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占敏
摘 要:隨著課改不斷深入發展,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要點相比過去要豐富許多,相同時間內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與難點也增加許多,教師為持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要著重從課前預習環節著手,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科學、合理開展預習活動。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秉承發動家庭教育原則以及因材施教原則,依據學生掌握能力的不同安排針對性的預習目標和預習任務。同時要在正式課程開始前,通過簡短提問檢驗學生預習效果,依據效果反饋靈活調整當堂課程進度與深度。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前預習;指導;教學方法
一、 引言
關于初中語文課的預習程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其歷來有不同的見解。從目前教學實踐來看,大部分教師傾向于布置預習任務安排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正式上課前對當堂課所講內容有大概印象,但就布置形式和完成水平來看,初中語文預習工作比較形式化。就此問題,還有部分教師持有不同見解——認為預習只會降低學生對課文的新鮮感,進而影響正式授課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部分教師指出,增加預習環節變相增加了學生負擔,與當前倡導的“減負”理念背道而馳。其實對課本內容進行預習,是符合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合理安排預習任務。基于以上形勢,文章對初中學生如何展開有效預習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能夠為提升當前初中生預習水平和主動性提供一定理論和實踐依據。
二、 預習設定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地位發生轉變,由過去的灌輸式教育傳授者轉變為引領學生展開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以及參與者。要求教師引領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為其樹立合理學習目標,為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排憂解難保駕護航。簡而言之,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層面發生些許偏移,除了要傳授課本上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將學生自學能力作為重點來關注和培養。
以往安排預習任務,學生在收到教師指示后,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對陌生的課本不知從何下手。關鍵原因在于兩點,一是教師在給學生下達預習任務后,未設定明確的預習目標;二是教師只是告訴學生要預習哪一章節,沒有結合章節內容要求以及學生實際自學能力,傳授必要的預習方法。基于這一現象,教師要布置合理的預習任務,便需要為學生設定預習目標,傳授必要預習方法。受篇幅所限,文章舉兩個例子和對應的兩個方法,權當拋磚引玉。
第一,教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預習。在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自行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去課文中尋找答案,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便是對課文熟悉了一遍,也就起到了預習的作用。在中后期,教師不再提出問題,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在閱讀和預習新課文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預習。怎么去預習?本質上是要求學生帶著“懷疑一切”的態度去閱讀,從文章標題或者關鍵段落中“挑刺”,然后實現“自己挑刺,自己拔刺”這樣一個自行設問、尋找答案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層層設問推進,找尋答案便是在挖掘文章主旨,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新課文內容的領悟。
第二,加強學生應用工具書的習慣和能力。工具書包括但不限于學校發放的詞典、線上平臺的搜索引擎、學習App等。在學習新課文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生僻字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遇到生僻字詞后主動翻閱工具書、使用線上搜索引擎方式去找尋答案,通過成功搜索,停靠在學生面前的生澀詞匯不復存在,學生在更加順暢預習的同時,也會獲得全新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后的正向反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查閱習慣,形成良性學習習慣。
此外,教師安排預習任務時,要照顧到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能要求過高,畢竟只是課前的預習環節,重頭教學任務還是要放在課堂上開展。預習任務對正式教學而言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事項,因此要避免因嚴苛的預習要求引發學生的畏難乃至逆反情緒。一般情況下,教師口頭布置預習任務即可,對于個別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這部分學生在完成初步預習之后,順勢完成課后思考題,進一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鞏固個人預習所得。通過長期預習習慣的培養,逐步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三、 尋求家長配合,明晰預習要求
伴隨信息化技術發展,學生如今處于信息海洋之中,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且便捷性提升,因此在語文預習時能夠應用的方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方式。依據教師安排預習任務和目標的不同,有的預習任務僅需口頭完成,有的則需要學生利用家中網絡通過查詢的方式記錄相關內容,還有的則是體驗調查性的預習任務。時代在進步,預習的方式在改變,但部分家長的思想觀念卻依然比較傳統和保守,對教師提出的口頭預習作業比較忽視,認為不是書面作業而不放在心上,也不督促子女對新課文進行預習。有些家長則是出于擔心子女會上網打游戲而完全杜絕子女觸碰電腦與網絡,還有部分家長認為教師布置的體驗調查型預習形式大于意義,從心底不愿意配合教師展開工作。
基于以上幾種情況,教師要在后續同家長的協調和溝通中引導家長提起對子女預習的重要性認知。除了要讓家長明晰預習的重要性之外,教師還要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介紹部分預習的方式和要求,并且提出要讓家長抽出時間配合教師工作,共同督促好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在家長監督子女預習課文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均可隨時聯系教師,并給予家長和學生必要指導。例如家長擔心的子女會借由預習之名肆意在網上沖浪,家長可以隨時聯系教師,了解教師為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以及預估完成預習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幫助家長有的放矢地管理好子女上網時間,確保子女利用網絡學習而非其他。
四、 貫徹落實興趣原則,激發學生預習主動性
新課程要求出臺后,快樂學習成為教師展開教學工作時不能忽視的一個關鍵要素。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便需要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得快樂,預習同樣如是。
如何才能培養出學生對課前預習的興趣?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及時傳遞正向反饋和激勵。也就是說教師要對學生作為預習功課后的成果予以肯定。學習便如登山一般,快樂的永遠是登頂,而非攀爬到半山腰往山頂而嘆。如果攀登到山頂,對標學生的學習,便是完成了一道困惑學生許久的難題,抑或帶著問題完成了預習任務,找尋到了答案。在完成難題或者預習任務的那一刻,學生會由衷的產生成就感,如果在此時還能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心中的這份激情與開心將會如老酒一般雋永纏綿,對學生形成良性的正面激勵,使學生潛意識里喜歡上預習課文這件事。許多教師和家長對學生一籌莫展,認為學生對學習興趣缺乏,其根源并非在于學生對學習天生厭倦,而是缺乏教師和家長的必要引導,學生長期在高壓環境之下學習,也從未從學習或者家長、教師處獲得正向反饋,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對學習興趣逐漸下降,乃至產生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