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教育服務貿易集中在東南沿海一線城市與區域,院校開放力度普遍較高,中泰教育服務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新形勢下中泰教育服務貿易,面臨著民間交流頻率較低、中國教育服務貿易區分布失衡、市場教育服務貿易質量堪憂、兩國教育服務貿易產業鏈急需完善等障礙。因此,推進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合作規模的再擴大,實現國內市場教育服務布局的均衡發展,探討兩國教育服務貿易良性發展是具有價值的思考。
關鍵詞:外交發展;合作體系;校企合作;教育交流
泰國與中國毗鄰,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參與國家之一,與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淵源,兩國之間友好互助的關系,為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在中國留學生當中,泰籍留學生比重越來越多,中泰雙方歷年定期舉行留學生的交換活動,建立校際友好交流體系的中泰學校逐漸增多,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初具規模,因此研究新形勢下中泰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解決兩國教育服務貿易面臨的障礙難題,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與理論意義。
一、新形勢下中泰教育服務貿易現狀
(一)兩國教育服務貿易規模呈上升趨勢
當前階段,新形勢之下中泰教育服務貿易規模整體呈現出波動式的上升趨勢并持續擴大。數據顯示:2016年泰國來華留學生達到2.41萬人,同比增幅為15.03%;2018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已經增長到3.21萬人,同比增幅提升至17.65%。截至2019年底,泰國來華留學生人數達到3.94萬人,同比增幅提升至18.15%。2018年泰國的中國留學生占比,首次出現大幅度下降,下跌至18.69%。但是在泰國總體國外留學生人數當中,中國留學生人數提升至4.24萬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對外留學與海外求學需求日益多元化,因此前往泰國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占比幅度小范圍下降。截至2019年底,在泰國的中國留學生占比保持在15.03%。在全球教育服務貿易市場中,中國留學生在泰國的比例仍然比較高。
(二)合作集中在東南沿海一線城市
調查顯示,中國與泰國展開教育服務貿易以及教育服務合作,國內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線城市,以及云南、廣西、貴州等西南地區。2016年東南沿海城市中泰教育服務貿易占比62.01%,中國2/3的中泰教育服務貿易,以及教育服務合作集中在東南沿海一線城市,內陸一線城市中泰教育服務貿易占比為37.99%。此外,泰國來華留學生前往東南沿海的占比高達90.11%。良好的基礎建設、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及高度的對外開放程度,是吸引泰國留學生前往東南沿海城市求學、留學的重要原因,而且東南沿海城市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占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內陸一線城市在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占比當中所占的略微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截至到2019年底,東南沿海城市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占比高達81.69%,內陸一線城市占比縮減至18.39%,同時,泰國來華留學生,前往東南沿海占比提升至93.14%,九成以上的泰國留學生選擇前往東南沿海,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浮現水面,并且在不斷地加劇。
(三)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顯著
中泰兩國展開教育服務貿易合作,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極為顯著,尤其是對教育產業鏈完善發揮著重要的價值與貢獻。根據數據統計,2016年中泰教育服務貿易,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102.56億美元,2016-2019年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翻1倍,截至2019年底為國內經濟增長貢獻達到201.64億美元,其中2016- 2018年增幅最為明顯。另外,中國與泰國展開教育服務貿易,有效幫助兩國共同解決社會就業壓力,同時促進教育服務貿易產業鏈規模效應得到擴大。根據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派往泰國漢語教師269人,截至2019年總人數翻3倍達到715人。2016年中國教育機構前往泰國辦分校數量為21所,2017- 2018年數量翻2倍,由38所增加到69所,截至2019年底數量累積達到76所。分校數量的整體增長既促進當地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時有效地解決當地社會的就業壓力,有效地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的增長,尤其是圍繞學校延伸出的周邊產業鏈。
二、新形勢下中泰教育服務貿易面臨的障礙
(一)合作方式單一,亟需多元化發展
首要瓶頸難題就是突破合作方式的單一化束縛,實現兩國之間教育服務貿易合作方式的多元化發展,解決合作模式的單一化與市場需求多元化之間的矛盾。根據數據統計和分析,2016年中國前往泰國留學生中,文科語言類占比63.14%,截至2019年底占比依舊保持在60.94%。可見中國留學生前往泰國,主要是滿足其學習泰語的需求,由中國前往泰國的留學生過度集中在文科語言類方面。另外中國前往泰國留學生中,工科類占比2016年為18.25%,截至2019年底仍然維持在18.11%。經過4年時間,中國派往泰國留學生依舊圍繞文科語言類和工科學科開展,并未結合時代發展與前進的趨勢,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術以及5G技術方面展開新的合作,合作模式與合作思維偏于僵化。
(二)教育服務貿易以官方為主,民間文化交流匱乏
