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成為高校學生信息傳播和學習活動開展的主要載體的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工作也不斷向新媒體平臺遷移,與傳統工作模式相結合,逐步形成具有新媒體特色的育人體系。以新媒體為載體的網絡育人體系,能夠推動思政育人工作實效不斷提升,對學生思政素養培養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文章在明確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構建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以新媒體為支撐的網絡育人體系的基本模塊,并明確體系運行的基本保障,以此為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4-0202-03
高校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是高等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育人工作的環境更加復雜,需要的載體類型也更加多元化,這對輔導員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構建以新媒體為主要載體的網絡育人體系,可有效提升思政育人工作成效,推動育人工作開展朝科學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是實現高校“三全育人”體系有序運行、完成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一、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構建的意義
(一)高校思政育人形式變革的基本要求
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平臺類型不斷創新,對信息傳播形式變革產生根本性影響。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高校學生,在新媒體應用時長、應用形式和應用頻率上,較之社會群體有明顯差異,受新媒體信息影響更加明顯。尤其是以“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手機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學生生活學習不可替代的信息傳播、交互工具。
在此背景下,傳統以課堂為主要載體的思政育人模式,已經不符合學生思政素養培養的根本要求,構建以新媒體為主要載體的網絡育人體系,是保障思政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基本前提。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載體變革的基本要求
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變化,必然要求載體層面實現對應的變革調整。作為學生應用最廣泛,對學生日常學習影響最顯著的載體,新媒體也理應成為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載體[1]。
以新媒體為載體構建完善的網絡育人體系,使網絡育人覆蓋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場景,實現對學生的直接指引,形成良好的網絡育人氛圍。通過變革調整育人載體,不僅能夠提升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效率,還能夠實現育人形式和內容的多元化,規避傳統思政育人模式固化、形式化、僵化等弊端,增強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思政素養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對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高?!叭恕斌w系的基本組成部分
新時期,針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復雜環境,黨和國家從頂層理念出發,提出以“三全育人”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思政育人體系,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為支撐,推動思政教育工作朝縱深方向發展。輔導員作為“三全育人”體系運行的核心,在各方面信息交互、思政內容構建、思政育人措施落實中都起著重要的流轉和銜接作用[2]。
構建以新媒體為主要載體的網絡育人體系,能夠更好地提升信息交互溝通效率,準確把握思政育人工作特征,打破傳統育人體系在時間和空間層面的限制,將思政育人措施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個體身上,推動“三全育人”體系良好運行,為完成好新時期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的基本模塊
(一)“兩群”為載體的網絡育人平臺
“兩群”是指在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微信群和QQ群。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依托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改革要求,師生、生生之間都根據教學活動開展需要和學生共同的愛好興趣,借助微信和QQ平臺交流。
“兩群”交流模式能夠滿足學生思政教育活動開展的封閉性、針對性和時效性要求,輔導員針對入群學生在思想層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組織對應的教育內容,對學生實現群體性引導。
以“兩群”為載體的網絡育人平臺,還能夠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效結合,在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更加精準地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將思政育人與專業課程教育有機結合,推動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更好地提升整體教育成效。
(二)網絡育人信息發布平臺
在高校思政育人體系中,學生需要及時掌握與學生個人成長或專業發展相關的政策信息、行業信息、學校方面的管理規定等,并要求學生予以回復,進而在學習生活中踐行對應的要求。
新媒體平臺的高效運行為相關信息的發布提供了良好基礎。當前,較為常用的網絡育人信息發布平臺類型較為多樣。一是以學校黨團組織、院系辦公室、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等為發布主體,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平臺發布;二是由輔導員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平臺直接轉發;三是由輔導員或專業課教師在釘釘、騰訊會議等專門的學習管理平臺上發布。
不同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性質有所不同,對學生接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應當結合信息發布要求,利用合適的平臺將信息傳遞給學生,以更好地滿足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要求。
(三)多元化的信息反饋平臺
Z世代成長起來的高校學生,在思想層面呈現多元化特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對新媒體的依賴性也更加明顯,在現實場景中的交流交互能力卻受到明顯的負面影響。因此在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構建過程中,還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在信息交互方面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反饋平臺[3]。
平臺類型包括私密性平臺和公開性平臺兩種,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例如部分新生進入高校之后,發現現實情況與心理預期之間有較大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出現一定的厭學心理等,在輔導員指導不到位的情況下,必然會對學生的個體成長造成負面影響。這就要求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充分利用微信、QQ及其他私密性的新媒體平臺為學生提供思想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同時還要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公共平臺,做好群體性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學生活,以正向、積極的心態投入高校生活中。
(四)輿情熱點監控平臺
