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場作文中適當運用引文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應該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要想用好引文,讓引文真正為文章增色,還需要追求完美,打磨細節。針對當下高中生作文引文運用中的常見問題,我們從“求準”“去冗”“變形”“活援”四個方面,探討用好引文的方法,以期對作文升格有所助益。
關鍵詞:作文;引文;運用
作文中適當使用引文,很有必要。對于這一點很多學生都有體認,但從作文寫作的現狀來看,學生重視程度仍有待加強。其實,引文對一篇考場作文而言意義是多方面的。
從寫作的學理層面看。首先,引文可以充實文章內容,增加文化底蘊。文章切忌內容空洞、膚淺。好的引用直接提升了作文內容的豐實度,也可在旁征博引間給文章帶來一層文化的厚重感。其次,引文可以提升語言品質,增添表達文采。“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引文的表達有的非常凝練,有的富有文采,適度引用正可“借他人之力,成自己之事”,提升作文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再次,有助拓展思維,實現深刻議論。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常常暴露出思域狹窄,議論膚淺的毛病,思維路徑單一,分析問題容易出現片面化、絕對化的錯誤。哲言類的名句往往見解獨到,說理精辟,有時候一則名句,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全新角度,幫學生開拓一條全新的思維路徑,讓文章的說理更加周全深刻。
從應試的現實層面看。考場作文受特定評閱對象和特定評閱方式的影響,不同于一般說理文的寫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第一時間展現自己的積淀與學識,博取閱卷老師的青睞,是每一個考生都應該重視的問題。好的考場作文“必須有光輝:沒有太陽,總得有個月亮;沒有月亮,總得有個星星,沒有星星,總得有個螢火蟲吧”。醒目而精準的引用,便具有這樣的星月光輝,常常能讓閱卷老師眼前為之一亮。在作文中用好引文,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求準
準確是引文為文章增色的基礎。遺憾的是,學生作文中的引文運用,常常經不起推敲,很難做到精準。問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引文內容不準確。引用和轉述必須區分清楚:“引用是把別人的話,或者是別的著作中的話,不加改動地用在自己的文章里;轉述是用自己的話把別人的意思敘述出來。”[1]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很多學生對于引文,尤其是文言文句,一知半解,或望文臆解,甚至曲解了作者的原意,這些情況都應該極力避免。學生作文時如對具體詞句的表述,記憶模糊,不能確定,可以靈活地化引用為轉述,以免出現內容上的硬傷。此外,當文章中提到引文的出處或是作者,務必要保證引文與出處和作者對應準確。
其二,引文標點不準確。作文中引文標點使用不準確、不規范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情形常見的有:該標不標。“引用要用引號,轉述不用引號。”[2]作文中有些看似“忘”標引號的情況,實際上還是因為學生對于轉述和引用區分不清;不了解雙引號使用的一些特殊規則。如引號與句末標點的位置關系等;引號占格不規范。“標點符號的使用要講究經濟原則”[3],引號的占格一般也沿用經濟原則,引號單獨使用要占一格,與其他標點連用時,一般與前后緊鄰標點共占一格。
引文在作文中由引號標識出來,非常醒目,用得好可為文章增色。如果一則精彩的引文忘標引號,混雜在前后的表述之間,難以引起掃讀文章者的注意,就不免有“明珠暗投”之憾。如果引文、引號出現種種不夠準確的硬傷,更可能適得其反,放大了寫作者的短處,不可不慎。
二、去冗
很多學生遇到某一話題,恰有積累,常常喜不自禁,引用滔滔不絕,大段照搬,不加取舍。須知引文的具體語境,往往跟我們文章的具體運用語境有一定的區別,甚至有較大的出入,引用時必須根據具體需要適當剪裁。
一位同學論證“幫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時代重在行動”這一觀點,有這樣一段表述:“《貞觀政要》有言:‘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我們理解了老人需要幫助,就要在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切實幫助他們解決電子產品帶來的諸多困擾。”這一段說理側重于論說知易行難,引文保留前半段即可,即“非知之難,行之為難”。后半段“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強調的是堅持的重要性,已經超出了本層論說的范圍,應予刪節。
有些語段,廣為人知,引用時如能取舍得宜,本身就見出寫作者精準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出色的表達駕馭能力,常能博得評閱者的好感。
三、變形
引用可以有多種呈現形式,特別是一篇文章中有多處引用,最好能做到呈現形式有變化,以免給人單調、呆板的印象。可以借鑒的引用形式變化如:變“人”前“言”后,為“人”后“言”前;變“獨立引用”為“嵌入式引用”。
常見的引用表述,有“某某說”“某某曾說”“某某有言”,或故作深沉表述如“記得某某曾言”等。這些都是言說者“人”在前,而言說內容“言”在后,常見往往意味著俗套,有時候我們有意將“言”置于“人”之前,換一種形式,并在表述時多插入一些信息,就可以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讀史使人明智,英哲培根的雋語,正與我們的文化傳統契合。”
完整的獨立成句的引用,十分常見,我們追求變化,可以將引文嵌入一個更為復雜的表述中,使之成為“大句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司馬遷以“刑余之身”,堅決“不阿世,不迎俗”,一部《史記》,不僅成為“史家之絕唱”,更被譽為“無韻之離騷”。
四、活引
有些同學備考時,有比較充分的積累,但面對具體的作文題,往往還是感到無話可說,無文可引,平素的積累總覺很難用上。一道好的作文題,需要具備“防套作,防宿構”的特點,這就讓學生平時的積累很難精準對接作文的具體立意要求。這時候,靈活變通的援引,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一,靈活突破非名句不引的固化思維。引文并不僅局限于名句。在舉例或者論述中恰當地插入一些非名句的語段,也能起到為文章增色的作用。課本是一座儲量巨大的作文材料庫,總有一些篇章,一些事例,一些語段是我們較為熟悉的。說理時我們可以調動課文中人事進行論證,順勢即可插入熟悉的文句,讓表述更凝練而富于變化。如“‘為國以禮,子路‘不讓,孔子‘哂之,可見明禮的重要”。又如“‘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歸有光對故居的思念,凝聚著人世間彌足珍貴的親情”。
其二,靈活運用具有普適性的名句。這種普適性是針對高中作文的常見話題而言的。例如關于青春、人生、珍惜光陰、時代特點等。雖然作文的具體立意要求可能千差萬別,但發表議論的主體——學生,自有其自身特定年齡段等不變的特點,不管從什么角度立論,都可聯系自身,聯系時代,做適當升華性的論述。如一篇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求寫一篇成人儀式上的發言稿,材料限定的話題是“責任與擔當”,一位同學就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成功地用上了一則《離騷》中感慨光陰的名句。“是啊,‘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時間如白駒過隙,彈指間我們即將步入成年之門,讓我們告別稚弱,勇敢地擔負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談成年,談責任,中間蕩開一筆感喟光陰促迫,反而讓此段議論見出思維的寬度,平添一份感染力。
參考文獻:
[1][2][3]蘇培成:《怎樣使用標點符號》,北京出版社2017年,第141、277頁。
(作者:汪浩,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教師)
[責編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