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藝術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數字背景下互動媒體藝術正隨著時代發展而快速發展。文章從公共藝術與互動媒體藝術的基本概念出發,對作為共同媒介的光影技術發展進行論述研究,最終總結得出數字媒體技術以交互的方式和諧融入公共空間并產生藝術效果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公共空間;新媒體;互動體驗;投影技術;光影藝術
中圖分類號:TU113.6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3-0-04
1 公共藝術與互動媒體藝術的概念界定
從20世紀開始,公共藝術一詞被人們所知,這一藝術形式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公共藝術文化根植于西方的土壤,最早的公共藝術可參考1959年美國費城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下的一些項目[1]。從這一政策的推行開始,公共藝術這一形式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文化浸染,公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慢慢展現出具有地域風格的不同文化形態。從整體角度來看,有別于私人的,設置于公共領域、以任何形式任何材料制成且有物理實體的,對相關群體有一定文化引導性和公共價值的藝術都可以被看作是公共藝術作品。
起初在西方后工業化的國家中,一些藝術家甚至行政人員都在努力創造大量的公共藝術,這源于當時推行的“百分比公共藝術”計劃。但后來因為發展速度過快,公共藝術在制度上過于死板,于是相繼出現了大量大而不當或紀念碑形式的城市公共藝術雕塑。這些紀念碑式的大型傳統城市雕塑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受到了來自公眾的質疑。90年代后,隨著西方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有別于傳統的藝術欣賞形式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藝術鑒賞的大眾化在廣大觀眾參與藝術展示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藝術開始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公共藝術的性質在這樣的背景推動下也在發生轉變,一些實踐者及藝術家開始尋求當代公共藝術的當地文化價值。
新型公共藝術是對傳統視覺藝術和非傳統視覺藝術的良好運用。這些作品將公眾作為構思與創作的主體,將廣泛的公眾與藝術非概念形式聯系起來,經藝術家與觀眾的不斷推敲,在藝術與公眾這兩個詞之間找到一種聯結關系。這種關系促使藝術作品誕生,甚至這種關系本身就可能成為一件藝術作品,公共藝術開始脫離城市話題的傳統思維模式。時至今日,跨領域、跨學科的公共藝術概念在學界已經普及,公共藝術早已不再是城市空間中簡單放置的某尊雕塑。
互動媒體藝術包括游戲、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作為一個龐大的多學科融合的特殊體系,它由許多獨立的元素組合而成。互動媒體藝術歸根結底是體驗設計和體驗創新。創作者借助互動媒體藝術的特殊形式,結合觀眾視覺、聽覺、空間肢體展示,將各個部分聯系起來,讓觀眾獲得一種新奇的藝術參與感。
數字媒體本身跟時代有密切關系,正如王之綱先生所說:“我們處于信息時代,自然會形成信息時代的媒體藝術。以前人們生活在建筑時代,就用建筑表達藝術;后來人們生活在平面時代,就用繪畫來表達藝術;我們現在生活在媒體空間,自然有媒體藝術。其實藝術跟技術是完全不能分開的,藝術家自然會考慮用這些技術進行藝術表達,終極是對人性、對人本質的探究,對生活的質疑,借用的是媒體的手段。”互動媒體藝術的快速發展,突破了眾多藝術門類的表現形式,同樣包括公共藝術領域,比如公共空間中一些互動影像藝術作品、多媒體舞臺設計等。其在信息傳播、博物館展示、游戲影視制作等多個領域同樣得到廣泛應用,為交互性燈光裝置藝術、光影創意秀、建筑投影、虛擬現實體驗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光由照明功能到藝術應用的角色轉換