輿情熱點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學生利用新媒體與社會形成信息交互的重要實現形式。社會層面的輿情熱點,在微博等平臺的發酵下,會以不同形式展現給學生,對學生思想認知產生影響。而學生管理中的問題,在處理不到位的情形下,也會在新媒體平臺不斷傳播發酵,進而轉變為社會性的輿情熱點問題。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強化對輿情熱點監控工作的認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在信息數據統計分析方面的優勢,構建輿情熱點監控平臺,對校園輿情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準確把握輿情發展階段和發展動向,有針對性地對輿情進行引導[4]。在高校輔導員輿情導向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改變傳統認識,將輿情熱點簡單認定為負面信息。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正向積極的校園文化、形象和社會現象等同樣可以成為輿情熱點,并且在網絡育人體系中起到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因此輔導員必須充分利用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將這些現象和事件導入育人體系,以更好地發揮其對學生思政素養培養的積極引導作用。
(五)網絡育人文化環境構建
高校思政育人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網絡育人文化環境構建同樣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充分利用多種新媒體開展網絡育人工作的同時,還要能以高校思政教育政策為基本指引,以學校人才培養中長期規劃為基本導向,構建具有特色的網絡育人文化環境。在學校整體網絡育人體系運行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媒體在個人成長中的促進作用,學會正確辨析從新媒體平臺中接收到的信息,并基于正確的價值觀分析網絡信息,學會利用新媒體平臺自主學習,為個人思政素養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運行的基本保障
(一)輔導員要具備網絡平臺應用能力
在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依然保持高水平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創作形式和創作內容同樣保持高速發展狀態。將新媒體平臺作為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構建的重要工具,切實發揮新媒體在網絡育人中的促進作用,這要求輔導員具備較強的網絡平臺應用能力[5]。
在實際應用中,輔導員要能夠準確把握不同平臺在思政內容傳播方面的特征,能夠準確把握不同平臺創作形式上的差異,合理應用平臺優勢,在合適的時機發布思政育人內容,更好地提升網絡育人實效。例如微博和朋友圈,語言簡練、內容簡潔,信息傳播及時、快速、覆蓋面廣,較為滿足學生日常碎片化學習要求。針對“兩群”及移動客戶端等平臺,則能夠采用文字、圖片及視頻相結合等形式,更加直接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討論空間,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深度。高水平的網絡平臺應用能力,能夠確保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更加高效地運行。
(二)輔導員要全面轉變網絡育人理念
在以新媒體為主要載體的高校網絡育人體系中,輔導員處于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實際工作開展中,其需要承擔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學生實際問題解決等職責;需要在“三全育人”體系中承擔起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黨團組織、后勤及就業指導等各部門思政教育的銜接責任;需要完成好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和內容創新的根本任務[6]。因此,從這些方面而言,輔導員群體必須全面轉變網絡育人理念,將網絡育人功能和協同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在日常育人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深層次激活不同思政要素的能效,推動不同要素的高層次耦合,以此全面提升網絡育人實效,為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升作出貢獻。
(三)輔導員要具備網絡育人作品創新能力
將新媒體導入高校網絡育人體系,規避傳統思政教育以課程為主體,以文字和圖片等靜態模式為主要展現形式的弊端,更多以視頻和網絡交互為主要手段,對學生進行直觀化的思政教育。因此,要確保網絡育人成效能充分體現出來,就要求輔導員具備良好的網絡育人作品創新能力。在作品創作中,要能夠掌握新媒體創作的一般規律,深刻認識新媒體時代信息爆炸的特征,能夠適應新時期高校學生在新媒體應用方面的特征,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具有鮮活時代特征,滿足學生欣賞、學習需求的微視頻作品,引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將思政素養培養與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更好地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四)堅持以學生為網絡育人體系運行主體
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育人體系的構建和運行與傳統思政教育模式最為關鍵的差異是運行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實現主體層面的全面變革。主體變革不是以輔導員個人意志為轉移,而是以新媒體平臺運行特征和新時期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為支撐的。首先,新媒體平臺不僅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同時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成為輿論傳媒主體[7]。其次,新時期思政教育理論將教育教學內容作為教育活動開展的客體,將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活動開展的雙主體。因此在網絡育人體系運行過程中,輔導員必須適應主客觀環境變化特征,堅持以學生為網絡育人體系運行的主體,積極投入新媒體思政育人內容的創作中,創造出更多積極向上的育人作品,全面提升網絡育人成效。
(五)強化網絡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建設
強化網絡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建設,是確保網絡育人體系保持正確發展方向,準確分析體系運行問題,并對網絡育人體系進行優化的基本前提。在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一方面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統計功能,對信息傳播效果進行分析,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精準指導;另一方面則需要對學生的參與進行精準評價,通過參與次數、參與效果等主客觀評價,分析學生思想動態特征,并對學生個體進行針對性指導,以更好地提升網絡育人成效。通過將網絡育人評價納入學生成長評價體系,能夠提升學生對網絡育人活動的重視程度,并激發學生的創新積極性,推動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
四、結語
新媒體作為新時期傳媒行業發展的重要形式,必然對高校網絡育人體系變革產生多方面影響。對于輔導員來說,其必須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創新應用新媒體,結合實際構建完善的網絡育人體系,推動網絡育人體系不斷創新。只有在充分發揮新媒體效能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創建具有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為完成好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奠定良好基礎,為培養滿足時代要求的高等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徐桂敏.高校輔導員網絡素養提升路徑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234-235.
[2] 房雪松.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與新媒體融合現狀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3):253-254.
[3] 馬浩然.論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對學生思政工作路徑的探索[J].數字通信世界,2021(11):205-207.
[4] 楊志華,彭晶.“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文化育人的路徑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0):180-183.
[5] 李明均.探究新媒體對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J].中外企業文化,2021(8):187-188.
[6] 高演.網絡強國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財富時代,2021(7):178-179.
[7] 黃芮,金秉樂.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路徑淺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1(7):10-12.
作者簡介 吉田田,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