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 要】小學語文作為學生的啟蒙資源,對學生的心智開發、思維能力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只有學好了語文,才可以順利地展開其他學科的學習,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依然還存在不少問題,教師必須要對這些問題有所把握,尋求有效的解決對策,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108
新課程改革后,不少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也有了改變。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在逐步瓦解,課堂上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興趣的開發和主體地位的突出,致力于運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提升,以達成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但真正要實現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伴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語文教師就需要具備前瞻性的眼光,對這些問題以客觀、理性、耐心的態度應對。筆者從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一些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聯系不大。不論學生學習哪一門學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雖然新課改后,小學語文課本也及時進行了更新,內容更加豐富而多樣化,符合學生的培養需求,但總體而言,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大。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注重照本宣科,沒有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導致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應用脫節,很多時候只能靠死記硬背來掌握知識,不能夠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內涵,也無法實現對知識的有效應用,這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2.教學內容相對單薄,互動性不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比較單薄,雖然學生會接觸到一些復雜的語文知識,但僅僅掌握現有的教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正處于學習的起步階段,正是需要進行積累的大好時機,教師如果不能有意識地為學生拓展更多課外資源,很容易讓學生陷入思維定勢,使學生的視野變得狹窄,在后續的語文學習中會面臨更多問題。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仍不夠明顯,學生主動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強,仍然對教師很依賴,缺乏足夠活躍和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難以發展和創新,學習效果不理想。
3.學生的學習意識、能力以及習慣較差。小學生可塑性極強,這一時期他們的思維認知不成熟,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還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語文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就需要落實對學生的支持和指導,讓學生能夠端正自身學習態度,形成強烈的學習意識,有意識地鍛煉與發展自身的學習能力并逐步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新課標也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做出了強調,那么語文教師在今后的實踐中就應當逐步減少學生對自己的依賴性,而要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提高自身的學習自覺性。
二、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的對策
1.聯系現實生活。實際上,語文學科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對任何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基于語文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和資源,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調動自身生活體驗,加深自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三年級語文《聽聽,秋的聲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個特定的天氣,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在傾聽、感受雨景的過程中思考“雨的聲音是怎樣的?秋天的雨的聲音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聲音?”這樣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而言更像是一種游戲活動,讓學生邊玩邊學,既能夠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又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從生活中獲得知識理解,從而使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變得更加深刻。
2.豐富教學資源。現如今,將信息工具融入到課堂教學是大勢所趨,這樣能夠有效增強課堂活力,讓課堂教學的方法變得更加多元化,課堂教學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工具的優勢,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導入一些對學生具有探究價值的課外資源,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語文知識的豐富和多樣,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未來的語文學習中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講《盤古開天地》一課時,語文教師可以應用信息工具為學生播放有關中國神話故事的動畫或是視頻,讓學生在生動的視聽體驗中理解文章,了解到我國豐富的神話傳說。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介紹其他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等,使學生能夠見識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性,在課后會有意識地去搜索更多與之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
3.倡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也是當前廣受教師青睞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意識和精神,兼顧學生的學識教育和情感教育,讓教學能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與此同時,對于學困生的轉化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小組合作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搭配在一起,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相互帶動,共同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解決一些重難點問題,實現所有學生的進步與提升,更利于轉化學生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習習慣。好的習慣可伴隨學生終身,也可使學生終身獲益。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必然需要重點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可以從小養成能夠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價值的優秀素養。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善加鼓勵,讓學生能夠敢于突破自我,大膽表現,主動發言,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養成外向的性格。在課堂互動和小組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認真傾聽的習慣,不能隨意打斷他人談話,要對他人予以充分的尊重。在課前預習和課后閱讀中,也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閱讀習慣的培養。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得到了進一步的滲透,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教學方法和理念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語文學科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阻礙了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教師一定要及時找出產生問題的根源,圍繞學生的培養要求來優化課堂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濤.信息技術條件下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J].啟迪與智慧(中),2020(06):59.
[2]韋敏華.試析生活化教學思想下的小學語文學科教學[J].名師在線,2019(3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