光是世界上最廣泛存在的可以承載并傳播信息的物質形態。光是世界的開始,也是生活的本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輕易感受到光影的存在,人們在自然光中生存,在人造光中發展,在一明一暗的交替中不斷創造著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光與影的特點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體現。第一,光影具有時間性。古時的人們,春日耕作秋日收割,白天干活天黑后休息,太陽光決定了人們對時間的感受。隨著季節的變化、場地的不同,甚至受天氣的影響,太陽的照射角度和光的強度也會發生改變。這種變化給予善于發現規律的人們一種特別的形式感,人們對時間的把握在這樣的形式感中找到了基本參照。例如,早晨的光線溫柔而充滿了活力;中午的陽光直白、熱烈,影子的存在感降低;傍晚的光線則富含更多的韻味,暖黃的太陽光輝刷染了山川河流,覆蓋了村莊城市,整個世界仿佛都隨之卸下了白日的匆忙。第二,光影具有隱喻性。光影在宗教建筑里象征著自由與神秘。光是人類的夢想與信仰這類情感在建筑中的表達形式,同時光也是人們的靈魂寄托,是歸屬感的具象呈現。隨著社會民主意識的增強,光影所代表的象征寓意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人類征服了自然光照之后,越來越多明亮的空間建筑環境受到了人們的青睞。第三,光具有晰透性。在無光的空間中,重新置入光的色彩與造型所能達到的清晰度被稱為光的明晰性。以藝術表現形式呈現的燈光在現代激光和全息技術的幫助之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今抽象的光不僅能夠表現出抽象的圖案,而且可以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具體內容,甚至可以帶來一些與人互動的體驗。
從燈光的照明功能這一角度來看,現代室內自然光線布置與燈光照明的設計不斷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功能上不僅要滿足照明需要從而為人們的日常活動提供便利,而且最終展現出的空間照明效果的美觀程度也受到了現代設計師的絕對重視。不同的使用類型、不同的場地規模、不同的裝飾美學要求、不同的功能要求等決定了照明燈具的種類和布光類型。如今,藝術照明已經和現代商業活動中的展示設計結合起來,全國各地出現了各種以藝術文化為主題的商業項目。燈光是影響夜間視覺效果呈現的首要因素,人們的娛樂形式變得愈加豐富,應當承載更多相應的商業功能和文化信息。商業照明同樣能夠展現不同地域商業文化的特征,商業照明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更離不開文化的積淀。近年來,中國的展示策劃項目發展迅速,每年會在各地舉辦上萬個不同主題和不同規模的展覽。博物館照明設計越來越受到行業重視,逐漸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博物館的照明設計不僅是一門利用光線來表達的藝術,更肩負著對文物科學保護的重任,同時還要負責體現文物展品的綜合效果和發揮引導觀眾視線的作用[2]。這些要求讓展示照明不再是一個普遍的照亮問題,而是一個科學的應用照明設計。
3 公共空間中光影藝術的作用
從原始的太陽光到古老的煤油燈,從鎢絲燈泡再到LED燈珠,人們日常的照明方式在不斷革新。一些新型發光材料如光導纖維的運用使未來照明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社會的快速發展使藝術慢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由于人們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光的發展超越了從前僅僅停留于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照明需求這一單一功能層面。人們從未在漫長的光路上停止探索,各種創新的發光材料與發光形式的普及為藝術家在其創作階段提供了更多靈感。光的新發展形式正逐步適應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眼光。
在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協同努力下,燈光技術不但在技術層面有了快速的發展,從藝術層面來看,這種技術也成了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特殊手法。從藝術作品中的光影置入可以看出燈光技術逐漸實現了由單一的照明功能到藝術化方式的應用這種角色的轉換。這一轉換的產生具有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人們生活方式不斷發生改變,審美水平逐漸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隨著技術水平的快速提高,藝術家愿意加入一些聲光元素使作品的視聽效果更具沖擊力,從而能夠更好地將情緒與思想表達出來。
