行比例式資信調查補貼,減輕企業在資信調查費用方面的負擔,從而提高其資信調查積極性。
(四)構建多部門信息協管系統
外綜服企業辦理出口退稅業務時,不僅需要與國稅局、海關、物流倉庫企業等外部機構對接,還需要與企業內部機構協商,各環節溝通的復雜性導致外綜服企業在辦理出口退稅業務時信息不對稱,存在脫節問題。因此,加強外綜服企業內外部溝通,構建多部門信息協管系統極為重要。在此系統中,應首先明確界定各部門權責范圍。例如,海關負責核查生產企業出口貨物以及貨物離境出口相關單證等資料的真實性;銀行負責核查外綜服企業在代辦出口退稅業務過程中資金往來信息;國稅局負責核查生產企業以及外綜服企業相應退稅憑證信息。其次,在權責范圍明確后,各部門應將涉及外綜服企業出口退稅業務的相關數據錄入數據庫,以保障信息的全面性。再次,設置退稅業務專項處理人員對協管比對記錄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對退稅數據進行增量性數據更新,以供上級部門及相關參與主體進行信息查詢。最后,建立聯合問責機制。相關部門可根據出口退稅各環節的職責范圍,確定和追究相關部門、崗位及人員的責任。
(五)加強騙稅違法行為預警識別
近年來,為達到騙稅目的,諸多違法企業的違法方式越來越隱蔽,增加了稅務部門打擊此類行為的難度。因此,稅務機關應從以下兩方面加強騙稅違法行為預警識別,不斷提高違法行為打擊能力。一方面,建立騙稅分析模型軟件。相關部門可牽頭設立騙稅分析模型軟件,加強對各類出口退稅騙稅行為的識別、分析,以進一步提高稅務檢查人員對騙稅嫌疑企業鑒定。另一方面,建立專項研究小組。其一,相關部門可挑選熟知新型騙稅、偷稅等違法行為的稽查人員,集中研討違法新動向和新型違法案件。其二,將出口退稅的違法作案手段、行業形勢報道等制作成研究報告并定期發布。
參考文獻:
[1]蘇力.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出口退稅風險控制的探討[J].國際商務財會,2015(1):36-39.
[2]搜狐網.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稅務總局宣布:企業納稅信用評級調整了[EB/OL].https://www.sohu.com/a/431505789 100133908.[2020-11-13]
[3]王文清,孟坤,查君煒.出口退稅執法風險:表現、成因及防范[J].稅務研究,2017(5):101-104.
[4]闕紅艷.K外貿公司出口退稅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財會月刊,2016(4):84-85.
[5]朱桂明.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常見問題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8(7):68-70.
[6]央廣網.廣東汕尾:出口退稅穩落實 稅費優惠添動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82867745826860801&wfr=spider&for=pc.[2020-11-9].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跨境電商師資隊伍培訓》項目(項目編號:201802080032)。
[作者簡介]吳凡(1982—),男,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跨境電商、金融貿易。王巖巖(1984—),女,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