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瑋 北京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數字經濟正逐漸變成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十四五”規劃也支持數字貨幣的研發。2021年1月2日Bitstamp①顯示,比特幣突破3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近期波動較大,有明顯回撤,但是依然取得了各界關注的目光。截至2021年2月18日,以市值降序排序,比特幣和以太幣是目前全球市值規模前兩名的數字貨幣,市值分別為9 426億美元和2 003億美元;以交易額降序排序,前兩名的數字貨幣為泰達幣和比特幣。根據聯合國《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領先國家占全球數字經濟超60%,其中,美洲占比54.4%、歐洲占比37.9%、亞洲占比33.7%、非洲占比18.5%、大洋洲占比19.0%。數字貨幣作為數字經濟重要代表,近年來輿論熱度和交易規模都有所變化。通過Google trends搜索引擎發現,數字貨幣的輿論熱度可以分為不同國家體現,根據輿論熱度=(GoogleTrends熱度)*(Google.com流量分布)的算法,輿論熱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美國、印度、巴西、土耳其、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斯洛文尼亞、中國。從場外交易流量來看,靠前的國家有委內瑞拉、蘇丹、尼日利亞和阿根廷,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非常高,民眾尋求別的投資工具來保值投資,反映出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有可能對數字貨幣場外交易需求更加旺盛。從趨勢來看,印度對數字貨幣的搜索熱度隨著時間呈現不規則趨勢,反映出數字貨幣受多種因素影響。
區塊鏈近年來逐漸得到各國政府部門的接受,發展勢頭逐漸變強,發展情況如下:

中國方面,數字貨幣項目早在2014年就開始立項了,我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于2017年成立。在人民銀行推進的數字貨幣項目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al Payment的相關材料中提到“商業銀行具備成熟的信貸網絡基礎設施、支付網絡基礎設施以及較為完善的IT服務系統,從而在央行數字貨幣的二元模式下,央行扮演發行方角色,商業銀行發揮分銷商角色”,也有可能未來將進入零售渠道。央行數字貨幣的底層機制包括央行通過商業機構和商業銀行分銷數字貨幣,再投放到公眾。
區塊鏈技術將成為金融科技的基礎技術之一,用于消除金融活動中的不信任問題;同時,區塊鏈的應用也需要規范,否則會成為做期貨交易、非法集資和高杠桿交易等違法或非法洗錢金融活動的來源。2016年之后,各中央銀行相繼開始進行加密貨幣的“沙盒實驗”和應用項目,其中包括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項目、泰國的Inthanon項目、加拿大銀行業的Jasper項目、新加坡銀行業的Ubin項目,還有我國香港的LionRock項目等。
2020年10月,深圳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體驗,央行在深圳開啟數字貨幣測試,通過抽簽方式將數字人民幣發放至個人數字人民幣錢包。據悉,此次活動的參與方包括中、農、工、建四家國有銀行深圳市分行。參與抽簽時,申請人會提前選擇其中的一家銀行作為數字人民幣紅包領取銀行,選擇銀行開通數字人民幣錢包,用戶自然成為該行的數字人民幣用戶。與之相應,用戶交易數據都會被該行掌握。結果顯示,截至10月18日24時,累計47 573人成功領取“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占總人數的95.15%,交易62 788筆,交易金額876.4萬元,中簽個人也可以對自己的數字錢包進行充值,充值后的消費金額90.1萬元。在2021年春節期間,北京市也推進數字貨幣的發行,依托京東購物平臺在報名人群中抽取一定人數發放200元數字人民幣,獲得數字人民幣的消費者可以進行線上或線下指定商家的消費。市場上出現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始涉足加密資產領域,例如面向投資者提供加密資產金融服務,包括加密資產存貸、資產管理、經紀交易、衍生品策略。
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宣布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m-CBDC Bridge),為探索央行數字貨幣DC/EP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通過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將通過開發試驗原型,進一步研究分布式賬本技術(DLT),從而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對的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PvP)結算,便利跨境貿易場景下的本外幣兌換。該項目將繼續構建有利環境,從而團結更多亞洲及其他地區的央行共同研究改進金融基礎設施的跨境支付能力,以解決跨境支付中的效率低、成本高及透明度低等難題。最終讓項目參與方評估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在跨境資金調撥、國際貿易結算、外匯交易中實踐的效果和可行性。
在文獻研究方面,Griffin和Shams(2020)調查了在2017年的繁榮時期,與美元掛鉤的數字貨幣Tether是否影響比特幣和其他加密數字貨幣的價格。孫妮、王瑋(2017)提出數字貨幣的出現可能顯著影響商業銀行的運作,商業銀行需要對數字貨幣的發展展開研究。趙玉平等(2017)深入分析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影響并指出商業銀行需要在未來制定出相關策略來應對。龍晶(2019)論述了法定數字貨幣可以讓持幣者電子化、加密式、實時交易,從而有效讓支付結算變得更加高效,流程消耗和成本更低,降低了反洗錢的可能性。這些將對商業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處理、經營成本、合規性和服務質量帶來提升效果;商業銀行可以借助數字貨幣體系來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加強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強化全面風險管理,通過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從而增強核心競爭力、增加同業間合作機會。徐亞男(2020)指出商業銀行在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推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雙層架構模型中作為主要主體存在,因此商業銀行需要重視數字貨幣的應用。
國內各大商業銀行除了在表內主要業務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之外,還將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其他相關業務中,這些應用多是使用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來實現的,有幾點值得關注:一是不斷推出應用區塊鏈或數字貨幣相關技術的產品或項目。商業銀行通過在慈善捐款項目、防偽平臺、資產托管區塊鏈項目平臺、積分管理平臺、三農扶貧的區塊鏈項目等,從而更好地將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特性有效應用于運營管理中。二是多元化的應用場景,業內已經逐漸出現多元化的區塊鏈銀行應用場景。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支付清算系統、數字票據發行、征信管理等場景中,從而為數字貨幣的應用打好基礎。三是與已有技術融合創新,商業銀行將數字貨幣與已有的金融科技技術相結合。商業銀行可以在已有金融科技平臺上開發數字貨幣的運營體系平臺和產品,通過客戶經營管理數據來提升數據分析能力、數據安全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四是促進銀行綜合化經營轉型升級。例如,商業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板塊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可以通過區塊鏈等前沿科技,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提供解決方案、輸出科技產品與服務。五是與非銀行機構組織合作共贏。商業銀行可以效仿其他非銀金融機構加入區塊鏈國際組織、聯合成立區塊鏈與信息安全聯合實驗室等,進而加深業界交流,目的是推出數字貨幣相關的跨行業產品,例如區塊鏈保險卡和積分產品。六是推出非銀數字貨幣投資工具。過去個人投資者關注或投資數字貨幣,如今機構投資者或金融機構也開始關注數字貨幣,有投資機構開始推出數字貨幣相關的投資產品。例如外資資產管理公司已獲得證券委員會批準發行數字貨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若產品成功發行,將成為全球首批針對零售客戶投資數字貨幣的基金產品,也是全球首批針對散戶的比特幣基金,開創歷史先河,并將于國外證券交易所交易。國內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也開始推出比特幣的基金產品,有些基金公司已經拿到牌照可以發行加密貨幣基金,預示未來商業銀行的理財和資管業務和成立的子公司將可能借助數字貨幣開發和設計投資產品。■
注釋:
①中國最早的比特幣交易平臺之一,為比特幣愛好者提供數字貨幣交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