國內外近年來有許多不同形式的燈光藝術裝置,也有照明設計師通過一些形式手法將照明設計上升至藝術層面。伊頓中心連廊位于加拿大多倫多,其通過精心的設計用照明的方式為伊頓中心打造出獨特的地標連廊。兩座建筑之間的強烈對比使游覽者印象深刻。連廊上的建筑與各種燈光照明裝置完美融合,在連廊中駐足,游客立刻被溫暖的光照圍繞。在玻璃外表對周圍建筑光線的反射映襯下,建筑的現代感更加明顯,這樣一種不透光轉至透光的對比變換體現了常規與現代之間的轉換。連廊兩側整體選用底部隱藏式光照,光感柔和且具有裝飾性,除照明功能外也為行人提供了標志性指引。照明設備同樣為隱藏式,支架系統由MBII設計,既美化了整體外觀,也便于日后的維修和保護。盡管這一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許多技術方面的挑戰,但最終既滿足了功能照明的基本需求,為行人打造了特殊的光源感知形式,也以其自身的特點與美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一個燈光照明藝術應用方面的代表范例。
4 新公共藝術觀:探尋光影與互動的共同置入所帶來的沉浸式藝術體驗
公共藝術發展至今天,越來越不受傳統形式限制,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形式在作品中有了更多的體現。在理解公共藝術與互動媒體藝術之間的關系前,首先要明晰一個思路,那就是當代新的藝術形式是多種表現手法的結合,不同藝術之間的界限逐漸開放交融,所以當代公共藝術不應受到任何一個固定名稱的捆綁。在一些新的公共藝術作品中,光影的運用十分常見,給觀者帶來了不同以往的藝術體驗,從而引發了數字虛擬化時代人們對帶有沉浸式體驗感的公共藝術的思考。
新,是一個具有時間刻度的相對概念。新存在于每個時期的相應時段。新媒體誕生于20世紀下半葉,其概念在目前來看主要指一種以交互體驗為主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類型往往以網絡作為傳播媒介,并善于將快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數碼技術、投影技術等多種手段結合起來。或許有人認為,技術僅僅是一種實現藝術的手段,不應在藝術創作中成為主角,但正因與藝術的結合,技術的定義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并對新藝術概念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今新媒體的定義仍有多種解釋,但沉浸式藝術作為新媒體藝術的分支,其發展脈絡則相對更加明晰而容易定義。沉浸式藝術的關鍵在于一種沉入感與融合感,目的在于使觀眾與作品產生互動,進而引發共鳴,產生特殊的感官體驗。這一系列效果是藝術家對聲音、光影等元素在空間中進行合理安排的結果,為觀眾營造出一個具有真實感而又與現實有一定差別的場景[3]。沉浸式藝術是在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大背景下出現的新趨勢,其藝術形式有創新精神且具有趣味性,并吸引了大批觀眾,成了藝術界的熱門話題。
在18世紀初,沉浸式藝術就已初具雛形。當時的電影特效啟發了一些前衛藝術家,于是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嘗試結合聲音并運用了大量的光影效果。沉浸式藝術形式作為觀眾與藝術家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身份由此開始構建,而光影也成為展現沉浸式藝術魅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2010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春季展當中,馬巖松與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共同合作的沉浸式藝術作品《感覺即真實》最先引起了人們對此形式的關注。這一展覽由這兩位來自中外的藝術家開啟,很好地展示了不同文化間的藝術碰撞。常規自然空間被設計師創造為人造環境,意在啟迪人們自我審視,由此激發大眾對新鮮感知的渴望。這次展覽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對人們有很大的啟迪,空間定位的傳統方式由此被打破。