當前階段中泰兩國之間教育服務貿易以官方為主,民間文化交流極度匱乏。實現中泰兩國之間教育服務貿易規模的擴大,推進中泰兩國教育服務貿易深度合作,必須以官方為主,以民間交流為輔。否則畸形的交流模式,不利于中泰兩國之間教育服務貿易的開展。根據數據統計分析,2016年,兩國之間民間教育合作次數僅為11次,,民間教育服務貿易合辦院校2所,與兩國之間官方合作數量形成明顯的對比,側面反映出兩國之間民間文化交流的渠道極為狹窄。2017年民間教育合作次數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下跌至8次。2017-2018年由于泰國國內政治局勢動蕩,導致合辦院校數量沒有增加,截至2019年底合作次數提升至14次,然而并未真正意義上實現以官方為主、民間文化交流為輔的格局。強調官方為主、民間為輔模式的原因:第一、打破國內教育服務貿易的壟斷,形成市場良性競爭。第二、以官方為主推進教育服務貿易規模擴大,以民間文化交流為輔實現教育服務貿易的創新。
(三)國內教育服務貿易區域分布失衡,集中東南沿海一線城市
根據資料調查與分析,2015-2019年國內教育服務貿易,集中在東南沿海一線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成為兩國教育服務貿易開展的熱點城市,內陸集中在云南、廣西、貴州等西南地區。過度集中的區域化教育服務貿易,對中國國內教育服務貿易產業的整體布局而言,必然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負面影響將會超過正面影響。扭轉國內教育服務貿易區域分布失衡的現象,是進一步擴大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合作的基本之一。當前階段東南沿海占據兩國教育服務貿易70%以上的產業,甚至90%以上的泰國留學生前往東南沿海一線城市求學,在這種日積月累的產業集中趨勢之下,必然會導致中國南北方之間教育服務貿易區域差異越拉越大。
(四) 中泰兩國教育服務貿易質量仍需大力提升
兩國之間合辦院校,以及互派留學生數量在逐年遞增,但是教育服務的質量距離世界先進的水準,與市場當中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需求依舊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數據統計與分析,2016年兩國合辦院校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27.69%,經過4年時間的發展,2019年就業率保持在31.09%,并沒有非常明顯的增幅。這表明兩國教育服務貿易,并不符合當前階段企業的實際需求;教育服務的質量,并沒有真正地實現人才培養嚴進嚴出。兩國合辦的高等院校由于其性質的特殊性,在教學方面缺乏對學生合理的培養,質量仍然是決定兩國之間教育服務貿易產業能否可持續發展下去的重要內在動力之一。
三、新形勢下中泰教育服務貿易應對障礙的措施
(一)搭建有效交流機制,推進兩國教育服務合作
首先,需要搭建有效的交流機制,迅速推進兩國之間教育服務合作機制的優化升級,針對中國與泰國雙方教育管理部門,搭建高效率地溝通和對話的機制。通過及時的溝通與對話,能夠有效解決糾紛,及時把握世界教育服務變化的最新消息和動態,結合時代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在新的領域開展新的合作。其次,在每年固定時期開展教育研討會,探討雙方在合作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確立新的發展方向,規劃下一年的具體合作內容,鼓勵雙方的學校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學生、教師的教學交流活動及學術探討活動,讓雙方的教育水平更上一層樓。另外,中泰雙方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致的,所以“千校攜手”活動擁有共識基礎,活動流程可以參考中美的“千校攜手”,全力幫助中泰之間教育教學的戰略合作,推動兩國之間人才的聯合培養教學方案。可以優先考慮中國與泰國品學兼優、擁有國際化思維、富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本科生。
(二)強化跨國教育企業發展,推進校企合作
繼續發揮中泰校企聯盟作用。首先,將關注點放在相關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使得人才能更好地適應跨國公司的工作需求,也要注重文化知識方面的培養。其次,也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師資方面應促進創新,運用傳統的教育資源,打造堅實的教育基石,同時也要向國際先進教學模式與理念學習,以新型教育模式加強對學生的培養,推動中泰農業校企合作的發展。中國與泰國作為農業大國,一直維持著農業方面的研究,在未來可加強中泰兩國農業校企之間的合作,發揮相關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以兩國的農業大學作為理論支持,以泰國與中國的優勢資源相結合,推動兩國在農業領域的交流發展。
(三)實現教育服務區域布局均衡
為破解新形勢之下兩國教育服務貿易所面對的障礙,促進新發展與新合作,釋放出中國沿海一線城市以及內陸一線城市積極參與兩國教育服務貿易產業的活力,應該盡快實現教育服務區域布局的均衡化。首先,根據不同地區所能夠容納和參與的實際能力,提供合適的平臺與選擇對口的目標國家、目標城市,開展教育服務貿易產業。其次,西南內陸一線城市應該充分發揮泰國前往中國的物理距離優勢,實現兩國教育服務向西南內陸一線城市遷移,完成區域布局結構的優化。另外,中國內陸一線城市與泰國教育服務貿易的能力,不僅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時需要配套的產業,以及配套的教育服務貿易合作的措施,這方面需要國家與地方共同合作,構建智庫為地方的發展積極出謀劃策,在地方擁有雄厚實力和基本的教育基礎建設之后,國家層面應該搭建中國內陸一線城市與泰國相關部門對話的平臺,讓泰國高等院校在中國內陸一線城市建設分校,積極引導中國內陸一線城市與泰國共同合辦高等院校。積極吸收和接納泰國留學生,向泰國不同地區和一線城市,宣傳內陸城市的名片與優勢所在,同時分散和緩解教育服務貿易產業過度集中所帶來的隱患與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譯之. 新時期中國留學服務貿易發展的新態勢、新挑戰[J]. 對外經貿實務, 2019(3):69-72.
[2] 沈繡虹, 蔣雯. 服務設計下中國教育服務貿易分析[J]. 管理觀察, 2019(20):23-28.
[3] 任姝.“一帶一路”背景下教育服務貿易現狀及發展——以中國與東盟國家為例[J]. 商業經濟, 2019(1):95-96.
[4] 周永源, 張國軍. 中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8(7):53-58.
[作者簡介]畢揚(1980—),女,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