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東
【摘? ? 要】智慧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未來形態,是消除教育弊端的重要抓手和創新手段,勢必影響教學方式。基于心理學、教育學和信息化三種視角,智慧教育可以說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習者廣泛學習、教育者高效教學、教育管理者數字辦公的智慧化水平,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以實現育人目標的一種教育新形態。
【關鍵詞】智慧教育? 信息技術?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075
“智慧教育”于2018年首次出現在國家規劃文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同時被納入教育信息化的“八大行動”行列。教育信息化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祝智庭、黃榮懷一致認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新形態是智慧教育,實現智慧教育的創新發展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需要。
一、智慧教育的內涵
目前學術界基本達成統一認識——作為新興教育生態系統的智慧教育,是由智慧環境、智慧教育理念、智慧教學方式以及智慧主體與客體幾部分共同組成,它利用先進技術,變革教學手段與途徑,為學生定制差異化教學,使教育服務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明確性,把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品質的新型學生放在核心位置,持續促進教育的公平、開放和共享。這一新型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借助迅捷的計算機網絡改進教學途徑和效果,并不是改變教育內容,而是為教育過程提供技術路徑,使其變得更加高效、便捷、智能。智慧教育不僅是對教育技術的引入,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升級,要求學生不單單接受從外到內的知識灌輸,更多的是從內到外的心靈領悟。智慧教育以教育的完整形態和價值理念為出發點,是智能教育的進階階段,在教育信息化的演變中要以智慧教育為先導理念。
二、智慧教育視域下教學方式的變革趨勢
(一)智慧教育創新與融合教學工具:從數字媒體到智能媒體
可感媒體是指在過去教學技術落后的情況下,教師能夠用身體感知器官進行感知和具體操作的實物教學工具。智慧教育使課堂不再局限于黑板、粉筆、直尺、圓規、三角板等傳統教學工具,而是創造性地將其范疇擴大到虛擬的層次,同時實體和虛擬的工具被綜合使用。此處所提及的教學媒體涉及教學前、教學過程中以及教學后有助于教與學的工具中介。教師在課前主要是“備課”和“備學生”,過去教師備課,主要依靠翻閱各類教學工具書、教學大綱來獲得章節的講授要點和解讀教材重難點,現在教師通過各類教學資源數據庫和在線資源便可以輕松獲取所需拓展資料和案例。傳統教學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備學生”這一必要的環節,主要通過主觀經驗來判斷講課的速度、講解的深度、擴展的廣度。大數據技術是一系列收集、存儲、管理、處理、分析、共享和可視化技術的集合,基于大數據的學情分析技術,收集學生以往習題、考試、聽課表情、狀態等學習大數據,能更精確地“備學生”。學生在課前的主要任務是利用智能終端設備了解教師推送的任務,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以往學生只能借助文字工具自學,而慕課、微課等在線教育模式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在線教育模式可以線上分析薄弱環節,線下課堂有針對性地解決。
(二)智慧教育挑戰現行的教學模式:從標準化到精準化
在工業時代,人們注重對效率的追求和標準的崇拜。班級授課制的出現順應了工業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致力于將受教育者培養成具有標準化思維的勞動者。因此,教學應從標準化過渡到精準化,培養個性化的人才。首先,智慧教育要求轉變教師角色。一方面,智慧教學體現為設備操作的簡單明確,師生的使用無操作性障礙,師生能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智慧教學體現為不再是單純的講授活動,教師不得不設計富有新意的教學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的變革。這就促使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能力的提升者和智慧的催生者轉變。其次,智慧教育強調教學因人而異。差異性的教學是對千人一面的知識傳授、統一標準評價的摒棄,體現的是學生主體價值的回歸。這種差異性的教學一方面表現為教師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為學生定制差異性的學習計劃,另一方面表現為智能移動終端和傳感器裝置自動收集并匯總學生的學習偏好、注意力狀態、習題錯誤頻數、學習風格以形成個人檔案袋,以此為依據為學生推送有針對性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效資源的干擾,是一種真正的按需分配。第三,智慧教育注重“授人以漁”。通過單純聽課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間接經驗,間接經驗能使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思過去、展望未來,是一種“授人以魚”的教學方式。而由于這種單純的知識灌輸將學生限制在他人思維的藩籬中,使學生的思維發展趨向單調,導致個人化的東西被壓制。教師要重點闡釋學科的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方法,指明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提供情境化、整體性的背景知識,使學生能體悟和理解課程的理論范疇與學理基礎,培養多維學術視野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智慧教育改變固化的學習模式:從獲得知識到生成知識
智慧教育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教”,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智慧教育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從獲得知識轉向生成知識,并從中學到智慧。
智慧教育要求教師引領學生的“學”由獲得知識轉向生成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習慣,并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言、有所為,最終建構起符合思維邏輯的知識體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要從競爭轉向合作。在殘酷的考試壓力下,學生之間處于惡性競爭之中,雖然一定的壓力能使學生形成向學的風氣,提高班集體的整體學習氛圍。但惡性的競爭導致學生將同班同學視為競爭對手,不利于和諧班集體的構建。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之間的學習從競爭轉向合作,使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共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新辦法,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三、結語
智慧教育從教育理念、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革新,需要多部門多層次多路徑的協調和配合,順應時代潮流。教育形態在經過多種形式的演變之后終會走向智慧教育生態系統。同時,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移動終端品質的不斷提升,運用“101智慧課堂”平臺打造智慧教室和智慧課堂,全面實施智慧管理模式,也能使授課者與學習者真正挖掘和收獲“智慧”。
參考文獻
[1]劉洋、劉富麗、劉琴.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科學智慧教育模式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261(09):77.
[2]吳砥,饒景陽,王美倩.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人工智能,2019(3):119-124.
[3]王曉明.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個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5,000(0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