近幾年來,更多的沉浸式藝術開始成為大眾的目光焦點。由工程師與藝術家組成的teamLab團隊,其眾多作品的標志性特點就是用光影技術營造沉浸式藝術體驗。在2016年,該團隊為人們帶來了《花與人的森林:迷失、沉浸與重生》的展覽,變化多端的色彩和燦爛的光影是這一作品的顯著特色。觀眾可以控制花海中花朵的每次綻放、凋零甚至重生過程,動態的花之海景觀為觀眾帶來獨特且生動的視覺美感。在teamLab藝術世界中,這種形式想要表達給大眾的內容是雙向的。參觀者的行為會影響展出的具體內容,參觀者不再是大眾的唯一身份。除了這類展覽善于運用沉浸式的表現手法外,這種形式同時被廣泛應用于傳統藝術創作領域,以力求傳統的革新,比如沉浸式雕塑作品《溶解的記憶》。這一作品為新媒體藝術家Refik Anadol所作,作品主要以視覺化的形式,將經過計算處理從而能夠重現大腦內的回憶的相關數據在LED屏和泡沫展板中展示出來,觀眾可通過這種形式獲得沉浸式的藝術體驗。有很多將影像、音樂和雕塑融合在一起的藝術裝置出現在Refik Anadol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家形式與特色。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展覽使沉浸式藝術擁有大眾更易接受的形式,傳統藝術與觀眾之間無法忽視的疏遠感由此開始消解。
5 交互式光影藝術在公共空間的實際應用
新媒體時代的新藝術推廣速度不容小覷,在一些較為發達的城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夠找到互動媒體藝術的蹤影,如沉浸式油畫大師博物館餐廳、VR式電子購物、兒童AR交互教育、全新沉浸式音樂體驗等。新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在藝術領域之前,更多被應用于休閑娛樂方面。VR購物使人們完全沉浸在一種特殊購物環境中,能夠更加便捷地完成自助購物,這是以一種數字化的方式連接虛擬與現實的環境。在兒童教育方面,更是出現了3D結合AR交互的教授形式。在一些沉浸式交互體育館中,孩子們可以直接在經過特殊技術處理的LED墻面上進行類似投球的游戲,這種形式把普通體育形式變得更富趣味性。新媒體藝術的視覺表現能力與傳統形式相比有更多優勢,正因如此,在公共空間中,尤其在一些大型展覽中,這一藝術形式被廣泛運用。
2020年迪拜世博會上的韓國館設計方案之一由Nooyoon建筑事務所提供。這一方案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設計師創造了一個外觀可自由變幻,既真實存在又具有虛擬意義的數字空間。作為一個具體的空間實體,場館的外墻部分選用四氟乙烯材料組成了一個視覺上向外膨脹的立方體,整個展館運營動力由屋頂的柔性太陽能電池板提供,既符合迪拜世博會的環保可持續的主題,同時也象征著這個社會所容納的內部信息不斷擴張,對物理空間無法適應信息膨脹而有所暗喻,表明了虛擬時代的到來。展館中心的虛擬立方空間可由每個參觀者親自創造。在這個支持360°VR技術的15立方米空間面板中,參觀者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相關應用軟件,便可發揮設計思維成為策展人,將自己創作的文字內容或視頻圖像投影在面板中,在這一物理空間內分享自己的靈感。可供參觀者自由設計的部分包括構成這一立方空間基本結構的模塊形狀、大小、顏色甚至圖案,并且可以直接通過YouTube等社交平臺分享給好友。半透明的四氟乙烯墊使外部透射光以漫射光形式四散開來,為觀者營造了最佳的游覽環境。設計師還在墻內外墊子的中間設置了高清mini投影設備,用外部與內部相結合的方式將各種視頻及圖像通過半透明面板投影出來,以此展示韓國技術,推進文化交流。
由MMBB Arquitetos建筑工作室及其他設計師合作完成的2020迪拜世博會巴西館設計提案展現了新媒體藝術在空間展示中的更多可能。巴西館外表為白色編織狀的鋼結構,在這些鋼結構上設計師加入了圖像投影,向人們展示了巴西的獨特風貌,展館因此變成了充滿畫面感的動態空間。水是設計師所用的表達情感的一種符號,其目的在于引發人們對地球生態可持續性的思考與討論。自然與和諧這一重要主題在整個場館所布置的投影、聲音甚至精心設計的微弱氣味中展現出來,人類對大自然的親近感在巴西館內得以完美呈現。這一設計以巨幕投影和水中倒影形式為主體,給游客帶來了全新的感官刺激,是科技與詩意的完美結合。
除了展現自然,光影藝術中不乏與人文科普有關的話題。上海天文館位于臨港區,面積達3.8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建筑規模最大的天文館,驚艷的設計在天文館內部得以體現。眾多亮眼的展區均配備先進的視聽科技,給觀眾帶來了具有高度互動性和沉浸感體驗。這些展區配備了40多臺科視Christie HS 系列和GS系列1DLP激光投影機,為了達到超凡的視覺效果,它們的亮度與圖像分辨率各有不同(從6 350到20 600流明不等)。“家園”展區將策展重點放置于銀河系內。展區內建有一個長達18米的光學天象廳模擬野外星空,穿過光學天象廳后可到達“日月地”主題區,其中設有直徑6米的3D月球打印模型與顯示各種太陽活動圖像的巨大屏幕。其他各展區布置了一系列激光投影,并策劃了對應的內容管理解決方案,通過精妙的光影變幻美景讓各年齡層的觀眾都能觀賞到真實而細致的宇宙景觀,為觀眾開啟穿越時空的光影旅程。
6 結語
在技術從未停下革新腳步的當今,現實與虛擬、消費者與生產者、觀者與展示者、內環境與外環境之間的壁壘被交互、溝通、虛擬化的多維應用逐漸打破。整個社會空間逐漸連接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生態體系。當代藝術對時代的發展有著強烈的感知和反思,正積極跟隨新的時代語境而不斷發展。當前的藝術創作已不再受傳統的創作方式所限制。一方面,新一代藝術家采集創新技術的能量以補充創作的養分。另一方面,藝術家也在如何走出畫廊、走出工作室、跳脫模式化的藝術這一道路上不斷探索著,從而轉到更廣闊的空間去進行自我展示。與公共空間對話的藝術創作形式越來越豐富,有從公眾共同參與角度,有對閑置社會資源再利用的思考,有的從社會中剝離然后重新融入社會。新的公共藝術視角是更為深廣而有機的,現代社會也給藝術家提供了無限的思考想象空間。
互動媒體藝術作為當代藝術重要媒介之一,向人們展現了各種新的藝術潛力與審美風格,當代城市公共藝術未來的前進道路由此揭示。如今,社會各個領域在藝術與科學結合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藝術早已離開了象牙塔,日益走進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其定義得到了重新詮釋,表現手段不斷拓展,材質的運用更加豐富。數字媒體技術與公共空間結合,藝術產物對自身角色的辯護,足以證明數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是當下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藝術與科學結合的道路是未來的必經之路。這種學科交叉是必然的合作方式,在先進技術與現代藝術的交融中,在藝術家與工程師合作的過程中,在數字化藝術作品的呈現中,人們能夠發現,更新穎的藝術形式在不斷更新,更豐富的內容得以傳播。數字化的公共藝術帶給人們全新的藝術體驗,在數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間中,人們既是觀光者,也是設計師。設計師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創造出更多不同以往的藝術,這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有了更多的可能,而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創作同時促使許多新生藝術進入被數字所包圍的虛擬時代。
藝術家只有通過自我思想意識的轉變,對創作思路進行重新思索,才能夠跟上數字時代發展的步伐,從而找到公共藝術和未來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新方向。科技推動藝術的發展,藝術承載科技,藝術界不斷發生變革,新的藝術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漸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無論藝術形式發生何種變化,人們對藝術永恒的追求和理想的初衷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
參考文獻:
[1]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上海大學,2011.
[2] 何崴.照明公共藝術化趨勢影響下的城市公共空間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
[3] 張琛熹.數字媒體技術應用于城市公共空間:以光媒介解析[D].無錫:江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許子純(1996—),女,河南新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新媒體交互設計與應用。